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产经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产经

短期因素无法影响油价的长期走势

来源:中国能源网2015-04-23 14:32:01 油价 走势 短期

本文所采用的原油历史数据均为年度数据,时间周期跨度从1965年到2013年共48年,数据类型包括:世界总产量、中东地区总产量、世界总消费量、当年汇率折算价格、中国总消费量、OECD总消费量和世界总消费量。从下图可以看出,油价在此期间一共发生过两次大的波动。

油价第一次大幅波动是从1978年到1980年,原油价格从不足15美元/桶直线上升至近40美元/桶,从彼时的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看,当时正值两伊战争爆发前后,极端不稳定的中东局势引发市场对原油供给的极大担忧,导致原油需求与供给比例短期内严重失调,加速了油价上升。从1978年开始,中东地区原油总产量就开始下降,并一直延续到1985年。而就在原油供给开始突然下降的第二年,油价达到一个高峰。之后随着两伊战争战事不断升级,中东地区产油量继续下滑。但在经历了战争爆发初期油价大幅上涨后,世界各主要原油产销国纷纷通过政治、经济等手段进行应对:除中东各国外的世界其他主要产油国纷纷增加产量,而主要消费国则开始增加原油替代品如煤、天然气等的用量。

随着时间推移,原油供需比例的结构性失调已不如战争初期那么明显,油价也自1980年后开始缓慢回落,直至1986年再次回到20美元/桶以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这次战争改变了之前原油的基本供需结构,使之从供大于求、供给引导定价为主转变为供小于求、需求引导定价。

油价第二次大幅波动从2000年开始启动,并一直持续至今。虽然曾在2009年一度快速下跌,但随后再创新高,这期间美国NYMEX主力原油期货合约曾最高上探至147.27美元/桶高点。此次大幅波动前后期主要影响因素并不相同。

前一阶段,油价自2000年起由20美元/桶起步经过短期的调整后一路上涨,至2007年7月达到最高点。这一阶段油价的主要驱动因素是“金砖国家”产能大幅度提升,经济增速显著增长导致原油需求大幅增加。其中,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对油价上涨的拉动贡献最大。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调整。随着2001年正式加入WTO,中国逐渐成为了新的“世界工厂”。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对全球各种能源资源需求的迅速增加,对原油的需求量更是大幅攀升。中国的原油消耗量从1998年的421.6万桶/日上涨至2008年的799.4万桶/日,增幅近一倍。

从世界范围看,1998年到2008年的10年间,全球原油消耗量从7457.7万桶/日上涨至8614.7万桶/日,增量为1157万桶/日。其中,OECD国家十年内仅增长74.6万桶/日,占10年增量的6.4%;而仅中国一家就占据了全部增量的33%。这种快速增长的原油需求与相对平稳的原油产量比例日益失衡,致使油价迅速上升。

后一阶段,受到美国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影响,油价在2009年迅速下跌;但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过增加投资、货币超发等手段刺激经济数据再度走高,油价也再度被拉升。受到美联储连续加息的影响,大批美购房者因无法偿还银行借款导致从2007年中期开始次贷危机全面爆发;2008年,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金融市场危机爆发,全球著名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2009年,危机蔓延至欧洲,欧洲大陆爆发欧债危机。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严重打击了经济循环中的各个部分,导致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全面下跌,原油价格也在短期内创出巨大跌幅。为了帮助实体经济尽快走出困境,世界各国纷纷通过采用相对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回暖。

中国自2009年起通过一揽子计划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从各方面刺激国内经济;美联储则于2008年11月25日首次宣布将以公开购买机构债券和抵押支持债券的方式开始执行量化宽松政策。全球范围内的投资规模扩大与货币增发短期内使原油需求迅速增加,刺激原油价格再次回到100美元/桶以上,并逐渐稳定在高位徘徊。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知道,从长周期看,造成原油价格两次大幅波动的基本原因都是世界范围内原油供需层面短期发生了重大改变,且这种改变最终导致一种新的供需平衡出现。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