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网2025-07-11 20:32:03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以持续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就业帮扶,促进残疾人实现较为充分较高质量的就业,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行动方案》提出,聚焦落实“按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行动和企业助力残疾人就业行动;聚焦“较为充分就业”,实施促进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行动和促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行动;聚焦帮扶“重点群体”,实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帮扶行动、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行动、盲人就业帮扶行动;聚焦“完善就业服务、解决结构性矛盾”,实施残疾人就业服务提升行动和残疾人职业能力提升行动;聚焦“加强权益保障”,实施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益保障行动。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由于身体上的障碍,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行动方案》,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为残疾人就业带来了新的曙光,也体现了国家对残疾人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
促进残疾人就业,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每一个公民都应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和发展机会,残疾人也不例外。残疾人渴望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融入社会,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给予他们平等的就业机会,不仅是对他们基本权利的尊重和保障,更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当残疾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实现经济独立,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公平与温暖,从而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残疾人就业也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残疾人中蕴含着巨大的人力资源潜力。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具备了参与社会生产的能力。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独特的创造力,为社会创造着价值。比如,一些肢体残疾的人在电商领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网络销售的能手;部分视障人士凭借出色的听力和语言能力,从事着电话客服、有声读物录制等工作。让这些残疾人充分就业,能够有效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残疾人就业能够减轻社会负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当残疾人实现就业,他们不再依赖社会救助,而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这不仅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压力,还能减少因残疾导致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促进残疾人就业需要多点发力。为了确保《行动方案》能够落地见效,还需要各方协同合作。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加强对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监督和考核,对积极吸纳残疾人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政策支持。同时,要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机构建设,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优质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用人单位也应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消除对残疾人的偏见和歧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残疾人提供更多合适的就业岗位。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营造关心支持残疾人就业的良好氛围,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助残就业公益活动,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残疾人就业问题关乎民生福祉,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们要以《行动方案》的印发为契机,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残疾人就业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效,让每一位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残疾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篇章。
(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