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物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湖北咸宁通山县实验小学教师高秋芬:用爱浇灌希望 以心点亮未来

来源:民生网2025-07-11 15:36:43

“老师是班级的主角,让汗水刻画她的模样,这忙忙,那忙忙,在学生的心中永不淡忘。”当学生王哲宇在作文中写下这样的诗句时,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实验小学的教师办公室里,高秋芬正伏案批改作业,窗外的梧桐树影斑驳地洒在她布满汗水的鬓角。

从1999年那个蝉鸣聒噪的夏天,到如今百花盛开的春天,这位45岁的女教师已在三尺讲台坚守了整整25年。

从燕厦乡湖畔的村小教室到城区学校的现代化课堂,高秋芬用爱与智慧编织的教育经纬,让3000多个日夜化作星河璀璨,让无数个“问题学生”蜕变成展翅雄鹰。

高秋芬的故事,是一首关于坚守与热爱的叙事诗,更是新时代教师精神的生动注脚。

以爱为舟,做学生成长的摆渡人

细微处见真情。“教育是心与心的共鸣,爱是打开每个孩子心门的万能钥匙。”在高秋芬的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127张学生手绘的教师节贺卡,每张卡片背后都藏着一个温暖的故事。

2010年深秋的品德课上,当全班兴高采烈分享家庭温暖时,学生孙婕低垂的头颅刺痛了高秋芬的心。这个父母离异的孩子蜷缩在教室角落,像只受伤的雏鸟。课后,她带着孙婕在操场梧桐树下促膝长谈,用“单亲妈妈培养出航天员”的真实故事,为孩子重筑希望之塔。三个月后,这个曾沉默寡言的女孩站在元旦汇演的舞台上,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我的两个太阳》,明媚的笑容照亮了整个礼堂。

危难时显担当。在谭一凡姐妹家中,褪色的墙面上至今贴着高秋芬送来的识字挂图。2012年援教大畈镇白泥小学时,面对父母离异、外婆抚养的留守姐妹,高秋芬每周跋涉10公里山路家访。发现姐妹俩穿着不合身的旧校服,她连夜整理出三大箱衣物;观察到孩子营养不良,她自费购买钙片和维生素;为帮助她们补习落下的功课,她在教室后墙开辟“知识加油站”,用彩色便利贴制作知识树。当姐姐谭一凡以全镇第三的成绩考入初中时,外婆抹着眼泪说:“高老师给的不只是衣裳书本,是给了娃娃们做人的脊梁。”

润物处细无声。高秋芬的关爱如同春雨,悄然浸润每个特殊家庭。为照料生病奶奶旷课的谭正海,她带着班干部成立“护老小分队”;面对父母争吵的阮珠江,她在办公室准备“情绪树洞箱”;发现谢承博偷拿同学零钱,她用“拾金不昧”的善意谎言守护孩子的尊严。25年来,这样的事例如同散落的珍珠,串成教育的璀璨珠链——累计家访1800余次,为贫困学生筹集衣物300多件,撰写个性化成长档案127册,手机里存着743个“孩子家长”的联系方式。

化茧成蝶,破译后进生转化密码

赏识教育的魔力。“每个孩子都是待放的蓓蕾,我们要做的是找到唤醒春天的开关。”面对留级生阮珠江在教室称王称霸,高秋芬创造性地推出“行为银行”制度:良好表现兑换“美德币”,积攒到一定数量可竞选班干部。当这个曾欺负同学的大个子第一次戴上“纪律委员”袖章,紧张得同手同脚维持秩序时,全班响起的掌声让他红了眼眶。三年后,这个曾经的“问题学生”以语数外全优的成绩,站在领奖台上向高老师深深鞠躬。

因材施教的智慧。在转化沉迷网游的程坚时,高秋芬化身“游戏设计师”:将作业设计成“通关任务”,让语文背诵变成“技能升级”,甚至允许他用游戏术语写周记。当程坚在《我的世界》读后感中写道“方块世界再精彩,不如高老师的语文课有趣”时,她知道教育的魔法已然生效。这种创新转化模式被总结为“兴趣嫁接法”,在全校推广后,帮助多名网瘾少年重回正轨。

持久转化的坚守。“转化后进生就像培育铁树,既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更要有创造春天的执着。”面对六年未交作业的谭振海,高秋芬发明“进步显微镜”:作业本上画满加油的卡通贴纸,错题旁标注“比上次少错3题”的鼓励。当这个曾被认定“无可救药”的孩子,颤抖着接过人生第一张“学习进步奖”奖状时,泪水打湿的不仅是日记本,更浇灌出教育者最珍贵的成就之花。25年间,经她转化的后进生达89人,其中17人考入重点大学,创造了“顽石点头”的教育奇迹。

自主育人,构建成长共同体

班干培养体系。在实验小学的走廊文化墙上,“学生自治岗”的轮值表格外醒目。高秋芬独创的“班干部成长营”包含四大机制,新生观察期的“岗位体验周”、成长期的“师徒结对制”、成熟期的“轮岗大挑战”、提升期的“管理思辨会”。五年级学生夏雨桐从“卫生小白”成长为“环保部长”的经历,正是这套体系的生动写照:从最初连扫帚都拿不稳,到带领班级连续16周荣获“卫生先进流动红旗”,孩子的领导力在实践磨砺中悄然生长。

班级生态建设。高秋芬将环保理念注入班级建设,打造的“绿色成长共同体”令人耳目一新:教室后的“资源再生站”年均回收废品1.2吨,所得班费不仅用于奖励优秀,更资助了3名贫困学生;自主设计的“家庭垃圾分类打卡”活动带动100多个家庭参与环保。

文化浸润工程。“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高秋芬的班级文化墙永远充满惊喜。春季的“诗词长廊”挂着学生自创的环保诗歌,秋天的“数学果园”结满趣味数独,冬天的“英语雪屋”藏着跨文化故事。高秋芬更首创班级特色颁奖活动,设置“最具创意奖”“文明使者奖”等特色奖项,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闪耀的舞台。这种浸润式德育模式,使她的班级连续多年荣获“文明班级”称号。

教研相长,辐射引领共芬芳

做教学改革的深耕者。作为市级学科带头人,高秋芬的语文课堂总是充满魔力。《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示范课上,她化身“科学侦探”,带领学生在校园开展“微课题研究”;《伯牙绝弦》的文言文教学中,她引导学生深情诵读、细致体悟,让学生穿越时空聆听知音故事。这些创新教法凝结成13篇获奖论文,其中《让阅读教学课堂更加灵动》被收录于国家级期刊,成为青年教师争相学习的范本。

做教师成长的引路人。在“青蓝工程”中,高秋芬独创“三维成长模型”:通过“课堂诊断—案例研讨—实战演练”培养青年教师。徒弟殷殷老师回忆:“高师父的听课笔记比教科书还细致,连我无意识的小动作都标注改进建议。”五年来,高秋芬指导的9名新教师全部成为教学骨干,3人在省级赛课中斩获佳绩,带动的“教学研共同体”惠及全县23所乡村学校。

做教育扶贫的践行者。两次主动请缨援教的经历,见证着高秋芬的教育情怀。在大畈镇西泉小学,她创建“流动图书角”,组织“城乡学生书信交友”;疫情期间,她每天坚持线上教学,让宅家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援教期间指导的教师张燕,从不敢开口的“教学小白”成长为全县赛课冠军,这个质朴的乡村教师在获奖感言中哽咽:“高老师教会我的不仅是教学技巧,更是教育者的赤子之心。”张燕后来考入咸宁市实验小学,成长为该校青年骨干教师。

“当老师的幸福,就是看着雏鹰飞过你曾托举的高度。”2023年教师节,高秋芬同时收到两份特殊礼物:一份是程燕从师范院校寄来的明信片,上面写着“长大后我就成了您”;另一份是毕业参加工作的小阮所在建筑公司捐建的“春蕾图书室”落成照片。夕阳的余晖中,她望向办公室窗户外面那棵和学生共同栽种的桂花树,25年的教育往事如同纷扬的桂雨,芬芳了整座校园。

在教育的星空中,高秋芬不是最耀眼的那颗星,但她用25年的坚守,为每个孩子点亮了属于自己的星座。那些深夜备课的身影、家访途中的脚印、学生进步时的泪光,共同谱写成新时代教师的奉献赞歌。正如她在师德论坛上的誓言:“我愿永远做教育的燃灯者,用生命之火照亮更多人生,直到青丝成雪,初心如月。”

这,就是一个普通教师最不普通的人生答卷。

(倪亚生)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