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两新”政策激活再生资源回收业

来源:民生周刊2025-06-30 11:02:05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今年,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两新’政策”)全面落地,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迎来历史性重构。中国物资再生协会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突破4.01亿吨,同比增长6.5%,产业规模较2023年净增近2500万吨,相当于减少碳排放1.2亿吨。

随着中央财政75亿元专项资金注入,“持续增、加速合、产业新”的行业新生态加速成型,一条贯穿回收、分拣、再生、利用的绿色产业链正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国家队”织密全域回收网络,破解“小散乱”困局

“过去收台旧冰箱,小作坊给50元,正规企业只给30元,从业者自然选择高价渠道。”江苏常州回收商张先生道出再生资源行业多年的顽疾——非正规回收商占据50%的市场份额,而合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60%。

“两新”政策直击痛点,以央企为枢纽重塑产业生态。新成立的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成为行业“定盘星”,该集团通过技术升级,已将锂回收率提升至95%,高于行业平均值的85%,吨处理能耗降低15%,这项技术已输出至30余家民营拆解厂。

在山西盂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三定模式”(定点、定时、定车)让再生资源回收车每周开进太行山村两次。村民李秀花用积攒3年的农药瓶换回两袋面粉:“以前这些毒瓶子埋在地里,现在能换生活用品。”盂县供销社主任武俊明介绍,全县36个村级驿站建成后,每年可规范回收农业废弃物800吨,减少土壤污染90%。

政策资金的杠杆效应也在撬动基层创新。在上海杨浦区国定路服务站的智能回收箱前,居民王慧娟扫描二维码预约上门回收旧冰箱,半小时后即获得350元消费券。“财政部75亿元专项资金激活了消费端参与。”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志青团队调研发现,“上海300个社区回收点使正规回收量提升40%,非法拆解作坊减少28%。”而江苏睢宁的“两网融合”模式更显智慧——180辆环卫车增挂回收箱,450名保洁员经培训兼任回收专员,使回收成本降低40%,日均回收量增长3倍。

天津市静海区一处空地上停放的废旧汽车。(图/于海军)

AI分拣等技术突破正重构再生资源回收产业链,各地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

在福建福州绿色数智分拣中心,12台AI分拣机器人24小时挥舞机械臂,光谱识别系统以95%的准确率抓取传送带上的饮料包装塑料瓶。“纯度99%的再生塑料每吨售价2400元,是混装料的3倍。”中心总经理甘云龙介绍,全流程自动化使该中心年处理10万吨废塑料,残余填埋量仅1%—2%,每年减少垃圾焚烧费用超600万元。

技术突破正重构产业链。清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温宗国团队研发的多光谱分选装备,将瓶盖(HDPE)与瓶身(PET)的识别精度提升至99.5%,破解了再生塑料贬值30%的行业痛点。“技术差距决定利润空间。”温宗国撰文指出,“多光谱分选设备已在20个分拣中心应用,推动再生料进军高端纺织领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张锁江院士团队开发的超临界水氧化技术更引发行业震动——对含油污泥的有机物去除率达99.9%,明年将在京津冀建设年处理50万吨危废的示范工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2025循环经济论坛上表示:“当浙江单省再生资源产值突破800亿元时,西部省份分拣中心的覆盖率仍不足30%。”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贡献了全国再生资源45%交易额,而西北五省的总和仅占全国的6.3%。

根据“两新”政策,我国各地正精准施策,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

以浙江为例,浙江发布《再生资源产业集群建设方案》,要求杭州、宁波、嘉兴三大国家级基地2025年产值突破250亿元。

以湖北为例,湖北省联合武汉大学制定《二手车鉴定评估规范》,全省2024年51.9万辆交易车辆实现全程溯源。东风汽车再生资源公司总经理刘卫东透露:“襄阳基地年拆解能力达5万辆,零部件再制造率达65%。”

以四川为例,四川通过税收优惠培育龙头企业,内江再生铝产业园利用报废汽车部件生产航空铝材,每吨能耗仅为原生铝的5%,吸引投资23亿元。

绿色低碳发展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生活福祉

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再生资源产业规模将突破1.8万亿美元,我国以32%的占比成为这一产业的核心引擎,创造就业岗位超1000万个。

微观创新正重塑社会生活:上海延吉新村的社区回收点变身闲置交换站,居民王莉用家里淘汰下来的儿童推车换取了孩子的美术培训课程。该站点月均交换物品1200件,资源流转创造了新型社区关系。

福建晋江港益纤维公司车间里,27亿个废塑料瓶经分选、破碎、纺丝,重生为鞋用无纺布。瓶盖做安全网,标签变拖鞋填充物,实现塑料瓶100%再利用。

在盂县石家塔村,流动回收车首次开进农家院。村民李阿姨摸着新换的面粉笑道:“政府办了件大好事。”

“这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社会治理创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所长高世楫撰文指出,“当再生资源回收与乡村振兴、社区治理深度融合,绿色低碳正转化为民众可感可及的生活福祉。”

随着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织就覆盖30省份的回收网络、供销系统激活2.8万个村级节点、75亿元资金催化百余项技术突破,曾经被填埋焚烧的废旧物资,终将在政策、技术与民生的三重共振中苏醒,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新质生产力。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3期、6月23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