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方案,加快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

来源:民生周刊2025-06-30 10:56:26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食品工业这一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作为稳增长、保供给、惠民生的重要基础,食品工业将依托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启一场覆盖“田间到餐桌”全链条的深度变革。

《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重点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将达80%,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及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均将突破75%,同时培育10家以上智能工厂,建设5个以上高标准数字化园区,打造百个典型应用场景。

这一战略标志着我国食品工业正式迈入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政策蓝图锚定转型目标,分类施策破解行业痛点

《方案》首次提出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发展框架。《方案》没有停留于宏观号召,而是精准切入了细分行业的差异化需求。针对饮料制造、食用植物油加工等典型流程型行业,酿酒、罐头制造等劳动密集型领域,以及预制化食品、食品生物制造等新兴业态,《方案》要求编制差异化的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指南,破解转型堵点。这种“因业施策、一企一策”的思路,直击企业转型的实际痛点。

政策目标体系呈现出清晰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2027年)聚焦基础能力建设,除关键指标普及率目标外,还将构建基础通用、场景应用、技术装备等标准规范体系,并培育一批高水平转型服务商。第二阶段(2030年)则瞄准国际竞争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规上企业全方位普及,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食品工业数字产业集群。目前,食品行业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已达63.3%,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72.8%,为实现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落地离不开系统化支撑。《方案》部署的四大行动——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培育、产业提质升级、筑基聚力赋能,将细化为18项具体任务,形成闭环推进机制。在资金保障方面,明确要求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支持企业通过科创板等渠道融资。2024年食品行业数字化改造项目融资规模同比激增67%,资本活水正加速涌入这一赛道。

传统车间焕发生机,场景创新重塑产业形态

在江西萍乡经开区的甘源食品车间内,青豆原料经自动化浸泡、精准称重、鼓泡清洗后,由机械臂自动码放成品,智能化升级在传统车间焕发新生。通过智能化改造,这家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60%。类似的变革正在酿酒、制糖等行业铺开,《方案》特别强调在中小企业推广“哑设备”改造和关键设备更新,破解“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局。

新业态培育成为转型核心亮点。《方案》鼓励企业发展小批量多品种柔性制造,支持构建模块化、可视化生产系统。国内一些“黑灯工厂”已实现灌装车间无人化作业,夜间生产通过5G调度AGV与机械臂协同完成。更深刻的变革在于商业模式创新:“产品+服务”模式催生出“工业生产+社区配送”“互动设计+订单生产”等新场景。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这种透明化体验正重塑消费信任关系。

生态赋能集群发展,标准引领构筑转型基石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食品工业数字化目前还面临内生动力不足、细分行业差异大、要素供给不充分等问题,阻碍转型的深入推进。通过数字化转型带动模式创新、流程再造以及效能提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优化供给水平、打造知名品牌,为食品工业巩固传统优势、培育新兴动力提供重要结合点和动力源泉。

标准与安全体系是数字化转型的“护城河”,《方案》将“筑基聚力赋能行动”列为重点,着力推进基础架构、数据管理、互联互通等关键标准研制,支持行业组织制定团体标准。质量安全追溯更被提到战略高度,要求企业广泛接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婴配乳粉、食盐等行业的追溯经验将向全行业推广,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望让“一物一码”成为食品标配。

绿色低碳转型正借数字化提速。在碳足迹管理方面,《方案》鼓励企业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追踪系统,通过算法优化降低能耗。政策还创新性提出“生产消费双向促进机制”:既引导企业开发绿色产品,也培养消费者低碳意识,形成可持续的产业闭环。

随着“AI大模型+食品研发”“区块链+质量追溯”等深度应用落地,一个更高效、透明、绿色的食品产业生态正在形成。有业内人士指出,食品工业的数字化转型已超越技术迭代的范畴,成为重塑产业竞争力、保障民生供给的战略选择。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3期、6月23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