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6-16 16:03:10
《民生周刊》记者 赵慧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表现为心房电信号紊乱导致心跳不规则,从而引发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等症状。房颤最大的风险是可能引起血栓,血栓脱落极易引发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
6月6日是第13个“中国房颤日”,房颤的危害有哪些?如何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式?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脏外科主任贾一新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房颤是一种进行性疾病,越早干预效果越好。科学治疗是关键,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由于房颤与心脑血管风险的关联性,‘脑心同治’成为房颤治疗的核心策略。”
房颤患者中风风险激增
我国房颤人群发病率约为0.4%—1.0%,近年来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房颤患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6%以上,80岁以上人群高达8%。
房颤常与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等基础性疾病相关,危害不容小觑,“长期房颤会引发左心房结构重构,如心房扩大、纤维化等,尤其是左心房直径>45毫米的持续房颤患者,心脏功能受损更显著。”贾一新说。
房颤患者中风风险激增。“房颤使血液易在左心耳淤积形成血栓,脱落可引发脑卒中,致残率高达30%,房颤患者的卒中率是正常人的5倍。”贾一新提醒,约30%的房颤为“沉默性房颤”,无症状但风险不减,易被忽视。
68岁的李先生一直不重视身体检查,一次突发中风后才发现出现了房颤。
发病初期,李先生尝试过药物等治疗方式,但不仅没有治愈,反而越来越严重,心律时好时坏,发作次数越来越频繁,每次发作时间也越来越长。动态心电图显示,他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房颤,已演变为“长程持续性房颤”。
李先生的心脏超声报告提示心脏扩大,左心房已达48毫米,心脏功能减退,瓣膜返流,左心耳血栓风险评分高达4分(极高危)。
“左心房出现明显结构性改变,就像老化的房屋梁柱出现裂痕,单纯靠药物‘加固’难以治本。”贾一新说。
贾一新(左一)在向患者讲解外科微创房颤射频消融术的重点。
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理念的革新,房颤的治疗手段更加多样。
贾一新介绍,目前房颤的治疗手段主要有药物治疗、内科导管消融、外科手术3种,不同治疗方式各有适用人群,但也各有局限。
药物治疗方面,抗凝类药物可降低血栓风险,但需长期服用且存在出血风险;控制心率药物仅缓解症状,无法根治房颤;转复窦律药物则副作用大,长期疗效有限。
内科导管消融对早期阵发性房颤效果较好,但对于持续性房颤、左心房扩大等复杂病例成功率显著降低,复发率可达40%。
传统房颤外科手术适用于各类房颤或合并瓣膜性心脏病需要进行同期手术的患者,但需要开胸进行,创伤大。相比之下,外科微创射频消融术展现出显著优势。
贾一新说,外科微创房颤射频消融术的重点是通过射频能量隔离异常电活动的心肌组织,有效减轻心脏负担,让原本紊乱的心跳重新找回规律。这一治疗方式既可以通过消融异常电传导通路恢复心脏正常节律,又能通过左心耳夹闭或切除等结构性干预手段,最大限度消除血栓形成。
针对李先生这样的患者,贾一新分析,由于长期房颤导致的心房扩大容易让导管射频消融的“电路修复”出现盲区,而左心耳内的血栓更是介入手术的高危因素。“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从心脏电生理机制和结构异常的双重层面解决问题。”
“对于初发或阵发性房颤,可尝试药物或导管消融,但需密切随访。对于持续性房颤、左心房扩大、中风高危人群这类复杂病例,外科微创手术是更优解,尤其能兼顾根治房颤与预防中风。”贾一新说。
“脑心同治”理念应贯穿于房颤治疗全周期
贾一新把外科微创房颤射频消融技术比喻为心脏的“全能工匠”,它不仅适用于原发的孤立性房颤,对于合并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也可以在修复瓣膜或矫正畸形的同时完成消融,避免分次手术,让患者少受痛苦。
“外科微创房颤射频消融术并非内科技术的替代方案,而是对现有治疗体系的重要补充。两种治疗手段在房颤管理中各展所长、协同增效,共同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诊疗矩阵。”贾一新强调。
“现在爬3楼都不喘了。”接受外科微创房颤射频消融术3个月后,李先生指着胸前3厘米长的微创疤痕说。如今,李叔叔的心律稳定在正常的窦性节律,心功能从35%显著提升至52%,原本扩大的心脏也缩小了8毫米,仿佛重新找回了活力。
“不仅关注心脏节律的恢复,更着眼于心脏整体功能的改善与脑血管风险的预防,从心脏到大脑构建起全方位的健康防线,为患者的远期预后奠定坚实基础。”贾一新说,“脑心同治”理念应贯穿于房颤治疗全周期。
“脑与心是生命列车并行的双轨,唯有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同时保障脑血管的通畅,才能为患者架起通向健康的双向通道。”贾一新说。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2期、6月9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主题)“脑心同治”治疗房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