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6-16 16:00:32
《民生周刊》特约评论员 刘晶莹 熊靖
近年来,“预制菜”作为一个新名词走入大众视野。预制,顾名思义,指的是预先制作。当前工作中,“预制式”的现象屡见不鲜:调研按照剧本、预制材料无中生有、政策执行照猫画虎……看似懒政思想作祟,实则是形式主义的表现,长此以往,不仅会侵蚀党员干部的务实作风,更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值得警惕。
调查研究历来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然而,有些“预制式”调研丢掉了传家宝,走的是“经典路”,看的是“样板戏”,问的是“话剧稿”,既无法对症,也无法下药。
例如,《人民日报》曾报道某地存在形式主义调研问题。某省调研团提早一个月就让接待单位准备好调研线路、参观点位、介绍重点等,并对群众展开问答式突击培训……本该脚踏实地的调研变成了弄虚作假的“实景演出”,令群众寒心。
刹住“预制式”调研歪风,贵在一个“深”字。调研要深入,就要摒弃“预制”的方式,秉持解剖麻雀的精神,沉下心去,直面矛盾,细致分析问题,找准突破口,让沾泥土、带露珠的真实情况成为政策落地生根的源头活水,把调研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推进工作、为民造福的实际成效。
材料是党政机关推动工作、了解实情、总结得失的有效载体。然而,基层工作中存在一种兵马未动、材料先行的“预制”怪象:比如,有的单位工作尚未起步,汇报已成果斐然;问题尚未解决,总结已完美收官……
刹住“预制式”材料这股歪风,要注重一个“实”字。要摒弃材料出政绩的错误观念,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抓实干重实效。工作中需要“妙笔生花”,但更要把“绣花功夫”投入到为民服务和推动发展的具体实践中,用过硬的能力和作风创造出经得起历史考验、人民认可的实绩,以此作为工作材料的内容和依据。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然而,不少地方和部门却在落实上级政策中陷入“预制式”怪圈:将上级精神、外地经验直接当作现成的“预制菜”,没有结合本地实情配料加菜,而是简单回炉复热后,就速成了“标准餐”。看似高效快捷,实则缺少了现炒现制的烟火气,忽略了当地发展的独特性与民众需求的差异性。这不仅使得上级精神陷入“纸面空转”,更让惠民政策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卡在了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
根治“预制式”落实歪风,关键在于一个“效”字。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要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施政逻辑,量体裁衣制定差异化、精细化的实施方案,进而实现治理效能的最大化。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抓铁有痕的劲头,打通政策落实“中梗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2期、6月9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