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6-16 15:47:44
《民生周刊》记者 郭鹏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孙嘉怿,是个不折不扣的“追星族”。但是,她追的“星”,不是娱乐明星,而是为了祖国和人民流血牺牲的老兵、烈士。性格爽朗的孙嘉怿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他们才是中华民族最亮的星。”
2017年,孙嘉怿在微博上发起“我为烈士来寻亲”公益活动,旨在召集年轻人,为烈士及其亲属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之所以投身于这项工作,就是要向英烈致敬。他们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献出了生命,许多人甚至没有机会留下自己的名字。”
几年里,孙嘉怿和志愿者团队做了烈士寻亲、烈士画像、烈士遗物修复、烈士遗照AI处理、烈属异地陪同祭扫等志愿服务工作,“只要烈士家属有需求,我都会想尽办法解决”。
2024年4月29日,中央团校,39岁的孙嘉怿站在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领奖台上。她没有想到,自己的这条“追星路”,竟然走了这么远。她和全国各地400多名志愿者组建的烈士寻亲志愿团队,已跨越7个国家、行走25个省份,收集整理4万多条烈士信息,帮助1613位烈士找到亲人。
孙嘉怿缅怀英烈。
下决心为烈士做些事
6月1日,记者来到宁波“孙嘉怿青年工作室”,她正在用电脑整理项松茂的资料。
项松茂,宁波人,中国新药业先驱、上海知名实业家。九一八事变后,项松茂积极支持抗日救亡运动,接受政府生产军需药品的任务,亲自监督生产,日夜不停赶制药品,供应前线急需。
他还将自己企业内全体职工编组成义勇军,积极备战,因此招致日军仇视。1932年,他与11名店员惨遭杀害。
“从项松茂的故事可以看出,抗日战争是离不开老百姓支持的,抗战是全民的抗战。不论是军人、商人,还是老百姓,只要是为抗战作出过贡献的人,都应该获得大家的尊重,要把他们当成英雄来敬仰。”孙嘉怿说。
就是这样,孙嘉怿和团队一直默默地为抗战烈士和老兵做着工作。
在孙嘉怿的电脑里,保存着一个由其团队建起的全国首个烈士安葬地信息数据库,涵盖出生年月、家庭住址、部队番号、安葬地点等信息。“只要在库中留有记录,只需要十几分钟,就能帮助烈属实现跨越时空的团聚。”
孙嘉怿一直坚持做的志愿活动,源于多年前的一次心灵触动。
2006年,在参加一场为抗战老兵收集手掌印的志愿活动时,年轻的孙嘉怿近距离接触到这群可敬可爱的老人。她小心翼翼地帮他们擦洗每一根手指。
“那可是握过枪的手啊。”孙嘉怿说,国家如今的发展,离不开老兵们曾经的付出。她当时就暗下决心:“我必须为他们做些什么!”
自此,她开始积极地参加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活动。
她常常利用休假等机会,到全国各地看望老兵,推着他们出门晒太阳、逛公园,陪他们聊天谈心、体检看病。一个电话、一个托付、一个叮咛,只要是老兵们的需求和愿望,孙嘉怿总会想尽办法实现。
为烈士寻亲的想法,源于孙嘉怿对外公人生的好奇。身为志愿军战士的外公,很早就离世了,孙嘉怿和家人对他的了解很少。
“他是什么样的人?他经历过什么?”为了探究外公的过往,孙嘉怿加入了很多老兵群。
她还养成了利用出差机会去烈士陵园祭扫的习惯,参观后将拍摄的陵园照片和自己的感受分享到网上。
2017年,孙嘉怿第一次成功帮助烈属寻亲。在宁波四明山烈士陵园找到烈士陵墓的时候,她激动得险些没拿住正在通话的手机。
渐渐地,孙嘉怿在“圈子”里小有名气,不少烈属请她帮忙寻亲,于是就有了通过微博发起“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服务的举动。
努力提高寻亲成功率,成立青年工作室
为烈士寻亲,并非易事。全国有那么多牺牲的烈士,而且籍贯不详、番号不详、重名人数众多,怎么查?该从哪里入手?
孙嘉怿说,战争年代英雄们的埋葬地点很难确认,为家属找到烈士埋骨地的成功率只有20%。
为了使信息更加全面准确,她咨询了许多抗战老兵和为烈士寻亲的前辈,还在二手书店里淘了近百本关于革命战争、党史、英烈的书籍和史料,记录下其中记载的烈士部队番号、牺牲地点、埋葬地点等。“这都是土方法、笨方法。”
渐渐地,孙嘉怿摸索出了一些规律。
“我们把烈属提供的烈士部队番号和牺牲时间,在史料记载中对应寻找,如果大致吻合,就能够初步推断出牺牲地点,再去当地的烈士陵园查询是否有相关记录,就大大提高了成功率。”
截至目前,孙嘉怿的志愿服务团队累计发布烈士寻亲信息3万余条,拍摄收集烈士陵园纪念设施724座,完成战地青春烈士遗像修复计划42位,陪同帮助烈士家属境内外祭扫代祭扫120余次。“我为烈士来寻亲”微博话题浏览量突破8800万,互动寻亲微博4万余条,公众号“我为英烈来寻亲”平均年接待帮助烈士家属千余人次……
其间,孙嘉怿陆续获得“中国好人”、浙江省志愿服务先进个人、最美志愿者、最美拥军人物等荣誉。
2022年1月,在宁波市海曙区团委和区志愿者协会的支持下,孙嘉怿青年工作室正式成立,旨在以青年志愿服务为载体,通过创作红色剧本、研发红色思政课程、培养红色宣讲志愿者等,深度剖析红色基因,广泛发扬红色精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
希望更多人成为“追星族”
孙嘉怿说,对烈士信息了解得越多,心里越难受。
据她介绍,近代以来我国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国捐躯,其中有名有姓的只有196万名。“由于信息不畅,加上烈士证多为手写,容易出错,导致很多烈士无法魂归故里,烈属不知亲人安葬何处。”
“任重道远且时不我待,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参与进来。”孙嘉怿表示,一提到为烈士寻亲,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事情应该由国家做,“但我的理解是,这事离不开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和指导,但很多工作还是需要社会广泛参与,一旦全社会支持这个工作,志愿团队就可以健康地发展下去,为烈士寻亲的效率也会提高很多”。
令孙嘉怿感到欣慰的是,如今这条“追星路”上,志愿服务者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10后加入进来,为烈士家属们带去安慰和希望”。
近年来,孙嘉怿陆续到访全国各地的60多所中小学校,分享烈士寻亲过程中发现的英雄故事。孙嘉怿表示:“刚开始做宣讲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感觉英雄烈士距离他们很遥远。但听了我的讲述后,他们的反馈越来越好,互动也越来越多。”
有一次,孙嘉怿在一所学校宣讲,当她打开PPT的时候,孩子们看到英烈照片,不禁发出感叹。孙嘉怿说,学生们感觉到英雄的可敬,也感觉到他们离自己很近。
“为烈士寻亲这件事,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我自己就是一块打火石,希望点燃更多星星之火,利用不同志愿服务载体,吸引青年群体、少年儿童积极参与,一起去‘追星’,追中华民族最闪亮的星。”孙嘉怿说。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2期、6月9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长期坚持为抗战烈士寻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