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4-17 16:42:47
《民生周刊》记者 徐英子
在江西省安远县这个拥有40万人口的劳务输出县,老年人和儿童占比达20%,老人的照料与孩子的看护问题相当突出,催生了老幼共育的民生需求。
近年来,安远县积极健全政策体系,优化服务供给,全力打造“一老一小”温暖家园,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着力构建“15分钟老年助餐服务圈”
在安远县欣山镇石塘社区幸福食堂,20多道冒着热气的菜肴整齐陈列于保温台上,清炒小白菜的翠绿与红烧鱼的酱色相映成趣。
“我们每天备有约10道热菜、5道凉菜,所有菜品严格遵循少油低盐标准。”食堂负责人肖邦权介绍,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让利”模式,原价11元的两荤一素套餐,经政府补贴3元、企业让利3元后,80岁以上老人仅需支付5元。自运营以来,石塘社区幸福食堂日均服务老年用餐者达40—50人次,覆盖周边两个社区。
幸福食堂的场地租金与装修费用由当地民政部门承担,实行税费优惠政策,企业通过市场化运营,以经营所得利润再对老人用餐予以补贴,实现可持续运营。
“地砖是防滑的,座椅柔软舒适,饭菜非常便宜,而且很适合我们老年人口味。”正在用餐的何大爷说,“我现在附近散步时都向左邻右舍推荐这里,希望更多的人来这里用餐。”食堂开放社会用餐后,日均客流量提升30%,增加了营业额和利润,有效缓解了运营压力。
安远县民政局局长李启斌表示,安远县正着力构建“15分钟老年助餐服务圈”,创新推出“老年餐桌”“社区食堂”等9种助餐模式。对于特殊困难老人,在每餐可享3元补贴基础上,助餐机构每服务1人次还可额外获得2元运营补贴。
在管理上,安远县民政部门通过智能点餐系统与常态化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已实现全县5个助餐点食品安全追溯全覆盖。最新满意度调查显示,老年群体对安远县民政部门提供的助餐服务综合好评率达92.6%。
“民以食为天。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暖心饭,是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在现有财政条件下,我们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在确保可持续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分管民政工作的安远县副县长何志勇表示,年内将再新增两处城市助餐点位,不断提高助餐点覆盖率,真正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安远县站前社区,老年人在教学生唱《采茶曲》。
老幼共育,打造代际融合新场景
“爷爷,我写得太丑了!”“哈哈,还不错哇!”在安远县站前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退休老人顾贤春正握着一个孩子的小手,在宣纸上认真书写“王”字。墨香萦绕的活动室内,十几个孩子在爷爷奶奶们指导下学习书法,这样的老幼共育场景已成为当地社区常态。
近年来,安远县创新打造社区服务模式,将闲置场所改造为多功能文明实践站。以站前社区为例,占地600多平方米的空间被巧妙划分为两大功能区:东侧娱乐区配置海洋球池、滑梯等游乐设施,西侧文化区摆放着成套的文房四宝和绘画颜料,音乐室、舞蹈室等专业场地沿廊道次第排开。民政局工作人员唐小惠介绍,这些空间通过融合就餐、学习、休闲、游乐等多种功能的复合设计,构建起老幼代际融合的新型社区生态。
退休教师唐进昌是“银龄教师团”的活跃成员,他经常出现在书法教室。“教孩子们悬腕运笔时,总会想起当年在讲台上的日子。”这位曾执教30多年的老教师表示,通过国画、书法等传统艺术教学,既延续了自己的教育使命,也让孙辈感受到水墨丹青的魅力。目前安远县已有47位像唐进昌这样的退休人士加入文化传承队伍。
这种“老带新”的沉浸式学习模式,不仅让2000多名儿童受益,更使退休老人的专业技能重焕生机,形成独特的文化传承良性循环。
老幼共育也在安远的农村地区推广。
走进三百山镇梅屋村“一老一小幸福院”,孩子的欢笑声为宁静的乡村增添了许多生机。这个由闲置小学改造的公共服务空间,正悄然改变着村里老人和孩子们的生活图景。
梅屋村作为典型劳务输出村,常住人口中留守现象突出:全村1000多人口中有6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留守老人占比超过三分之一,0—6岁的儿童达200人左右。“我6岁了,他们是我的好朋友,我爷爷带我来的。”一个叫童童的小女孩指着正在儿童游乐场玩的几个小朋友对记者说。“以前带娃只能串门,现在有了专门活动场所。”童童的爷爷一边在广场上参与老年体育运动,一边告诉记者。
这座占地900平方米的复合型服务站内,功能分区科学合理:儿童游乐区配备标准化益智设施,棋牌活动室可同时容纳30多人娱乐,电视观影室兼作防诈宣讲课堂,便民服务站提供全天候热水和基本娱乐活动用品。
“幸福院模式解决了两个痛点。”梅屋村党支部书记梅灯茂介绍,幸福院原为闲置的村小学校园,由县民政局注资40万元改建,日常运营费用由村集体承担。老人们既可在此休闲社交,又能就近照看孙辈。正在棋牌室娱乐的张大爷笑容满面:“既能打牌、锻炼,又能看着孙子玩耍,比闷在家里强多了。”
在孔田镇和务村“一老一小幸福院”内,赵阿姨正与老人们展示着刚出锅的米果。和务村幸福院现代化的厨房设施与温情的服务相得益彰,冰箱、厨具等设备一应俱全,老人们自发组织的烹饪活动让这里时常飘起美食的香味。每月农历初二、十八的固定活动日,老年协会组织策划米果制作、集体聚餐等特色活动,既相互学习传统手艺,又增进邻里感情。
“这里不仅有棋牌室等休闲空间,还设有两间航空航天科普展室。”孔田镇副镇长李新有说,“我们想让乡村的孩子们在游乐场释放活力后,也能在此接受航天科学知识的启蒙。”
安远县民政局民政事务服务中心主任陈伟东介绍,2024年全县共投资200万元完成8个幸福院改造,自启用以来,各幸福院日均接待量超80人次,成功构建了“代际共融”的乡村公共空间。这种“政府注资+村委会或老年协会运维”的模式,现已在安远县13个村推广实施,惠及留守群体逾万人。
▲安远县孔田镇和务村“一老一小幸福院”里,老人们聚在一起吃自己做的饭菜。(图/欧阳邦泳)
普惠托育,解决“又要上班又要带娃”等难题
春寒未褪的清晨,安远县第一托育服务中心内已充满奶声奶气的欢笑声。“琪琪早上好呀!”老师们用温暖的笑容迎接每个入园宝宝。家长陈伟洁站在门口目送女儿:“从我家步行到这里10分钟,特别方便,每天准点去上班也从容多了。”
在乳儿班活动室,育婴师周春梅跪坐在软垫上,张开双手辅助12月龄的宝宝尝试独立行走。“我们遵循的是‘回应式照护’理念,根据每个宝宝的发育情况进行科学照护。”周春梅对《民生周刊》记者说。
托育中心的所有设施都是按照0—3岁孩子的身高和发育特点精心设计的,无论是活动室,还是盥洗室、水育馆、中医馆等空间,都温馨明亮。“家长还可以通过我们的智慧托育信息管理系统,实时查看孩子们的在园情况。”第一托育服务中心业务园长钟玫艳向记者介绍,托育中心每天保证孩子2小时户外运动,室内采用全屋护眼灯光、直饮水系统和E0级环保建材,空气质量数据实时同步家长端。
第一托育服务中心位于人口稠密的石湾社区,是由政府投资、县第一妇幼保健院运营的公办托育中心,创新构建“照护+早教+保健”三位一体服务体系,乳儿班到托大班阶梯式设置,配备专业保育团队及医疗组支持。特色课程涵盖蒙氏教育、水疗护理、全脑开发等多元内容,餐食原料由优质商家直供新鲜食材,工作人员严把验收关,玩具每周消毒晾晒。作为政府示范项目,第一托育服务中心已接待深圳等地考察团考察学习,其“医育融合”模式获行业认可。
“我得上班,而且家里没有老人帮我带小孩。”托小班的家长唐斐对记者说,托育中心不仅帮她解决了“带娃”的问题,还实现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没送去托育中心时,孩子还不会自己吃饭,送去一周后,孩子不仅会自己吃饭了,也不挑食了。”孩子性格愈发开朗的变化更令唐斐惊喜。
即将升入幼儿园的琪琪,正在老师指导下逐步调整作息时间。787元/月的保育费包含专业照护和营养餐食,这样的普惠价格让陈伟洁直言“性价比超高”。
针对县域内2500名0—3岁婴幼儿中超过三分之一家庭的托育需求,安远县深入调研后,已精准布局包括第一托育服务中心在内的6所托育服务中心,每名婴幼儿每月托育收费标准在600—1000元。安远县卫生健康委主任魏振明介绍,6所托育中心均设在人口密集区,新增650个托位,形成步行15分钟可达的服务网络,每家机构均配备医疗、教师、育婴3支专业团队,严格实行非营利性公办托育机构的运营标准。第六托育服务中心是专为孤独症等特殊儿童设立的康复机构。
在石湾社区等人口稠密区域,曾经让家长头痛的又要上班又要带娃问题,现在有了让家长放心的高质量托育解决方案。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8期、4月14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江西省安远县通过建设“一老一小幸福院”等举措(主题)推进老幼共育 呵护“朝夕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