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4-03 11:27:56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湖南等十省份以占全国近两成的面积,贡献了全国超六成的GDP,成为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和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
2024年,这十省份GDP总量突破8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升至61%。它们不仅以经济体量支撑全局,更通过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驱动、绿色低碳转型等路径,展现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担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在要素保障、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经济大省如何挑起大梁?
经济总量与增速体现“压舱石”的份量
纵观十省份经济,体量优势显著,全球对标凸显实力。
广东作为经济“领头羊”,2024年GDP首次突破14万亿元,连续36年位居全国首位,经济规模已超过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江苏紧随其后,GDP达12.8万亿元;山东则以9.2万亿元稳居第三。
十省份中,湖南、安徽的竞争尤为激烈:湖南以5.8%的增速跻身第十,安徽虽位列第11,但GDP增速同为5.8%,与湖南仅差2605亿元,展现出强劲追赶势头。
以全球视角看,十省份中广东、江苏、山东的经济体量均跻身全球前20大经济体,浙江、四川等省份的规模亦与瑞士、沙特等国家相当。
这10个省份经济增速领跑全国,工业与投资双轮驱动功不可没。
十省份中有7个经济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江苏、湖北以5.8%并列第一。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8.3%,河南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1.6%,均远超全国水平。
以山东为例,其制造业投资增长15.1%,推动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产量增长超30%,成为全国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制造业、消费、外贸等亮点纷呈
制造业是筑牢经济的基石,十省份中集群效应明显。
制造业是经济大省的核心竞争力。十省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63.5%,其中广东形成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涵盖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领域;江苏打造15%的全球领跑技术,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近1/3。
山东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100余种重点产品产量居全国前三,2024年新能源装备产值突破1.2万亿元。
中西部省份也不甘示弱,河南通过国际公路运输集结中心和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3万列)强化物流枢纽地位,2024年工业投资增速达21.6%,推动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快速崛起。
这10个省份的消费与外贸韧性不容小觑,内外需双循环驱动成绩斐然。
十省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63%,浙江、四川通过“以旧换新”政策激活内需,2024年浙江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45%,四川文旅消费收入突破1万亿元。
外贸方面,十省份进出口总额达32.7万亿元,占全国74.7%。广东外贸对全国增长贡献率达38.7%,浙江“数字贸易”规模超7000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占全国近四成。
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仔细观察一些省份的科创投入与成果转化,技术突破领跑全球就不难理解。
上海、浙江研发投入强度分别达4.4%和3.2%,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68%)。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1.8万亿元,中芯国际14纳米芯片量产打破海外垄断。
杭州“六小龙”人工智能企业(如宇树科技)推出全球首款量产四足机器人,技术出口欧美市场。江苏2024年获批13个创新药,占全国1/3,恒瑞医药的PD-1抑制剂成为首个获FDA批准的国产抗癌药。
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焕新升级让一些省级经济提速。
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阿里云“城市大脑”在30余个城市落地。
湖北通过“五新工程”建成5G基站超10万个,推动武钢“黑灯工厂”生产效率提升40%。
广东深圳布局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计划2026年产业规模达1万亿元,华为昇腾AI集群算力规模居亚洲前列。
转型升级,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八闽大地处处涌动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以春为笔、以绿为墨,福建炼化权属合资公司福建联合石化公司勾勒出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升级的崭新图景。作为国家“双碳”战略的践行者,这家原油加工规模超千万吨的炼油化工一体化企业,正通过一系列举措,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能源结构优化,低碳技术突破,让一些省份尝到了高质量发展的“甜头”。
山东新能源装机达1.15亿千瓦,占比历史性超过煤电,烟台打造“四大千万级”清洁能源基地,风电装机容量居全国首位。
四川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省85%,白鹤滩水电站年发电量可满足1亿人口年用电需求。
福建森林覆盖率连续46年位居全国第一,三明市探索“林票制”改革,实现生态价值变现超20亿元。
一些省份朝着产业低碳化方向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成型。
湖北推动氢能全产业链研发,武汉建成全国首个“氢能走廊”,目标是2027年推广氢能汽车5000辆以上。
湖南洞庭湖总磷浓度下降成效显著,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通过碳捕集技术年减排二氧化碳超百万吨。
不仅是“量”的贡献者,更是“质”的引领者
目标明确,重在落实。《民生周刊》记者梳理发现,经济大省今年的工作安排,均对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围绕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重点任务亮真招、出实招。
在大力提振消费方面,江苏、山东、浙江、四川等省份提出,今年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进一步释放消费潜能。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各省份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如山东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湖北深入实施数字新基建、开源新体系等“五新工程”。
十省份中,多数省份设定GDP增速目标在5%以上,湖北、四川分别瞄准6%和5.5%。上海推出58条营商环境优化措施,简化企业审批流程。山东部署城投转型、金融改革等10项重点任务,计划3年内新增上市公司100家。河南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枢纽,推动郑州航空港区与中欧班列联动,打造“陆空双枢纽”。
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协同创新,广交会吸引50万境外采购商,横琴合作区澳资企业超6600户。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氢走廊”,四川打造全球最大动力电池基地,宁德时代宜宾工厂产能占全球15%。山东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临沂、济宁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超200个,总投资额破千亿元。
经济大省不仅是“量”的贡献者,更是“质”的引领者。以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的安徽为例,2024年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国第一,合肥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均突破2000亿元。
专家指出,经济大省挑大梁是稳住经济大盘的关键。未来,经济大省应进一步平衡规模与质量、局部与全局:一方面,沿海省份需突破“卡脖子”技术,中西部省份则需强化产业承接与创新转化;另一方面,各省份要在绿色转型、共同富裕等领域探索差异化路径,形成“高铁动车组”效应,助力中国经济在复杂环境中持续领跑。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7期、3月31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十省份贡献超六成GDP(主题)经济大省更好发挥“压舱石”“火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