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03-25 14:51:25
1998年,浙江绍兴嵊州市发起旨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民情日记”活动。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嵊州市调研考察,提出“让‘民情日记’更有生命力,取得更好的实效”。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接受《求是》杂志采访时,再次对“民情日记”给予高度肯定,指出“民情日记”活动“这一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群众工作方法取得了明显效果”。
多年来,嵊州市坚持传承发展“民情日记”,推动党员干部持之以恒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奋力答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嵊州答卷”。
访民舍,记民情
嵊州市常态化开展“民情大走访”和“民情日”活动,不断推动全市党员干部“进网入格”,及时收集、解决民生需求,在走访中,要求每名党员干部要围绕“走访一批基层群众、收集一条意见建议、帮解一个实际困难、开展一次志愿服务”等“四个一”清单中的至少两项工作。嵊州市还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创新构建城市版“民情日记”,打造“邻舍+”“满江红·民情哨岗”等特色民情服务品牌,收集群众在就业创业、教育医疗、交通出行、助老育幼等方面的困难需求和意见建议。
2023年4月,三江街道缸山村驻村指导员在走访中发现留守老人反映饮食不便问题较多,指导员反馈至街道,经街道多次现场调研后,决定为全村26名老人提供送餐服务,并举一反三在该街道老年人便捷就餐需求集中的江南社区开设老年食堂。
在各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嵊州市开发上线了“民情日记”应用,依托浙江省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打通政法、公安、民政等部门数据,“一户一档”建立涵盖残疾人、低保户、“一老一小”等标签的数字档案72.1万余份,结合干部上门走访、实地采集、线上记录,形成可实时动态更新的数字民情档案,干部在上门走访时,也可以不断更新档案。
想民心,议民事
嵊州市充分落实“群众事群众议”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村社民情分析会制度,组织干部群众定期会商民意,构建“村社—镇街—部门”分级流转办结模式;在社区每月召开由社区牵头,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参加的三方“民情联席会”,合力破解小区治理难点痛点问题。
来自交通系统的高照深知交通运输对村庄发展的重要性,也想基于专业优势解决“民之所盼”,了解到马溪村地处嵊州市谷来镇和柯桥区王坛镇交界处,村民去王坛镇买菜、打工的较多,由于运营区域限制,现状公交都需要换乘,出行时间较长。对此,他开展了实地跟车调研,主动对接了绍兴、嵊州市交通运输部门和公交企业,提出线路优化方案。同时,邀请绍兴交通运输局来马溪村开展座谈调研,建议开通直达跨县域公交线路,并组织开展了实地踏勘。
为了更好地分析民情民事,嵊州市还创新构建“民情大脑”,通过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通“民呼我为”“浙里兴村治社”等7大平台17万余条民情数据,将各类民情全量归集形成“民情大脑”数据库,并对各类数据进行智能分析,自动梳理反映强烈的高频事项和反复出现的共性问题,生成分类别、分层级、分行业、分领域的民情报告,推动基层治理从解决“个性问题”向解决“类案问题”转变,从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升级。
解民难,帮民富
为了进一步优化群众享受服务体验,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推进企业群众诉求高效、闭环、智能处置,2024年,嵊州市依托社会治理中心职能,升级打造民情服务中心。民情服务中心设立综合指挥、窗口受理、民情征集、民情接待、民情调解等九大功能区块,负责全域跨系统跨领域业务协同,服务全程跟踪督办以及民情数据分析研判、问题复盘等工作,同时履行统筹协调、分派流转、分析研判、综合指挥、督导考评等职能,实现民情事项协同处置、闭环管理。通过构建“党委统领、中心牵头、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实现全市部门、镇街、村社等三级处置力量全统筹。
嵊州市还依托党建联建机制,摸排镇村基础、企业需求和群众意愿,开展“村企同心共富同行”行动,通过机器下乡、设备进村、加工入户等形式,推动农民就近就业、在家增收。嵊州市甘霖镇两头门小吃共富工坊依托农民培训学校在去年开展小笼包培训140余次,累计培训超3000人,带动就业680余户。
立足驻企服务纾困,嵊州市还创新推出“企情日记”,全市精准选派驻企服务员和专家骨干组成的驻企服务团,及时解决企业用地用能保障、减税降费等急难愁盼问题。
(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