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浩然:打好补贴、信贷与场景创新“组合拳”,助力消费潜力释放

来源:民生周刊2025-03-24 12:00:03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202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 2025 年重点任务时,明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如何激活消费潜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振消费再度成为热议话题。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浩然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不确定性,国内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消费的战略性作用愈发突显。必须将提振消费置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江浩然指出,当前国内消费市场的活力和增长动力仍显不足,有待进一步提振。为此,他从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一是优化消费补贴机制,二是加强信贷支持力度,三是推动消费场景创新。

▲江浩然

补贴政策需从“普惠”转向“精准”

“国家补贴享八折。”今年以来,家用电器、数码产品、家具等商品领域全面推行国家消费补贴政策,给很多消费者带来了利好,惠及广大消费者。

江浩然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消费补贴政策主要集中于商品领域,而文旅、健康管理等服务消费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

“我国消费市场存在服务消费占比低、结构失衡等问题。”江浩然援引数据指出,当前我国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占比约为45%,较发达国家普遍超过60%的水平仍有差距。

对此,江浩然建议,继续维持并加大对商品消费的补贴支持力度,推动实现商品消费种类和数量的“增量式”发展。与此同时,应进一步扩大消费补贴的“支持面”,持续推动优化消费结构。

江浩然特别强调,消费补贴应实现“三重扩展”,即将补贴范围扩展至文旅、健康管理、职业教育等服务消费领域,激励消费者积极参与服务消费;将补贴范围扩展至绿色、智能、健康等领域,引导消费向高端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将补贴范围扩展至低收入家庭、老年人、大学生等特定群体,通过发放定向消费券等措施,满足他们的实际消费需求。

目前服务消费补贴已在部分城市试点。以杭州市为例,2023年面对高校毕业生推出的“文旅体验券”,直接拉动当地博物馆客流量增长40%,验证了服务消费补贴的有效性。

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激发消费潜力

近年来,消费贷呈现快速发展态势,逐渐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融资渠道。江浩然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消费信贷支持仍存在结构性短板:产品同质化严重、场景适配性不足、杠杆撬动效应未充分释放。

为此,他建议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针对教育、旅游、家装等领域的特定消费场景推出定制化贷款方案,制定灵活的还款方式,并尽可能地提供利率优惠、手续简化等支持。此外,对老人、学生这样的群体,也可以推出相应的消费贷产品,提升他们的消费能力,让消费贷在提振消费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可以推动消费信贷与消费券、补贴政策等有机结合,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并探索补贴消费信贷息费,为消费者提供分期免息支持,进一步刺激消费市场。”江浩然说。

他还特别强调配套监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要加强对消费金融市场的监管,防范过度借贷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有效投放。”

以技术赋能和创新活动激活市场,拓展消费场景

 从“双11大促”“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新春购物季”……近年来,全国性与区域性消费促进活动密集落地,持续激发市场活力。然而在江浩然看来,节庆促销的短期刺激效应显著,但需通过系统性场景创新培育可持续增长动能。

场景创新不仅能短期刺激消费,还能培育新的增长点。江浩然呼吁以技术赋能和创新活动激活市场。

为此,他建议支持举办国潮消费、绿色消费月等全国性活动,通过新品发布、打折返现、直播带货等形式,结合线上线下渠道,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提升市场热度。

AR试装、元宇宙商城等新技术可以吸引消费者。比如,有电商平台推出“虚拟街区”吸引超5000万人次体验,带动了国货品牌销量增长。

江浩然提出,要大力支持地方举办文化节、美食节等特色消费活动,挖掘消费潜力。鼓励地方打造“一城一IP”,比如,西安“大唐不夜城”持续开发沉浸式文旅融合产品,以文旅IP推动旅游发展,丰富的“夜游”项目,促进了夜间文化消费。

消费场景的智能化升级也能提升消费活力。江浩然建议,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消费场所的智能化水平,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指导商家精准营销,提高消费效率。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6期、3月17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