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5-01-14 09:20:22
编者按:统计显示,中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5%临界线,达到66.2%,城镇化进入“下半场”。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仍是将农业人口转移出农村、并最终市民化。
福建德化,以瓷闻名。上个世纪90年代起,在以电烧瓷、以气烧瓷等技术的推动下,“大城关战略”在德化持续推进。目前,全县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关转移,全县大部分人口就业、就读、生活在县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9.1%。农民变市民,多少代山里人的梦想终于成真。
有意思的是,梦想成真之际,德化县79.6%行政村成为“空心村”。
乡村真的是可有可无的吗?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指出,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和乡村各有不同功能。城市的功能更多体现为在要素集聚和融合的基础上去推进各种各样的创新。乡村的功能则主要体现在它具有城市不具备但却是整个国家发展不能或缺的特有功能,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守护和传承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脉,即巩固农业基础、守护青山绿水、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共同体,只有把城乡各自的特有功能都发挥好,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才是健康的。换而言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乡村振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当更多地区为农村人口转不出来烦恼时,德化提前碰到了“空心村”的问题,农村逐渐从人口空心化演化出村级组织功能弱化、公共服务不均等、独居老人关爱缺失等问题。充分城镇化之后,乡村该如何振兴?在这样的历史当口,福建省德化县已先行一步,大胆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充分城镇化条件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
——便民服务从乡村延伸到县城,建立治理要素便民流动机制。针对德化各乡镇不少人群在县城聚居的实际,在县城核心地段统一建设进城党群城市家园,将15个乡镇党务、综治、低保、疫情防控等涉及进城党员群众利益的服务事项纳入其中,县直服务部门派人入驻、乡镇派人值班值守、各村干部驻点办公,乡村群众办个事,再也不用县城、乡镇、村里“三头跑”。
——紧扣“人、地、钱”重点环节,建立各类要素向乡村聚集机制,着力改变资源要素由农村单向流入城市、农村“失血”“贫血”局面,有效破解“县域繁荣,农村凋敝”的困境:
1、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国有企业流转农村存量耕地带动发展粮食生产机制,探索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积极对接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抓好农村“三级”市场建设,流转活化闲置老旧民房、祖厝、山林等资源,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以此解决振兴乡村“钱从哪里来”、“产业如何兴”的问题;
2、开展党员能人返乡解难行动,建立“优秀人才回村任职、回乡创业”台账,吸纳1200多名“空心村”外出党员、乡贤能人参与乡村建设,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成立德化县乡村振兴研究院,积极对接中国人民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人才资源,为德化县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都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这里的“人”既包括村民,也包括专业人才,通过适应乡村振兴的专业人才的集聚带动农村的产业聚集与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方可持续。为了吸引人、为了留住人,德化没有因为农村人少而放弃农村,而是环境治理优先,推动乡村从“一处美”“一时美”迈向“一片美”“持久美”,宜人宜居。而今,德化乡村已出现了旅游热、产业兴等喜人势头,相信,“人气旺”的那一天也不再遥远。也许到那时,不再空心的德化乡村将为中国乡村振兴提供另一道别样风景。
在此,我们刊发福建省德化县委书记方俊钦的署名文章,来看看德化县具体是怎么做的。
【正文】
推进农村“空心村”治理是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大城关战略的深入实施,德化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9.1%,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关转移,79.6%行政村成为“空心村”,并逐渐从人口空心化演化出村级组织功能弱化、公共服务不均等、独居老人关爱缺失等问题。立足这一实际,德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破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制度壁垒,探索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路径,全面释放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产业振兴、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成绩,为建设共同富裕的山区范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坚持产业为基,致力增收致富。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随着大量劳动力进城,德化农村土地抛荒撂荒现象突出,资源闲置浪费严重,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面临产业“空心化”问题。近年来,德化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深入实施“四个一”工程(每个乡镇至少培育1个实体产业、1个特色农业示范点、1家农业加工企业、1条特色旅游线路),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夯实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一是科学化布局。紧扣“人、地、钱”重点环节,每年统筹安排财政资金800万元,推动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着力改变资源要素由农村单向流入城市的“失血”“贫血”局面,有效破解“县域繁荣,农村凋敝”的困境。为解决“人”的问题,开展党员能人返乡解难行动,建立“优秀人才回村任职、回乡创业”台账,吸纳1200多名“空心村”外出党员、乡贤能人参与乡村建设,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成立德化县乡村振兴研究院,聘请温铁军教授为名誉院长,积极对接中国人民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人才资源,搭建人才服务和引育平台,为我县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为解决“地”的问题,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国有企业流转农村存量耕地带动发展粮食生产机制,获批承担全国备案制农村改革试验任务、全省仅3个县。为解决“钱”的问题,探索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积极对接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抓好农村“三级”市场建设,流转活化闲置老旧民房、祖厝、山林等资源,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二是现代化经营。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突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巩固提升“三黑三黄三宝”特色种养,加快发展生姜、食用菌、葡萄、黄花菜等特色产业,致力打造“德化农优”字号系列农产品品牌,成功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3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8个,德化黑鸡列入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动农业生产向精细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先后建成春秋葡萄酒庄园、英山芹峰淮山深加工、阿嫲家茶油加工等项目,培育省市龙头企业26家、农民合作社1008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6%,特色农产品销售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000-5000元,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整体推进试点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三是多元化开发。创新推行扶持资金入股龙头企业享受分红、资源入股发展旅游、产权流转发展农林业、发展光伏项目促增收、整合资产抱团发展等强村富民“五种模式”,全县19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20万元,百万元以上村31个。依托广阔的农村腹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成功打造了东线石牛山、西线九仙山乡村振兴示范带,促进了乡村旅游、农家乐、自然研学、乡村民宿、农事体验等多种业态的发展,2023年首次实现旅游收入破百亿元、接待游客破千万人次,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首倡“四市六县”(泉州市德化县、泉州市永春县、福州市永泰县、三明市尤溪县、三明市大田县、莆田市仙游县)成立“环戴云山”绿色经济产业区域联盟,打造“环戴云山”绿色经济产业带,共同策划了自驾游“后备箱经济”、闽中职教联盟、农产品集中展销等项目,为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坚持环境为先,打造绿野仙踪。人居环境改善是激发乡村活力、促进产业发展的催化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德化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致力把绵长的乡愁化作最美的风景。一是点上发力。针对德化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推出5大专项行动,点穴整治、拔钉清障,比如裸房整治上,大力推广白墙黑瓦的“戴云山筑”传统建筑风格,2021年以来整治裸房5600多栋、占摸底数88%,让乡村环境与自然生态相映成趣;旱厕整治上,结合农村厕所革命,完成旱厕改造4万多座;村庄美化上,开展绿盈乡村建设行动,推进186个村庄绿化美化,连片种植茶花、樱花等,打造乡村美丽画卷;推广竹篱笆上,因地取材使用竹篱笆圈围菜园、稻田、村道、民居等100多公里,彰显竹篱农舍风光;杆线整治上,先从36个试点村着手,采取入地、捆套、拔除等综合推进,还乡村一个优美的“天际线”。二是线上延伸。按城乡融合型、工贸带动型、农业生态型等3种类型,深化示范村梯次创建、示范线整合提升、示范镇整镇推进、示范片区融合发展,跟踪解决农村污水治理、清新流域建设、森林景观带建设等23个补短板项目,以122个特色精品村落为依托,梯次推动村庄塑造“绿化、绿韵、绿态、绿魂”,培育了国宝-佛岭、曾坂-美湖、高阳-有济、潘祠-李溪等特色景观带及美丽乡村示范线12条,推动美丽乡村从“一处美”“一时美”迈向“一片美”“持久美”。浔中镇、龙浔镇荣获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上涌镇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5个、市级整镇推进试点镇8个,南埕—水口线列入市级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线。三是面上开花。连续7年推广“一清二整三美化”,平均每年投入3000万元,按照社区环境整治、巩固提升村、沿线重点村、长效清洁村四个类型创建,实行“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模式,全县村庄100%将村庄环境整治内容纳入《村规民约》,97.6%建立清洁长效机制,获评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抓好3个片区“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示范项目建设,打造风光带、发展带、示范带,让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强化保护先行,创新活化利用,全力推进生态修复、乡村修补,加大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力度,拥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3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9个,省级传统村落1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个)、位列泉州第一,获评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三)坚持治理为要,提升善治水平。为进一步改变“空心村”基层党组织弱化、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治理水平不高的局面,德化坚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持续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力争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自列入省级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以来,全县共创建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省级示范镇4个、省级示范村46个。一是建立党群治理平台。整合15个乡镇驻城区党群服务中心资源,在城区核心地段统一建设进城党群城市家园,将党务、综治、低保、疫情防控等涉及进城党员群众利益的事项纳入服务体系。通过服务部门派人入驻、所有乡镇派人值班值守、各村村干部每月驻点办公不少于2天,避免群众办事县城、乡镇、村里“三头跑”。同时,用好94个“党建+”邻里中心和288个邻里服务站,推动“一网统管”平台数智赋能,完善提升“两中心一平台”,不断健全融合发展治理体系,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党建引领网格治理“一张网”经验做法入选2022年福建省基层社会治理20个创新案例之一,连续五年获评全省首批“平安县”。二是推动跨镇联合发展。创新片区联建工作机制,将16个非城关乡镇整合成西北、西南、东部片区,推动3个片区分别组建党建联盟,并鼓励各个片区大力发扬首创精神,真正做到抱团合作、共赢发展。比如,西南片区创新推行“八创八联”机制,即共创农产品深加工、黄花菜种植孵化、文旅融合产业等8个平台,共推区域党建联动、平安法治联创、公共安全联防等8项机制。同时,探索党建联盟轮值书记制,各村依托集中办公日轮流开展公共服务活动,辐射覆盖周边村,推动服务效能最大化。比如,雷锋镇潘祠、李溪、蕉溪、瑞坂4个村成立“乡村旅游党建联盟”,开发百花园、百果园、游乐园等项目,引爆潘李线乡村游。三是规范村级组织运转。根据地理区位、人员分布等实际,在全县216个村居分类推行全员坐班、驻城返村、轮值坐班三种服务管理模式,确保偏远村每个工作日至少有1名村干部在村坐班,每月2至4天村“两委”班子集中回村办公,每周1至3天到进城党群城市家园现场办公,把全县1300多名村居干部钉在岗位上、聚在服务上。同时,优化升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微网格公众服务平台等信息化平台,逐步推动数据融合、数据共享,确保关键时刻数据“调得出、用得上”。推广运用“瓷都e治理平台”,加快推动“建”“管”“用”结合,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治支撑。
(四)坚持民生为本,促进共建共享。针对“空心村”基本公共服务较为滞后的局面,德化探索建立党建引领“1+N”乡村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让优质服务下沉到群众身边,服务到群众心坎,将空心村打造成“暖心村”。一是创新服务模式。深化农村薄弱校“委托管理”等改革,落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机制,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台账完成率达100%。组建巡回医疗小组,以2家县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为主体,常态化开展巡回医疗服务,实现全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覆盖。在全省首创爱心幸福城,推行关爱留守老人爱心行动,定期开展爱心理发、爱心电工、爱心厨房等活动,让乡村公益养老具备可持续性。二是引领社会参与。实施党建引领社会组织服务提质工程,推行“党群驿站”服务留守群众机制,开发“筑梦”志愿服务微信小程序,调动慈善总会、憨鼠爱心小分队、扶老救孤协会等社会组织及社会爱心人士,组建村级老人义务互助组285个、志愿者服务队伍219支,吸纳党员志愿者1800多名、党组织60多个,通过群众“点单”、中心“派单”、支部“验单”、党员“接单”的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爱心帮扶、邻里互助、文体娱乐、健康体检等志愿服务。三是促进乡风文明。接续以“福”文化、世遗文化、陶瓷文化为主题,策划实施文化文艺文明系列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墟日文化车”“我们的节日”“三下乡”“全民阅读”等公共活动,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其中《德化县:传承陶瓷艺术 助燃千年窑火》入选文旅部典型案例。同时,加强非遗展示宣传,举办“艺起来·文化走基层——戏曲进社区”、福建百姓大舞台活动、“世遗泉州·二十二史记”书画诗词作品巡展等活动,开展“耕牛节”“古樟小镇·魅力美湖”“梨花节”、“三月三”畲族传统节日等民俗文化旅游节,以原真保留文化遗产的环境空间、延续淳朴民俗、传承优秀家风家训,守护文化根脉、留住记忆乡愁,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厚重底色。
(中共德化县委书记 方俊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