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专题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县域经济 > 专题报道

湖南积极探索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湖南模式”

来源:中国城市网2024-11-19 19:40:21

文旅赋能,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湖南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断探索与实践,通过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2024年“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榜单上,湖南省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的荣膺入选,不仅是对湖南省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的极大肯定,也为此战略的实施注入了强大信心。

一、全域视角下的文旅融合新布局

湖南省始终将文化和旅游置于乡村振兴的大局中,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谋划。

文旅成为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新引擎。为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湖南省组织了各类艺术团体深入1462个乡镇(村),举办了4790场文化惠民活动,覆盖95%以上的乡镇(村),吸引超过300万人次农民参与。这些活动不仅传播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还激发了乡村的文化活力,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相关地区旅游收入增长20%。

文旅成为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的新载体。湖南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通过全域旅游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神农谷村利用竹林和特色果业发展乡村旅游,同时改善人居环境,推广生态种养模式,结合客家文化,年旅游收入突破500万元,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成功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赢。

文旅成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新路径。湖南省文旅厅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湖南省乡村旅游“四个一百”工程建设方案》《湖南省乡村旅游“四个一百”工程工作方案》等,旨在建设“四个一百”工程,即100个乡村旅游精品民宿聚集区、100个乡村旅游精品营地、100个乡村旅游精品村、100个乡村旅游精品廊道。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找到了新路径。

二、示范引领下的文旅融合新模式

全省各地依托地方特色,探索出多种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模式,形成了“湖南模式”。

一是“传统文化驱动”模式。湘西十八洞村和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利用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旅游,实现了村民致富和乡村振兴。十八洞村成为“四个一百”工程的示范点;竹山村则依托苗族文化,探索“竹山旅游经验”,并入选湖南省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成为湖南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二是“多元协同与产业升级”模式。邵阳市隆回县向家村通过政府、农民、社会三方协同,将乡村资源与市场需求结合,把乡景、乡味、乡俗等乡村资源与亲子体验、美宿度假、农业观光、研学旅行、团建拓展等市场需求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旅游产品不断升级,推动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成为湖南省“脱贫攻坚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三是“地标活化发展”模式。娄底市新化县渠江源村通过发展特色休闲农业和旅游业,成功打造“万亩茶园亿元村”,通过发展特色休闲农业和旅游业,8000余亩茶园,年产值达到1.2亿元,带动了4200多亩农户茶园,实现了“家家种茶,户户创收”,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让“渠江红”成为中国红。

四是“民宿创新融合”模式。张家界市武陵源区龙尾巴村利用民居资源,成功打造了以梓山漫居、璞舍为核心的精品民宿集群,推出“民宿+非遗”“民宿+艺术”等旅游新业态,从四十年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旮旯,变身如今名扬海内外的“网红村”,一跃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五是“湘村文旅联动”模式。湖南省连续举办“湘村相见”乡村文旅系列活动,挖掘典型案例,组织考察交流,提高对“四个一百”工程建设的认识,收获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经验,增强乡村旅游联动发展的合力。

三、高位推动下的文旅融合新举措

湖南省将继续深化“四个一百”工程成果,探索“1+3”发展模式,即政府、村、科研机构、企业四方联动机制,旨在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强大引擎。

着重创新“1+3”发展模式。通过政府搭台,村、科研机构、企业四方联动,实现资源整合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一方面,依托现代农业,打造田园综合体、农业观光园等新型业态;另一方面,通过工农联动,发挥大型工业企业的优势,为农村提供更多资金和市场支持,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附加值,致力于将乡村旅游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让每一片乡村都成为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未来,湖南省将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深入挖掘文旅资源,不断探索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