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4-11-01 16:58:01
编者按:
第40个教师节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全面展现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成就和广大教师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校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好教师。为此,我们特别推出“庆祝第40个教师节,对话40位北京市好校长”系列报道。首批聚焦20位好校长,分享他们的教育理念与办学经验,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氛围。近日,与清华附中大兴学校党总支书记付伟凭进行了深入的对话。
2018年,北京市大兴区政府实施“硕博工程”,从基层学校选拔高学历教师充实到学校管理层,付伟凭通过了这次选拔,由一名班主任走上管理岗位。这一年,她还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随后,在完成了大兴区教委为“硕博工程”入选者量身定制的一系列课程学习后,付伟凭进入了双导师实践期,跟随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大兴区永华实验学校校长孙健学习,快速成长起来。
清华附中大兴学校党总支书记付伟凭
付伟凭,现任清华附中大兴学校(简称清兴学校)党总支书记,主管党建和教育教学工作。与她对话,总能深刻感受到她的格局视野、顶层思维和以身作则。她说:“教育,当立足于高远的历史站位,以深邃的战略眼光洞察未来;需怀揣深厚的家国情怀,以宽广的国际视野拥抱世界;需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追求卓越,勇于尝试;更需具备敢为人先的魄力,让灵魂精神在教育事业中熠熠生辉。”
穿越十环的感悟
2018年,对付伟凭而言,是极为充实且忙碌的一年。她居于北京城南五环之外,而清华附中则位于北五环之畔。每日,她伴着星辰的微光启程,又迎着皎洁的月光归家,通勤路上往返要花费4个多小时,穿越北京十环。近10个小时的学习与交流,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每一字每一句都见证着她的成长与蜕变。
她深知,这不仅仅是组织的殷切期望和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更是她内心深处对教育事业无尽的热爱与坚守。她从大兴区政府与区教委的决策中,不仅读出了教育奋力崛起的坚定信念,更感受到了那份打造教育强区、造福万千学子的非凡决心。
“双实践导师”的培养机制,让付伟凭有幸遇到了一位极为杰出的楷模——当代教育家、原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在王殿军的悉心指导下,她不仅学到了诸多宝贵的经验,更从这位教育大家身上汲取了无穷的力量。尤为重要的是,她深刻领悟到“看见每一个生命个体”这一教育真谛,这一理念对她后续的教育与管理生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日复一日的沉淀与思索中,她逐渐洞悉教育之“天地人和”的深远意蕴。其中,“天”,指教育规律、学校的科学发展规划与目标愿景。学校要敬畏天道,敬畏教育规律。学校要细致剖析中外教育的现状与趋势,探寻我国教育的独特优势与亟待突破的挑战,预见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同时,要密切关注区域发展状况,全面把握学校、学生及家长的特点与需求。
“地”,指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落地实施系统”,聚焦于课堂与课程这一主渠道。要构建高效、富有活力的课堂,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须紧密贴合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指向“为领袖人才奠基”的教育使命,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人”,始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直接关乎学校的品质与未来。学校要深度挖掘并激发教师的教育潜能,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交流学习平台,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自我超越;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广阔而多样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精彩绽放。
“和”字蕴含这两层意义。其一,它象征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共生与深度融合,寓意着学校应当深入挖掘一切潜在的能量,紧密团结所有可以携手的力量,共同为教育的繁荣、为学校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其二,它代表着清华附中与大兴教育之间的有效融合,彰显了两者在教育理念与实践上的深度融合与相互促进。
付伟凭深刻地认识到,一所卓越学校的构建,绝非仅仅依赖于红墙白瓦的壮丽或紫荆花开的绚烂。从宏观层面的战略决策,到微观细节的精心雕琢,每一环节都应深深植根于师生的人本需求之中。
她说:“一所好学校,应当致力于为师生描绘一幅幅多样化的成长蓝图,紧密围绕师生的成长与发展,成为师生的知识殿堂与精神家园。”
从实践走向理性思考
2008年,付伟凭研究生毕业后,依然选择成为一名化学教师兼班主任。在读研之前,她已有两年的教学经验。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之后,她的教育教学实践再次扬帆起航。她不仅对自己要求严苛,视每一堂课为展现自我、提升教学品质的珍贵舞台,更将这份对教育的热爱与严谨的态度传递给每一位学生。
她擅长运用生动有趣的实验,将原本抽象的化学知识巧妙转化为易于理解且充满趣味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轻松掌握知识的精髓。她极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常常亲自带领他们动手操作化学实验,鼓励他们在实践中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每个学期,她都会倾注心血撰写一篇富有深度的文章,精心设计一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她的专业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得到锤炼与升华。
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和不懈的努力,2013年,付伟凭被破格评选为大兴区化学学科带头人,肩负起引领全区化学教师队伍的重任,致力于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她的实践之路,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坚实而稳健地走来。
2019年4月,清华附中与大兴区教委开展合作办学。作为清兴学校筹建团队的核心成员,付伟凭每日都投身于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中,无论是校舍建设的细节把控,还是师资招聘的筛选,亦或是招生工作的全面规划,她都亲力亲为,尽心尽力。同时,她还深入研究党建的相关知识,走进多所优秀学校考察交流,虚心向专家导师请教,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
她逐步理解了诸如校园容积率、校园文化整体设计等一系列专业术语,能够协调设计方、施工方、审批单位与学校之间的多元观点,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她深刻地领悟到,招聘教师的核心在于寻找那些能够与学校文化完美融合的教育者。这些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水平,更需拥有与学校文化底蕴相契合的性格特质。
为了更好地融入并引领学校的发展脉络,付伟凭和团队广泛涉猎《大兴县志》《大兴印象》等地方文献,深入研读《清华附中文化手册》,试图从字里行间捕捉学校文化的精髓。他们行走在大兴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感受着这块土地的千年沧桑与勃勃生机,同时漫步于清华附中的校园,让心灵在古老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交融中自由翱翔。
大兴区,作为我国最早的建制县之一,曾被誉为“天下首邑”,它不仅是首都北京南部的新国门,更是一片拥有1300多平方公里“绿海田园”的生态宝地,燕京十景之一的“南囿秋风”便坐落于此。此外,这里还有举世瞩目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展现出一个历久弥新、充满活力的城区形象。
清华附中,这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学府,其核心价值观“厚德诚志,其命维新”熠熠生辉。“厚德”源于《易·坤》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维新”则体现了学校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的先锋角色,勇于破冰前行,不断追求卓越与自我超越,引领着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潮流。
在这样的深度思考与广泛阅读中,付伟凭和团队不断挖掘大兴区与清华附中文化的深层底蕴,最终提炼出“首邑文脉 厚德维新”这一独特的文化基因,它已经成为清兴学校前行之路的价值追求。
“天下首邑遇见百年学府,南宥之风吹拂英才教育,天宫嘉苑孕育钟灵毓秀,水清木华汇润大兴沃土。”这首小诗,付伟凭倾情创作于清兴学校落成之际,生动描绘了学校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揭示了这所学校的精神内核与灵魂所在。
通过细致入微的问卷调查、深入心灵的访谈交流以及火花四溅的头脑风暴,付伟凭和筹建团队核心成员一道,携手师生和家长共同绘制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形成了共同愿景:将清华附中大兴学校建成学生喜爱、教师幸福、家长满意、政府放心、大兴一流、北京有影响力的优质品牌学校,培养拥有中国根基、国际视野、清华特色、面向未来的清兴学子。
学校秉承清华附中的核心价值观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确立了“首邑文脉,厚德维新”的价值追求,学校精神则以“自强不息,永不言弃;勇于尝试,勇于创新;畅听表达,民主决策;团结奋进,踔厉执行;高效管理,品质服务”为基石,铸就清兴学校的精神丰碑。
学校坚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观,倡导“课大于天”的课堂观、“基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观、“家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合伙人,是学校发展的最大朋友圈,是学生成长的坚固支撑网”的家校观,共同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清华附中大兴学校党总支书记付伟凭和学生们谈心
以生命为关键词
在清兴学校这片充满活力的教育热土上,发现每一位师生的独特生命底色,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画笔,为他们绘制出绚烂多彩的生命画卷;激发师生的生命潜能,让每一位师生都能放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光彩。这,已成为学校文化的主旋律,深深植根于教师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之中。
付伟凭说道:“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校园里,每一名师生都蕴藏着独特的智能之光,等待着被点亮。我们的教育使命,通过全面而深入的共同体建设,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去回应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发展需求,让智慧的火花在他们心中璀璨绽放,让教育的力量得以充分展现。”
回望建校之初,清兴学校就规划了教师培训体系,精心打造了一个由“专家+经验教师+新入职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学校依据“师道、师德、师能、师新、师健”等教师发展的多维度需求,建立了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通过“专家培训+同伴培训”的形式,引导教师从“完成任务”到“提升自我”,再到“影响他人”,为每一位教师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所谓“师道”,实则是对教师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观念引领,涵盖教育观、课堂观、教师观、学生观、活动观、家校观以及发展观等多个维度,它侧重于“道”的层面,而非单纯“术”的传授。“师新”,则着重于激发与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让教师成为教育领域的创新先锋。
“同伴培训”模式,是清兴学校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每个学期初,教师们根据自身兴趣与专长,选定一个研究主题或方向,深入开展实践探索。学期末,他们汇聚一堂,分享交流各自的实践经验与成果,实现智慧的碰撞与共享,共同促进彼此的成长。
学校恪守“教师是学校发展最宝贵的财富,教师站在舞台中央”的教师观,积极实施“一师一策”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策略,为每位教师量身定制成长路径,助力他们一步步走向卓越。倡导教师成为伙伴型教育者,鼓励他们积极拥抱现代科技,以创新为翼,翱翔于教育的广阔天空。同时,学校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它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教师前行的道路,全方位关怀着他们的成长,激励着他们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深耕细作,携手共创学校教育的辉煌未来。
为了丰富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学校精心策划了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成立了书法、民乐、篮球等各具特色的教师社团,举办了企事业单位联谊活动,这些举措旨在让身心健康成为教师幸福生活的坚实基石。此外,还通过说课、赛课、朗诵比赛、评课、命题坊等一系列教学研讨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名师进校指导,为教师搭建起交流学习的广阔平台。
面对教师遇到的问题,学校采取了阅读分享与圆桌论坛两大智慧策略。阅读分享根据各部门与学科的特点,精心挑选书籍赠予教师,进行思想的漂流与碰撞。而圆桌论坛,则是聚焦实践问题的智慧研讨,每次聚焦一个实际问题,通过深入研讨,共同探寻解决之道。
在学生发展共同体的构建上,学校秉持着“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生命色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卓越领域,每一名学生都会实现生命的绽放”的学生观,以及“缤纷绚丽的校园活动、丰富斑斓的家庭活动、异彩纷呈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活动观,矢志不渝地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多维发展”的发展观。
学校构建了“班主任+人生导师+项目导师”的育人模式,并精心编织了“三维三层”的清兴学校生态课程网。在这一框架下,学校扎实推进“一生一策”个性化培养方案,致力于构建一个方向明确、内容丰富、学段衔接紧密、载体多元且常态运行的育人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成长。其中,“三维”涵盖了生命、智慧与品格三个领域,“三层”则包括基础、发展与高研三个层次,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课堂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学校创建了“少精严活、五动八度”的高效课堂。所谓“五动”,即眼动以观察、手动以实践、口动以表达、脑动以思考、心动以感悟,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而“八度”则是对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分层目标让教学有梯度、拓展延伸让探究有广度、创设情境让学习有温度、巧用评价让发展有宽度、优化体验让活动有厚度、总结提升让思考有深度、推进合作让参与有维度、精选练习让学习有效度。
在体育活动方面,学校以“一校多品”为特色,篮球、足球、排球、棋类、冰雪项目等已形成鲜明的整体优势,让学生在汗水中挥洒青春,在竞技中锤炼意志。此外,定期举办的模拟联合国、模拟政协、模拟法庭、学生代表大会、红领巾小记者等论坛活动,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审辩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和领导力,让他们在思辨与实践中成长。
学校还积极探索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模式,开展学生领袖训练营活动,邀请清华北大优秀学生干部担任成长导师,通过营地训练与过程跟踪,引领学生向卓越迈进,不断超越自我。与此同时,专家讲座的睿智、紫荆讲坛的深邃、深圳零一创新学院的创新,如同一扇扇窗,为学生打开了通往学科前沿与学术殿堂的大门。
永定河项目路演,让学生在大兴的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中徜徉,感受着家乡的独特韵味与魅力。行万里路研学活动,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成长的见证。学生们用脚步丈量大兴的每一寸土地,用诚心体味北京文化的深厚底蕴,用求知的精神践行对祖国的责任与担当。
葳蕤园中医药文化实践基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探索科学的舞台。在这里,学生在中草药种植与手工皂制作中,感受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科研精神。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家国情怀也在心中悄然生根。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清兴学农实践基地,创建了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将二十四节气融入融合课程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自然的韵律与生命的奥秘。从“初遇念坛——大手拉小手”的温馨互动,到“历史的印记——印刷博物馆”的深厚积淀,再到“相遇在大兴机场”的现代化体验,这些实践课程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兴学校校园文创产品大赛的举办,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空中课堂的开设、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让清兴学校与清华附中本部形成紧密的互助关系。一对一互助班级云交流的开展,让思维课堂成为现实。英文经典原版书的阅读课与“双语诵读,传承经典”英语趣配音活动的举办,让学生在双语教育的熏陶中提升语言能力,为他们探索世界、走向未来提供了宝贵的护照。
建设五个共同体
谈起一所新建学校迅速崛起的经验,付伟凭将清兴学校的实践探索归结为五个共同体的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学生发展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创新管理共同体与资源共同体。这些共同体如同学校发展的五根坚实支柱,构筑起学校发展的灵魂与根基,汇聚来自四面八方的资源与力量,推动清兴学校向着卓越的目标加速前行。
作为一所崭露头角的新建校,清兴学校深深植根于清华附中的精神沃土之中,从清华附中教师身上学会了“全过程、深度浸润式教育、尝试创新”的精髓。同时,学校在阅读大兴的悠久历史中,领悟到了“首创、创新”的重要性;在实地丈量大兴的广袤土地时,体会到了“奋斗重生”的坚韧与力量;在聆听大兴人物的感人宣讲中,深刻感受到了大兴精神的独特魅力。
这两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孕育出了清兴学校独特的创校精神——“永不言弃”。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学校的语言体系中,如高频使用的“马上解决”“我来帮您”“我可以!”等充满温情、自信与效率的服务式用语,让教职工感受到了更多的关怀与尊重;更体现在学校的行动文化中,凝聚成“做人极度温暖,做事极度专业”的行动纲领。这一纲领指引着全校师生以温暖的心态、专业的态度,共同书写着学校发展的新篇章。
在校园文化的整体设计中,学校巧妙地将大兴的本土文化与清华附中的悠久文化交织在一起,让清华附中的紫荆花和银杏林与大兴的西瓜博物馆、纳波湾月季园相映成趣,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同时,注重将清华校友的卓越风采与大兴的杰出人物相融合,共同塑造出清兴学校独有的文化风貌,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感受到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教学楼大厅,一面由学生使用乐高积木自主设计、拼搭而成的“乐高墙”尤为引人注目。这面墙,不仅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学校重大活动的记忆,更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力求达到美的极致。布局上错落有致、疏密合理,色彩搭配上更是高雅和谐,使得这面墙成为一面真正的“会说话的墙”,向每一位过往的师生传递着美的信息,激发着他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校风“行胜于言”、教风“明德启智,修己树人”、学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这三风共同构成了清兴学校文化的精髓,滋养着每一位师生的心田。
每个学期,学校都会举行“最美教室”评比活动,将美的教育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在师生家长的通力合作下,每间教室都展现出了独特的设计风格与浓郁的人文氛围,成为一个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空间。这些教室,带给了师生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创新管理共同体,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引擎,始终秉持着“管理就是服务”的管理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学校实施了一种创新的治理模式,它巧妙地融合了行政管理的严谨与学术研究的精髓,通过分布式的管理策略,实现了治理效能的最大化。校级领导身先士卒,每人负责一个部门并深耕负责学科,部门内部则采取分布式与项目式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了干部的共情合作能力,充分调动了干部教师的积极性,让每一位教师的闪光点都得以闪耀。
付伟凭说:“卓越的服务,方能成就卓越的管理。创新,意味着我们要想得更早一点、更多一点、更远一点、更全一点。只有勇于尝试创新的团队,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这句话,不仅是对创新管理共同体的高度概括,更是对全校师生的殷切期望。在清兴学校这片热土上,每一位成员都在努力寻找机遇,尝试一切可能,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
在资源共同体的建设上,秉承“社区是教育快速发展的坚固关系网,家族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合伙人,家庭是班级团结奋进的关键影响力,家长是学生卓越发展最大朋友圈”的资源观,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实施“干部+班主任+导师”的多维度家庭指导模式,推行“一家一导”的精准家访策略,确保每一个家庭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关怀与指导。
借助清华大学1911平台,清兴家长学校拥有了专属的线上领地。这里,从多元视角出发,汇聚了家校双方的智慧,构建起一套贯穿12年的家长学校课程体系。水木讲堂邀请了家校的权威专家,首邑家长讲堂则聚焦本土智慧,厚德专家讲堂深挖教育真谛,维新学生讲堂让年轻一代发声,自强青年教师讲堂则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此外,亲子联盟、亲子日记、家校共读、家风宣讲、家庭教育思想论坛、优秀家庭评比等活动轮番上演,家长们在课程的滋养下,家庭教育水平如芝麻开花般节节高升。
与此同时,学校与街道社区携手并肩,共同打造了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如“清兴夜跑团”、朗读者进社区等,让社区的每个角落都洋溢着文化的芬芳。与周边生物制药基地的企业合作,更是开辟了一条职业体验的新路径,让孩子们在探索中启迪未来。此外,学校还与附近商圈联动,开发了独具特色的滑冰等清兴学校特色课程,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增添了更多绚丽的色彩。
建校五年来,清兴学校的中考成绩连续两年在大兴区名列前茅,教师们荣获各类奖项1132项,学校荣获各类荣誉161项。学校民乐团2023年就摘得北京市学生艺术节金奖,田径单项获得北京市运动会冠军,男篮和女篮都是大兴区冠军,舞蹈团、合唱团、美术社、戏剧社、书法社均荣获市、区级一等奖……
悦读、悦人、悦践
谈及从教二十余载的人生感悟,付伟凭感慨道:“人生之路,需有高度以远眺,视野开阔方能铸就事业之巅;需有宽度以纳百川,心怀广阔决定了人生境界的深远;需有韧度以御风雨,面对挫折与挑战,方能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更需有长度以享岁月,身心健康乃人生旅途之基石。”
在付伟凭的心中,一所好学校,必然是学生心之所向、教师幸福之港、家长满意之选、政府安心之所;而一位好校长,则需成为走进学生、教师、家长心田的引路人。好校长应具备强大的共情能力,能够设身处地地从师生的角度出发,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更需拥有宏观的战略视野,以把握教育大局与方向;中观的谋略思维,以设计切实可行的方案与布局;以及微观的策略手段,以实施精准有效的行动。同时,好校长应时刻铭记自己的多重身份:“我亦是一名求知若渴的学生、一名勤勉尽责的教师、一名心系子女的家长。”
那么,如何才能成长为一位好校长呢?付伟凭以“悦读、悦人、悦践”三个词汇精炼概括。首要之务,便是广泛涉猎教育经典、专业典籍以及社会热点议题。通过阅读教育理论著作与文化经典,提升理论素养之高度;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深化教育理解之深度;通过阅读社会热点,保持知识更新之鲜度。
其次,悦人,即欣然接纳并珍视每一位学生、老师、家长。这意味着要勇于走出教育的舒适区,与教育圈外的人士交流学习,沟通互鉴。需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理解他人,同时也站在他人的立场来审视自我,为真正看见、理解每一个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者,“悦践”之道,在于知行合一,践行阳明心学之精髓。好校长应怀揣对教育的敬畏与谦卑之心,将理念融入日常的点滴实践与辛勤耕耘之中。既需拥有一线的实战经验,亦需具备哲学层面的深邃思考;既要敢于对现状提出批判,更要能够提出富有建设性的见解与方法。利用各类平台,积极发声,倡导先进,联合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
在付伟凭的眼中,“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无疑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与灵魂。她深信,一个好校长,应将个人的成长轨迹与国家的繁荣富强紧密相连,怀揣着炽热的报国之心,将教育事业视为自己肩上的重任与神圣的使命,为之奋斗不息。
她多次研读《领导力:如何在组织中成就卓越》一书,并深刻领悟其精髓。书中,作者提炼出卓越领导的五种核心行为与十个重要使命,并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那些卓越的领导者,无不以“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激励人心”为行为准则,展现出非凡的领导力。付伟凭在工作与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践行着领导力的真谛,勇往直前,砥砺前行。
至今,付伟凭仍然清晰地记得《以奋斗者为本》一书的扉页上,任正非那掷地有声的话语:“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一切工业产品都是人类智慧创造的。华为没有可以依赖的自然资源,唯有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在中国,最宝贵的资源莫过于人力资源,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付伟凭带领团队,在“天地人和”的宏观布局中,精心谋划,以培养具备未来视野的创新人才为己任,深深植根于清兴学校的精神土壤之中,致力于不断积淀与升华校园文化,熔铸其品牌之魂,努力将清兴学校打造成为首都南部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
(陈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