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4-10-26 07:59:08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地处关中平原腹地,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美誉,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高陵区蔬菜产业异军突起,尤其是“高陵全季西红柿”的火爆出圈,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以何村为例,这里已建成日光温室大棚3180栋,村外种植面积已达4000余亩,黄瓜、西红柿、芹菜、豆角等优质果菜品销往河南、湖北、湖南、新疆、内蒙、太原等省内外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大棚第一村”,群众收入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带动了近两万人的产业发展,实现了万人就业、五千人脱贫,人均蔬菜产业收入已达到了2.5万以上,占到了村民收入的95%以上。
“土特产”变“金疙瘩”
走进高陵区通远街道何村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一座座大棚整齐排列,棚内郁郁葱葱的西红柿藤蔓连成一片,一颗颗圆润饱满的西红柿挂满枝头,果红叶绿,甚是喜人。这就是高陵区着力打造的“高陵全季西红柿”,一个凭借肉红汁甜、滋鲜味美、元素丰富等特点,入选“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的区域特色农产品。
“每天从这里运往各大菜市场、商超的新鲜西红柿,最高峰时能达到4万多斤。”西安市高陵区顺利硕果种植农民农业合作社理事长冯磊介绍。除了陕西本地,从何村的蔬菜采摘的蔬菜还销往四川、江苏等地。
在高陵,像他一样的种棚户不在少数,通过发展设施农业走上致富路的人也越来越多。目前,高陵区全年蔬菜种植面积14万亩,总产量65万吨以上。以“高陵全季西红柿”“高陵胡萝卜”等“土特产”为重点,主要种植西红柿、芹菜、黄瓜等品种。年产值达35亿,带动就业千余人,变成了强村富民的“金疙瘩”。
温室大棚充满科技范
立体种植、环境控制系统、作物补光、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蔬菜种植大棚如今也变得“科技范儿”。
“番茄对温室大棚栽培的温度、湿度、水分、光照、营养补给都有严格的要求,从育苗、定植栽培、生长管理,每一步都蕴含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说起管理经、收益经,冯磊头头是道。
“现在可以利用各种传感器对大棚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温度低了,暖风机会自动启动,手机点一点,卷帘就会自动收放。当检测到土壤的水分和肥力小于指标值时,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机就会直接操纵灌溉系统。传统的种植方式不仅辛苦,效率还低,一座棚四五个人都管不过来,如今有了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支撑,节省了成本和人工,提高了产量。一部手机就可以控制整个日光温室设备的运转,真正实现了在‘手机上种田’。”冯磊介绍道。
现代化种植对种植大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种植户需要对大棚进行相应的改造提升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需要。对此,高陵区政府出台《高陵区2024年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奖补措施》,区财政每年投入资金3000万元,加大对设施新建及改造提升、保鲜库冷链建设等扶持力度;出台《培育打造“高陵全季西红柿”区域公用品牌二十条工作措施》《高陵区全季西红柿贷款贴息流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实现以产业基础与要素保障的“双向奔赴”,促进产业发展与和美乡村“两翼齐飞”。
依托科技驱动、品牌赋能,着力开拓优质蔬菜、功能蔬菜、礼品净菜、鲜切菜、预制菜等产业新业态,高陵区已实现从初级产品到精深加工产品的链条延伸。目前,高陵区拥有农产品保鲜设施冷库44个,库容1.78万吨。其中气调储藏库41个库容1.48万吨,主要储存瓜果蔬菜、鸡蛋等。
大棚里架起“直播间”
在何村,笔者还注意到,种植户除了日常护理苗种本身,多人还身兼“主播”,一个支架、一部手机,在大棚内就开启“带货”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高陵区蔬菜产业也开始向电商领域拓展。何村紧跟发展潮流,设立网站,发展农产品电商服务业。社区西门房是网络直播间,每一天都有主播、村民在这里进行直播,发布一些何村的状况及蔬菜生产交流等。
据冯磊介绍,随着电商产业的发展,高陵现有种植大户及合作社都采用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线上销售可达40%,随着直播带货的兴起,目前农户都在积极学习直播技巧,实现自产自销。通过抖音、火山小视频、拼多多等平台,村民们直播销售自家的农产品,第一时间把农村的产品推向大市场,省去了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采购、菜商、超市等繁琐环节,降低了菜价,增加了村民收入。
对于此次农产品产销对接会,像冯磊一样的种植户纷纷表示,期待企业和采购商借助这次活动,发掘高陵优质农产品资源,签约更多采购订单,让高陵特色农产品走出陕西、走向全国。同时建立产销对接长效机制,扩大农产品市场影响、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推动农商互联,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