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4-10-01 19:10:11
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街道成立于1956年,是原国棉纺织基地,截至2023年底,辖区户籍人口约9.87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3.23万人,老龄化率为33%,已经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2023年,八里庄街道推出了“在地安老”安享计划,在“资源整合、制度推进、体系建设、智慧感知”,四个方面“协同融合”,老年人关心的“医、食、住、行”等各项居家养老服务攀“高”向“新”。
资源协同,提升“在地安老”服务水平的基础保障
居家养老服务光靠政府一方提供服务,不仅管不好,而且管不了。八里庄街道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自2022年开始,街道大力推进社会资源整合协同工作,组建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3年间,累计195家企业与街道签订了为老服务协议,成员单位向社会公开承诺服务内容,进店老人不仅可以享受“饮水、如厕、歇脚、救急”四项基本服务外,还能优享到不同程度的打折优惠。
街道深谙资源协同的力量,为了更好地将服务送到老人的家门口,2022年,街道与远洋集团共同承建了北京市首批“物业+养老”服务驿站。202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该驿站由街道提供政策支撑,远洋物业场地投入和运营,物业员工不仅是楼宇管家也是养老管家,在提供巡楼保洁的同时,针对重点老人进行巡视探访,街道按照服务流量提供资金支持。
在保障基础服务的同时,针对老人个性服务需求,驿站对远洋商圈的医疗、餐饮、康养、保险、旅游等资源,也进行“泛链接”了,衍生了医患陪护、居家照护、保健康复等诸多居家服务。
3年的时间,资源协同的经验在街道实现了全面的推广和复制,无论是社区层面的驿站还是社会层面的联合体服务商,八里庄老人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老年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也越来越多,居家养老的“需求”与“供给”实现了“双向奔赴”。
制度协同,提升“在地安老”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
为了进一步夯实养老服务的基础,确保辖区老人能得到优选、优质、优惠的养老服务,街道先后出台了《朝阳区八里庄街道养老服务驿站比选条件》《八里庄街道养老服务驿站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八里庄街道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考评实施标准》以及《八里庄街道养老驿站服务清单》等各项制度标准,明确了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质量标准等,规定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设置和管理要求,保障机构依法规范设置和运行。与此同时还制定了养老服务联合体的季度工作会制度,集中研判,解决养老资源的各项困难的同时,锚定安全督导、重点工作,群众关注以及投诉处理等工作方向和工作任务,用制度的约束力赓续质量的“生命力”。
体系协同,提升“在地安老”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结合“街道-社区-家庭”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街道以老年人身边的“五床一桌”为抓手,即“机构床位、社区床位、家庭床位、家庭病床、安宁病床以及养老助餐点”,聚焦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失能照护需求,积极探索开展“全生命周期”服务,鼓励和引导养老服务机构和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上门照护,实现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三大服务形态的机制融合、模式创新。
截至目前,八里庄共建设了床位466张,其中机构养老床位108张、社区养老床位49张、家庭养老床位109张、家庭病床158张、安宁病床42张,建成养老餐桌23处,组建了20支,264人的为老志愿服务队,75处为老服务站点,形成了覆盖全域、布局均衡、梯次合理的“时光朋友圈”为老服务网络,“中心+驿站+活动室”,“身边+手边+床边”的“15分钟时光朋友圈”网络全面覆盖到位。不断丰富基本养老供给,形成“12345”基本模式:
做优“一顿饭”,让老人更安心—通过“中央厨房供餐+驿站餐桌订餐+社会餐饮配餐”的形式,织密助餐网络、统一规范标准、推动服务延伸、拓展个性服务等, “一顿饭”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升级。
两项“适老化”,温暖“慢人群”--面向辖区老年人开展市场化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在华贸SKP、远洋未来汇、青年汇—朝北大悦城等商圈开展“无障碍”和“适老化”公共环境改造,为老年人创造美好的颐养环境。
三类“独居相伴”,织密关爱网--启动“老伙伴”计划,20支为老服务队开展结对互助行动,招募低龄老年志愿者向高龄独居老人提供上门关怀、应急服务、健康科普等家庭互助服务,叠加“颐养有伴”独居关爱项目,将71名60周岁以上无子女、生活困难的低龄独居老人纳入关爱范围,选取专业服务商承接保障服务。
四个“全覆盖”,全面提升家庭照护能力--目前已实现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全覆盖、“安享医疗”服务试点社区全覆盖、“老吾老计划—“大小老人”结对服务项目”全覆盖和康复辅助器具进家庭、进社区全覆盖。
五大“照护保障”,原居安养更轻松—困难老人服务补贴、失能老人护理补贴、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困难老人普惠保险以及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等基本养老保障已实现老年人应享尽享。社区各类养老服务资源可以通过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精准输送到老人家中,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智慧协同,提升“在地安老”服务水平的重要支撑
应用智慧化技术,打破为老服务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让养老服务更加灵活、高效。街道开发与融合了“一台四端”,即“智慧养老云平台”“庄小行—智慧出行服务锚点”“庄小纳—健康监测终端”“AI庄小度—居家养老服务基层高端”以及“一键呼”老年生活服务终端,从“发现—调度—承接—反馈”,四个环节实现居家养老闭环服务。
2022年初,街道智慧养老云平台与区级养老服务智慧中心完成对接,辖区内的老年人口动态数据、机构服务流量监管、老人康养数据监测、居家养老服务项目集成等实现实时显示,通过平台和大数据支持,为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向前一步。
2022年年底,北京市整治违规电动三、四轮车的同时,结合老年人出行不便的实际需求,与中国老年大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滴滴打车等机构合作,推出了“庄里出行计划”。在辖区内的老人活动中心、养老机构、学校、医院、菜市场等老年人聚集的地方,设置200个滴滴助老打车服务点,老人不仅可以通过微信扫码订车,还可以通过一键呼叫实现出行服务,智慧出行服务实现了全域覆盖,据统计,辖区内助老打车点已经累计实现5000余人次的出行服务。
2023年10月,街道与百度公司共同研发的“AI庄小度”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终端,落地推广,为居家老人提供智能语音呼叫服务,智能终端链接辖区餐饮、驿站、养老机构以及医疗机构,提供全天候服务,“向云端+向线下+向家庭”的“三向”智慧生态体系运行良好。
2024年7月,“庄小纳—健康监测终端”完成组网上线,终端针对辖区51名空巢高龄、重失特困以及康养需求的老年群体进行了实时健康监测服务,配合家庭医生巡诊和街道“流动医疗站”项目,提供各项健康监测数据,为家庭医生的诊疗和治疗提供精准的数据参考服务。
与此同时,街道还为有意愿的老人安装“一键呼”老年生活服务终端电话机2456台,织密智慧养老生活服务网。
大道之简,实干为要,实现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力量协同推进,引导各类要素向养老服务领域投入,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