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湖北荆州:河湖长制带来河湖长治

来源:民生周刊2024-08-20 00:26:46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张兵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从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这项重大改革。目前,全国七大流域、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省市县乡村5级河湖长120余万名,实现了每条河流、每个湖泊都有人管理。 

湖北省荆州市太湖港渠全长71公里,是洪湖流域上游重要河渠,由港北渠、港中渠、港南渠、港总渠4条河流汇聚而成。这条既具农业灌溉功能,又有防洪排涝功能的河流,过去曾遭到污染,人们称之为“臭沟子”。

河湖长制实施后,太湖港渠设立100多名河湖长,通过实施流域综合治理,采取湖库养殖经营权回收、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生态护岸、河道治理等有力举措,共同呵护一汪清水,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河湖。如今,太湖港渠成了荆州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港中渠从梅槐社区流过。

从源头治理,收回42座湖库养殖经营权

太湖港渠是荆州市荆州区的“生命河”。

荆州市荆州区古称江陵,滨江而立,全区境内湖库众多,水网密布,水域占全区面积的29%。

在太湖港渠流域内,大小水库星罗棋布,一座座水库、塘坝如明珠般镶嵌在荆楚大地。其中太湖港渠的源头太湖港水库,由4个库区串联而成,丁家咀水库是4个库区中最大的一个。

 “2018年之前,为追求经济效益,承包者过度投饵养殖,湖库水源被污染。”在荆州区太湖港工程管理中心副主任代璟看来,这是一段沉痛往事,“源头都受了污染,你能想象,整个太湖港渠的水会怎么样?”

江河治理,需要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全面收回湖库养殖经营权工作”被写入2018年《荆州区政府工作报告》,加快推进。

当年,按照“谁发包、谁收回、谁管理”的要求,荆州区的水库经营权回收工作依法依规、公开公正,最终收回全部42个湖库养殖经营权。 

落实“河湖长制”,“人放天养、清水养殖”,拆除围网,禁止周边养殖污染,定期打捞水生植物……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42个湖库水质得到显著改善。

站在丁家咀水库坝上,代璟说:“河湖长制让更多人参与到了河湖保护,我们坚持‘逢6必巡’机制,在每月的6日、16日、26日定期对水库开展巡查工作,从源头上保证了水质。” 

2023年,长江水产研究所对丁家咀水库进行监测评估,水库水生物比例合理,水质达到Ⅲ类。

在菱角湖国家湿地公园下北湖,从观景平台眺望,江南水乡之美尽收眼底,2000多亩荷花进入盛放期,湖内水鸟翻飞,翠绿的莲叶映衬着莲花铺满整个湖面。

“自2021年开始,在收回湖泊养殖经营权基础之上,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菱角湖国家湿地公园发现的鸟类、鱼类和维管束植物分别由建设之初的90种、30种、191种增加至166种、47种、226种。”菱角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副主任李华介绍。

邻近下北湖的蔡桥村党支部书记蔡其兵深有感触,每家每户门口的小型堰塘和鱼池经营权回收后,开展清淤整治,将原来的堰塘、鱼池改造成了小微湿地,村内处处都成了“打卡点”。

▲荆州区马山镇双垱村绿色种养试验田

让每段河渠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

梅槐社区依港中渠而建,辖区内有清朝同治八年修建的古石桥一座,桥头种有梅树和槐树,因而得名梅槐桥。

1975年,梅槐社区前身太湖农场梅槐分厂,将2.3公里的港中渠断面发包给本地职工进行养殖,变成了首尾相连的9个鱼塘,活渠生生变成了“死水”,水质常年为劣V类,河道两边堤岸更是杂木林立、垃圾遍地,一遇暴雨,河水常漫过堤坝,居民苦不堪言。

“每年下大雨,一些居民晚上都不敢睡觉,怕河水漫过来,家家都备上救生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太湖港街道乡村振兴办主任谭万能心有余悸,这可是数千居民头上的“悬渠”。

梅槐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侯必纬是村级河长,2021年3月,他上任不久就犯了愁—守土有责,守河有责,如何治理好辖区内的港中渠?9个鱼塘、2万多棵树木、28座坟墓,该咋处理?

“港中渠的整治,比如发动沿线群众共同参与,只要我们是为群众所想、所做,群众肯定会支持的。”侯必纬说,“街道制作宣传片,居民出镜讲述心路历程,发动乡贤能人组成宣讲小分队,居民和承包鱼塘的‘塘主’逐渐转变了思想。”

如今的梅槐社区,古桥流水,岸绿景美。

“按照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理念,社区将辖区内港中渠沿岸打造成步道、微景观等,并且争取到2025年底完成居民污水集中处理。”侯必纬说。

最近,侯必纬荣获2023年度湖北50名“幸福河湖共同缔造优秀河湖长”称号。

“自开展河湖长制工作以来,我们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打开了河湖治理的新局面。”太湖港街道办事处主任黄托说,“严格落实镇村两级河湖长制,主渠设镇级河长,按段面设置村级河长,将14公里港中渠水域与沿线堤岸划分为48个责任段面,实现了每段河渠都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 

黄托是镇级河长,他还记得,那段时间下班后,两个“河长”结伴与承包鱼塘的“塘主”沟通,一家挨着一家谈,黄托后来还帮助其中的5家寻找到了新的养殖池。

仅仅用时100天,港中渠就完成了渠道上的树木清理、坟墓迁移和鱼塘清收等工作。

▲荆州区马山镇双垱村正在开展绿色种养施肥作业。

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让养殖粪污“变废为宝”

太湖港渠灌区内养殖企业多,养殖尾水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严重威胁水质,是灌区内各级河湖长要面对的一个大难题。

“我们梅花湾村位于太湖港渠的上游,村里有一家流域内最大的种猪繁育企业,长期以来养殖废水排放让各方头疼不已,村民抱怨颇多。”马山镇梅花湾村党支部书记刘柏林说。

随着河湖长制的建立及太湖港流域综合整治工作的推进,区、镇结合实际,对症下药,大力倡导绿色种养,养猪企业将沼液送到田间、鱼塘、果园,粪污“变废为肥”,企业没了污水排放,村民要沼液还要预约,实现了多方共赢。

眼下正值水稻的抽穗期,是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走进马山镇双垱村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区,成片的稻田郁郁葱葱,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合作社去年申报的绿色种养面积是1082亩,以前水稻施用复合肥,价格高,还容易造成土壤板结,通过绿色种养循环项目施用有机肥,解决了土壤板结问题,还能节约成本,提高品质,增加收益,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荆州邦富农合作社负责人王志艮一边查看水稻抽穗情况,一边向客人们介绍。

“2021年以来,荆州区作为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区,打通种养堵点,变‘粪污’为‘粪肥’,带动太湖港流域26家规上养殖场粪肥基本还田,改善了太湖港流域周边生态环境,解决了沿线养殖场粪污乱排、污染河道等环境治理问题。”荆州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媛说。

据介绍,荆州区3年累计完成试点面积30万亩,消纳堆肥3.28万吨、沼液15万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

通过河湖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创新机制,多部门携手守护碧水清波

河湖长治,方能碧水长流。

进入新时代,“河湖长制”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实践。2016年、2017年,中办、国办先后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开启了中国河湖保护治理领域的一场历史性变革。

“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2017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  

作为河湖长制工作的亲历者和实践者,荆州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区副总河长胡庆海表示,河湖长制推行后,他曾在弥市镇担任镇级河长,带领全镇干部群众清理34公里16条渠道的水葫芦、关停5家违规排污养猪厂,有效改善了水质,让沟渠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

田丽娟是荆州区水利和湖泊局河湖长制工作股股长,她在河湖长制工作一线已经奋斗了5年。

“河湖长制是跨部门协作的抓手,是河湖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创新机制。在这一机制上,水利、环保、住建、农业等多部门携手并进,共同守护碧水清波,让河湖库都变得有人管了,而且越管越美了。”田丽娟说。

万城闸是荆州区太湖港引水工程渠首建筑,通过引长江一级支流沮漳河来水,承担下游的生活、生产、生态供水任务,同时通过太湖港渠向荆州城及下游长湖提供生态补水。

“万城闸修建于1962年,已运行超过60年,主体结构老化,被鉴定为四类病险涵闸,正在重建。”荆州区太湖港工程管理中心主任陈翔介绍,“现在已完成工程主体及复堤通路,预计今年10月底全面竣工。”

71公里的太湖港渠自万城闸开始,一汪清水向东,自荆州古城城北流过,与古城的护城河并向而行,从空中看,护城河水系宛如一颗“翡翠”挂在了太湖港渠这条“项链”上。

然而,作为古代人工开挖的防护水道,护城河属于无源头河,水体净化能力弱,如何保障护城河水质,成为河长们关注的重点。

“荆州泵站、柳门泵站是连接太湖港总渠与护城河水系的节点,在实行河湖长制后,泵站的功能进行转换,从原先单纯的防洪排涝向生态补水、水循环功能转变,护城河水系和太湖港渠水系的连通,让水体净化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荆州区长湖工程管理中心副主任吴华介绍。

小微水体是江河湖库的“毛细血管”,小微水体管护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荆州古城安澜门旁的西湖,就经历了“西泥湾”到“西林湾”的转变。

“以前的西湖由于周边居民生活污水直排,形成了黑臭水体。一到下雨时,上涨的湖面散发着恶臭,周围的居民都把这里称为‘西泥湾’。”荆州区西城街道河湖长制办公室负责人黄勇彪回忆说。

2020年初,荆州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水环境治理,将古城内西湖、北湖、洗马池水系连通,通过截污、清淤疏浚、管道改造等工程建设,形成了3个水体与护城河连通,在护城河进行生态补水的同时完成水体循环。

治水不只是农业、水利部门的事。在荆州区太晖路,全长约600米的排水防涝地下管网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正在紧张施工。

“工程从今年5月底开工,预计10月份就可以完工,项目完工后将解决沿线企业生产生活污水向港南渠直排的问题,对荆州区护城河、港南渠等水域的水质改善将有显著促进作用。”荆州区住建局村镇建设股股长、荆州区中心城区生活污水整治专项行动指挥部工作人员余荆城介绍。

河湖长制助力河湖“常治”、“长治”,治理是基础,重要关键是推进流域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2022年开始,荆州区围绕“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目标,扎实开展太湖港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积极探索流域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新路径。树牢“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理念,立足文旅资源优势,吸引了一批乡贤返乡创业,打造了浅山森林美术园、恒荣梅园等一批农文旅项目,2023年,流域内接待游客2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亿元,同比增长89.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同比增长10.6%。

河湖长制落地见效,助力生态改善、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大家对河湖长制更加支持,纷纷自愿成为志愿者,参与河湖库渠的日常管护,“守护绿水青山就是筑就金山银山”的思想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荆州区委书记、荆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区第一总河(湖、库)长万玲玲说,“我们将坚持围绕流域综合治理,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统筹系统治水、依法管水、专业净水、科学调水、生态补水、全民护水,用实际行动守护河湖生态,让一泓清水永续东流,为洪湖流域水环境水生态治理贡献力量。”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融媒体中心刘秋娥、吴申畅对本文亦有贡献)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17期、8月19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湖北荆州开展源头治理、绿色种养,太湖港渠清波荡漾(主题)河湖长制带来河湖长治》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