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党建引领聚合力,基层治理增活力

来源:民生周刊2024-06-24 17:12:58

原标题: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党建引领聚合力,基层治理增活力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基层治理关系到人民生活幸福和社会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治理。我国的基层治理方式不断创新,基层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基层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为防范各种风险挑战、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城乡社区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如何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近日,《民生周刊》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多位专家。

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等要求。

近年来,很多地方以党建引领,凝聚多方力量,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比如,北京开展“党建引领接诉即办”,依托12345市民服务热线,让群众的诉求有地方反映、有人倾听。在“办”的时候,往往是由各级党委牵头,召开党建协调会,相关各方汇聚一堂,协商解决各类问题。

“党的领导不是口号,在基层治理中,党的领导要做深、做实,让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社区、在群众身边体现出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徐平说。

徐平指出,在基层治理中,党建引领并不是“书记说了算,基层党组织包揽一切”,而是践行初心使命,指明前进方向,领导人民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认为,基层治理要分成两个层级,第一个是政府及党的领导机构,第二个是群众自治性组织。

“在这两个层级中,党建引领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张翼说,在第一个层级,党建引领主要是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包括政府、市场主体等。在第二个层级,党建引领主要是激发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积极性,做到有序治理。

具体而言,在基层治理中如何落实党建引领? 中国社区发展协会会长陈越良认为,关键在于落实《中国共产党章程》(以下简称“党章”),这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和规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与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致。”陈越良说。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基层社区时指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为民的事没有小事,要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要改革创新,完善基层治理,加强社区服务能力建设,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基层的工作主要是为民服务、为民办事,不断提升居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及幸福感。

“给百姓添堵添乱、吃拿卡要都是违反党章的。” 陈越良说,“中国共产党是通过服务跟群众打成一片,密切联系群众,带领群众,让群众跟着党走。”

聚焦急难愁盼问题,创新基层治理

近年来,各地积极创新基层治理,涌现出一批基层治理优秀案例。

“基层治理一定要创新,当基层去探索新的方式路径、方法手段,才能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让基层治理跟现代社会契合。”陈越良说。

但在基层治理创新中,也有些地方只是在打造“盆景”,或者“戴新帽”,还有的地方“为创新而创新”,大搞形象工程,为民服务、为民办事没有落到实处。

张翼指出:“我们要重视示范点的建设,同时也要把‘盆景’变成遍地开花的‘风景’,缩小示范点和非示范点的差距。”

陈越良认为,创新基层治理,要以人民为中心,关键是了解什么方面需要创新,感知百姓真正的需求。

“基层治理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为了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回应百姓的新需要、新期待。”陈越良表示,对于要解决的新问题,要进行梳理,排在前列的、关键的问题要优先解决。

在很多地方,基层治理创新经验的形成往往源于百姓痛点、堵点的解决,聚焦的是百姓的急难愁盼。

比如,在重庆市南岸区南坪镇,兴隆社区兴隆苑小区因为拆迁安置遗留下诸多问题——小区无物业、环境脏乱、设施老旧、私拉乱接水电气、居民矛盾多……自2018年起,南坪镇党委、政府以“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为契机,由党员干部带头组建11支群众工作队伍,包片包户负责,并且成立了“兴隆嬢嬢”为代表的群众自治组织,开展互督互帮互带的“双评”治理,还成立了“信托制”“红色物业企业”,创新建立老旧小区“大修基金”,并依托原有“兴隆14家”,构建小区主题IP,发展社区产业。

现在小区环境好了,产业也旺了,百姓心中20多年的“老疙瘩”自然就解开了。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成长中都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用新办法来解决问题,在新时代也是这样。如果仅仅是喊口号,百姓肯定不会跟着走。”陈越良说。

在陈越良看来,服务民生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百姓关心的多是他们身边的事、生活中的事,是他们的衣食住行,这也是基层治理要关注的。

“百姓的民生问题解决好了,社会稳定便有了基础。如果百姓的民生诉求没有解决,引导不到位,便可能转化为安全的隐患。因此,要实现基层的和谐稳定,就要下功夫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陈越良说。

中央社会工作部部长吴汉圣近期发表文章《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始终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抓起,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设基层治理共同体

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从过去的“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升华和治国理念的转型。

“这是根本性的转变。”徐平说,“社会管理是从上到下的单线力量,社会治理是上下双向互动,强调社会力量在治理中的作用。”

但有些地方政府还是习惯包办一切,唱独角戏。徐平表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中的社会力量、自治力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看得见的手’要有力,‘看不见的手’要灵活,两只手要协调配合。”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并不是把所有的事情推给党组织,也不是缺什么就让财政买单,而是要动员更多的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让基层迸发活力。”张翼说。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上海大学教授李友梅表示,这是要确保基层治理过程由群众参与、成效由群众评判、成果由群众共享,大家集思广益、协同互动,推进基层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让基层治理共同体更具影响力和生命力。

近年来,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不断拓展、方式不断丰富。据统计,目前我国有60多万个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265万家社会组织、116万名持证社会工作者、2.35亿名注册志愿者,他们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吴汉圣表示,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调动全社会最广泛的力量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罗燕)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