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熟人社区”让“陌邻”变“睦邻”

来源:民生周刊2024-06-24 16:58:47

原标题: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推进城市治理重心和配套资源向基层下沉

“熟人社区”让“陌邻”变“睦邻”

“事情千万件,熟了就好办。”前不久,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创建熟人社区”智库成员、“创建熟人社区”课题组组长苏志敏用一句话道出了“创建熟人社区”的重要意义。

地处广佛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腹地,佛山市南海区辖6个镇、一个街道、292个村(社区)。在快速城市化的大潮下,南海区在社区治理方面也曾面临挑战—邻里情越来越淡,居民缺少共同体意识,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较低。

面对如此社会治理压力,“创建熟人社区”成为南海区打开局面的有力抓手。早在2012年,南海区桂城街道开始探索“创建熟人社区”。

2021年,“创建熟人社区”在南海区全区推广。在党建引领下,南海区推进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资源向基层社区下沉,实现多元共治、“情系邻里,互信共治”的社区治理目标。

在苏志敏看来,“创建熟人社区”是基层治理的理念,更是一种工作方法。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桂二社区,唱歌班的老人正在排练演出曲目。(图/郑智维)

从生活场景切入,“熟人社区”凝聚居民情感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6月11日下午,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桂二社区唱歌班的20余位老人正在为一场生日会做最后的排练。除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外,当日排练的曲目还有《夕阳红》。

通过提供专业化服务,桂二社区幸福院搭建起健康养老的生态圈。除了为长者提供康复训练、便民服务等内容外,还搭建了供社区老人日常活动交往的空间及平台。

在社区内“熟人”越来越多的交往中,和谐的现代邻里关系得以构建。

以生活场景为切入点,南海区致力于打造社区居民间共同的活动场景,最大化激活居民间的社交网络,凝聚社区居民的情感。

以南海区西樵镇为例。除了每年举办“村BA”篮球赛外,该镇还成立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友邻促进小组,组织学生夏令营,举办健康主题的讲座、义诊和趣味竞技体验活动等。

为打破地域文化的限制,加强“异乡人”之间的联系,南海区成立了以“趣缘”为纽带的社团协会。如今,曲艺协会、书画协会、舞蹈队、太极队等20多个兴趣社团成为“创建熟人社区”平台的重要补充。

62岁的何宗芳阿姨来自湖北随州。9年前,她跟随儿子来到佛山市南海区帮忙带孙子。回忆起刚来佛山的时光,她坦言自己经历了一个难以适应的阶段,“除了气候差异、语言障碍等原因外,最难适应的是交往圈子的改变”。

在融入新环境的过程中,何宗芳逐步接触了社区开展的相关活动。通过社区里的舞蹈队,她结识了很多新朋友。然后通过朋友介绍,她又逐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区活动。

如今,孙子已经上学了,何宗芳的空余时间也多了起来。唱歌、跳舞、公益活动……“社区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帮助我们这些外地人融入新环境。”何宗芳说。

推进“创建熟人社区”工作,是南海区加快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以‘创建熟人社区’为切入点,增进群众的信任和认同。在‘创建熟人社区’的基础上,结合群众需求开展基层治理、公共服务、法治建设等内容。”南海区委社工部副部长陈曾悦说。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桂二社区收纳课堂正在举办。(图/郑智维)

将党的领导植根于基层,推动社区多元治理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

为推动社区从单向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变,南海区将党的领导植根于基层,在培育社区精英和党员骨干的同时,还全面组织和动员各方力量。

以城市社区为例,南海区大沥镇六村社区党委委员陈浩斌向记者介绍,南海区构建了立体式、全覆盖的党组织体系“社区大党委—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

在党委领导下,社区还引导和动员支部党员、在职党员、退休老党员参与小区治理,探索“红色业委会”和“红色物业企业”模式。

而在农村社区中,南海区从制度规范上保障党组织在经济社一级的领导地位,保证将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基层最末梢,同时充分发挥经济社队伍及街坊会等多元群体的力量。

通过探索多元议事协商平台,南海区推动居民关心社区公共议题、参与社区公共事务、遵守社区共同规则,不断激发居民的主人翁精神。

80岁的周永雄退休前为风扇厂职工。退休后,他将时间、精力投入到了社区服务工作中。

周永雄所在的六村社区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成立于2005年4月。担任街坊会会长后,周永雄发动大家帮扶空巢老人、关心残障人士,组织开展书法、绘画、音乐等活动,调解各类邻里纠纷。

“主动和邻居打招呼、分享生活中的快乐、关心邻居的生活状况……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却能拉近邻里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的感情。”周永雄说。

常住人口净增90多万,城乡居民对公共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创建熟人社区”工作发轫于南海区,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

2008年,国务院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发布,广佛同城化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作为广佛超级城市的连接带,南海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过去10年间,南海区常住人口净增90多万,城乡社区经历了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

人口的不断集聚,意味着城乡居民对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社区治理的角度看,随着城市发展带来的人口结构急剧变化,社区面临涉众的公共空间等矛盾纠纷多、公共安全隐患大、小区综合治理难等问题。

“‘迁移型社区’特征为社区成员复杂化、利益分散化、关系原子化、诉求多元化,居民情感归属无依、家园认同缺失、公共精神难以聚集。”苏志敏分析说。

在此背景下,如何使城乡社区的关系从“二元分割”到“共融发展”成为现实诉求。如何将一个高度集聚性、流动性和异质性的社会群体整合为稳定、亲和、活力的社会结构,这是南海区“创建熟人社区”需要完成的使命。

回顾南海区基层治理走过的道路,苏志敏说,“面对社区治理碎片化、社区氛围陌生化、个体原子化等问题,如何有效激活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是南海区‘创建熟人社区’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创建熟人社区”课题组组长苏志敏在介绍南海区创建“熟人社区”成效,分享经验。(图/郑智维)

传统治理智慧和现代治理方式有机结合

“‘创建熟人社区’将传统治理智慧和现代治理方式有机结合,是应对南海城市治理现实考验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全域深化‘创建熟人社区’工作、将‘创建熟人社区’工作纳入党委整体工作部署和党的建设总体规划。”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说。

通过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打造自治组织为基础、居民为主体、其他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南海区构建起和谐的现代邻里关系,完善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

通过一组数据,南海区向外界展示了“创建熟人社区”取得的成果:旧楼加装电梯260台,协调处理邻里矛盾2001宗,解决小区卫生问题1533个,协助破解治安案件219起,完成设施维护1944处,解决安全问题412个,破解停车难问题595个。

数据背后,南海区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创新服务,‘创建熟人社区’推动基层善治”的新型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道路,“基层党组织得以加强、居民协商平台得以建立、群众需求导向得以坚持、社区各类资源得以整合”。

通过“创建熟人社区”,南海区希望重拾“乡土情怀、家乡意识”,激发“邻里相帮、守望相助”,涵养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文明底蕴。当生人变熟人,“社区是我家,治理靠大家”的理念生根发芽,共建、共治、共享家园便会成为居民的共同目标,进而实现“小事不出小区,矛盾不出社区”的治理目标。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郑智维)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