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刘佳骏

来源:民生周刊2024-04-22 19:50:19

今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刘佳骏长期关注、研究中部崛起,接受《民生周刊》记者专访时,刘佳骏梳理了中部地区5年来的发展成就,并就如何推动中部崛起再上新台阶提出对策建议。

民生周刊: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南昌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就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提出8点意见。5年来,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刘佳骏:自2019年5月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中部地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快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同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长株潭城市群、大南昌都市圈、郑州都市圈、山西中部城市群竞相涌现,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

一是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佳绩。中部区域地区生产总值由2019年的21.8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7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由6.1万亿元增长到6.8万亿元,这两项指标在全国占比均超过1/5,河南、湖北、湖南经济总量都位列全国前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加快应用,武汉中国光谷聚集了1.6万家光电子信息企业,整体规模超5000亿元,合肥中国声谷入驻企业超过2000家,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分别形成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和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成为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中部样板。

二是加强同东部沿海和国际上相关地区的产业对接转移,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成效显著。安徽依托长三角一体化,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实行差异化产业分工,吸引承接一批先进制造业企业,实现了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安徽通过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依据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进行协作分工,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就业合理布局,实现了区域内支撑产业发展的功能互补。目前,安徽已依托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省级(际)合作共建园区,构建起集群化、差异化的“6+2+N”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布局模式。

三是把握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实现更高水平扩大开放。近5年,中部地区机场货运总量达到近700万吨,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货运量累计突破100万吨;河南、湖北、湖南、安徽自贸试验区45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盾构机、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汽车、光伏组件等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实现了推动优质产能和装备走向世界大舞台、国际大市场,把中部地区品牌和技术打出去、打响亮。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环境建设和治理成效显著。河南、山西深度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湖北、湖南、江西积极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鄱阳湖、洞庭湖总磷浓度较2018年下降均超过20%,2023年长江干流、黄河干流水质均达到Ⅱ类及以上,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改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的美丽中部建设初见成效。

民生周刊:2023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速总体呈现“东西快、中部慢”的特征,中部省份名义GDP同比增长3.3%。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刘佳骏:中部六省发展水平不同,域内经济联系紧密度、融合度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中部地区部分省份没有实现预定增长目标,主要还是由于中部省份产业多处于产业链中上游、价值链中低端,发展模式相对粗放,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在国内外经贸格局变化的背景下,中部地区要素成本明显高于西部和东南亚地区,导致产业承接面临国内与国外双重竞争。与此同时,创新能力与东南沿海存在差距,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不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转变提升过程面临压力较大,经济发展动力短时间难以转换。

民生周刊:2023年,中部地区各省经济增速呈分化趋势,湖北、安徽两省经济增速分别达6%、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对其他四省有哪些启示?

刘佳骏:安徽省近年来通过鼓励创新和新兴产业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形成了集成电路、电子信息、新能源、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多个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集群,有效带动了全省经济增长。2023年,安徽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56%,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7位。

湖北省经受住新冠疫情考验,2023年GDP增速快于全国,经济总量居全国第7位,同样靠的是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了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2023年,湖北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达到16家,居全国第三;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678家,居中部地区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万家,比上年增长24%;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5万家,增长47%。

从湖北、安徽两省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创新是提高经济竞争能力和促进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可以培育区域新的增长点和动能,从而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要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因此,中部地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从本区域产业基础优势出发,大力发展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业,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在依托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民生周刊:时隔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主持召开座谈会谋划中部地区发展新蓝图,为新征程上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指明方向。您对中部地区贯彻落实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精神有哪些建议?

刘佳骏: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产业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要深刻认识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意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努力把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

一是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区位优势,积极衔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充分发挥好中部地区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发展优势,通过衔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加快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进一步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对接,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

二是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符合中部地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实体经济,强化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形成一批承东启西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是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持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内陆开放通道建设,积极构建中部陆海新通道,加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三峡航运枢纽建设,以中部地区国家级中心城市为依托,建成立体综合交通和对外开放枢纽。与此同时,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平台,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形成内陆高水平开放新体制。

四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部。通过积极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深化“两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积极贡献。与此同时,以长江、黄河等流域为重点,推动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快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五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持续推进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积极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提升城乡建设品质,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民生周刊:做好民生领域重点工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推进中部地区崛起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刘佳骏:“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民生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社会公平正义和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明确要求:“做好民生领域重点工作,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当前中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主要体现在区域、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5%、东部地区的65%左右,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做好民生领域重点工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未来中部地区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提升民生水平的重点在于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基础公共服务是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稳就业,稳预期,不断提升生活水平,才能支撑保障中部地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部崛起的强大发展动力。以稳定的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成效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民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成绩单来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和拥护,才能形成推动中部崛起的持续动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合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徐英子)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