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4-03-18 14:08:07
生产力是人类生产和利用自然能力的体现,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进行了深刻阐述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力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作为重要产业载体,具有丰富的时代特质与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更加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因此加速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保证中国在未来能够继续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举措。
进入新时代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迅速涌现、发展和广泛应用催生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领域成为大国的关注重点。面对各国之间科技创新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局势和我国已经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国内现状,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中国应对中美科技竞争、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和世界地位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数字经济作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与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方向高度契合。随着数字化转型逐渐成为各个产业领域的战略重点,数字经济在中国的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加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实现稳步增长的新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积极部署、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帮助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新时代新征程下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二者的深度融合既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也是中国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论断以来,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高度在不断提升,学术界对新质生产力的关注度也在持续上涨。虽然目前学界中有较多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战略意义、生成逻辑等方面的研究,但缺少对形成路径的研究聚焦和理论阐述,这就导致所得到的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的研究结论过于宽泛而找不到具体方向。探索数实融合对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作用路径,有利于加深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解,实现生产要素等资源的高效流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诉求相匹配,有助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因此,从数实融合的角度理清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制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学界对于数实融合的理解基本分为两个层面,即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虽然两个层面没有进行统一的认知且经常被混合使用,但本文对数实融合的界定更偏向于后者。数字技术指的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而数字经济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升级迭代发展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本文认为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初期,新兴信息产业带动数字化变革,此时数字技术还未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但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实体经济,将贯穿社会生产全过程。数实融合在未来不仅仅是在微观层面上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结合,而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
数字技术具有互补性、外部性、传播性等特征,可与人力资本、固定资本等生产要素结合使用,传播和扩散成本低,因此以数字技术作为基础和核心驱动力的数字经济,拥有发展速度快、辐射范围广、影响程度深等特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依据马克思对社会生产的论述,数实融合贯穿社会生产过程可细化为生产融合、分配融合、流通融合与消费融合,推动着四大环节发生深刻变革。数实融合可选择“新IT”驱动、数据+场景生态、组织结构数字化三种典型模式,涉及技术架构、业务场景、组织管理层面。数实融合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使得数实融合形成产业数字化升级、企业数字化转型、劳动力技能变革等典型特征。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仍然属于生产力的范畴,马克思指出,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创造财富的能力。生产力由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和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三大要素构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此基础上加入科学技术,形成“四要素”理论。生产力的变革实际上就是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生产力构成要素的变革。
新质生产力是人在与自然界的相处中展现出来的一种“新质”的生产能力,其特点在“新”,关键在“质”。“新”体现在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及新优势。而“质”表层意思是质态,但是将“新质”联系在一起,“质”则引申更为深层的含义。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由于构成要素质的变迁,使其区别于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生产力,表现出高质量、高效能的特征,进而呈现出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形式。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作为主导力量,其形成和发展主要源自科技创新的推动。但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科技创新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众多新兴技术聚集在一起持续发挥作用的结果。创新经济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指出,产业革命中,科技创新是以“簇群”方式出现的。在产业变革发生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及其应用以及由其引起的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商业模式等变革,共同激发和驱动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和成长,由此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新质生产力与数实融合究其根源具有共同的属性和逻辑上的关联性。具体来看,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数实融合则是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典型特征,即伴随数字经济发展形成的必然趋势。数实融合能够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在于两点:第一,数实融合过程本身就在产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第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使得新技术深刻革新、新业态发生演变以及新模式的创新发展都会再次促进生产力的质变。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其与实体经济融合所提供的丰富的应用场景与市场空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新质生产力也在反作用于数实融合,通过不断促进新兴数字技术的创新融合应用和演进,赋能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降低生产成本,为实体经济带来创新动力,实现良性的科技创新生态循环。因此,可以说数实融合是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驱动力,而新质生产力是数实深度融合后的必然结果,数实融合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逻辑上的可行性。
作用路径分析
数实融合能够提升并丰富生产力各要素的功能,使生产力各要素产生从量到质的变化,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1. 赋能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资料,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新的生产工具与生产要素,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数据和算力。数实融合通过数字技术应用、激活数据、算力等要素的潜能,高效贯通社会生产的四大环节,在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的同时,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赋能生产力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数据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战略性资源和关键性生产要素,并由此衍生形成数据生产力。数据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由以资本、劳动、土地等传统要素转向以数据、算力等新质要素。与传统要素不同,数据具有非竞争性、普遍性和非独立性的特征,这意味着数据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并且可以被反复利用,不断挖掘其价值。企业通过将数据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不断改进生产过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加速对自身已有知识和技术的快速迭代升级,引发连续性创新,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数据也在不断提升其速度、准度和广度,相比如传统生产要素,数据拥有难以估计的潜在价值与能力。数实融合过程中不断发展出以数据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生产力变革和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数字时代,算力作为数据存储技术的“存力”和基于网络通信技术的“运力”,是数字行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数实融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动能。根据权威机构测算,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一个点,国家的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3.6‰和1.7‰。如同工业经济时代的人均用电量一样,数字经济时代人均算力也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算力不仅能够提供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还能支撑高性能智能计算,形成更高能级、更高质量的智能生产力。生产力的智能化、数字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算力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未来,算力将成为数字世界的核心动能。借助于强大的算力支撑、深度学习算法和万亿级别的数据一共,生成式预训练变换模型等才得以进行学习和升级迭代,为形成更高水平的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驱动。
2. 提升劳动力素质、形成新质劳动力
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任何生产活动都需要有劳动者的参与,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具都需要由劳动者发明创造和制造使用,高素质的劳动力将发展并匹配高水平的生产力。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集体劳动的结果而不是个体独立完成的,因此社会生产需按照劳动素质和生产需要进行分工。数实融合能够深化劳动分工、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进而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方面,数智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强化、延展和补充劳动者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人类脑力和高技能劳动力的替代,强化了劳动者执行常规认知之外任务的能力,提升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通过将非常规任务拆分为不同的环节,数智技术能够代替劳动者处理大量信息和数据,极大降低了任务的复杂程度和简化了劳动者的工作内容。这种由数智技术赋予的劳动替代效应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劳动力要素支撑。同时,数智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企业寻找和配备更加合适的劳动力或者帮助劳动者找到更适合的岗位,优化整个社会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并深化劳动分工。
另一方面,数实深度融合下,数智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以较大的规模复制劳动者的简单行为,产生出更高质量的劳动力供给,比如具有深度学习、自我学习能力的机器人,并执行和完成一般人类能力范围内所不能完成的任务,由此创造出一种在很多方面高于普通人类劳动力的“新质劳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劳动力的供给结构。这种通过数智技术的应用所产生的“新质劳动力”降低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依赖,并且深化劳动分工。换个角度,数实深度融合也在不断减少对低素质劳动者的需求,促使劳动者不断学习,进而提高社会整体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可见,数实融合能够通过深化劳动分工、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有力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3. 优化生产结构
社会生产中,劳动者会以单位进行劳动,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就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也是生产力的载体。同类型企业的经济活动就构成了产业,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数实融合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数字化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由此形成的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现代化新型产业体系,表现出显著的高成长性、高效率性和强竞争力,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大的产业基础。
另一方面,数智技术赋能创新链,帮助企业高效识别各类信息,解析价格规律和项目估值变化趋势,分析投资风险与收益,提升企业的前瞻性布局能力,进而优化产业创新中的资源配置、匹配机制和创新协同,同时推动我国制造业形成多层次、技术领先的新格局,有助于企业完成价值链攀升。数实融合通过增强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通互促,降低产业链的对外依存程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来源。
4. 改进基础设施
数实融合过程中,建立的信息通信等数字化基础设施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坚实支撑。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有效发挥数据、算力等要素的作用、促进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由此也构成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平台支撑。5G网络凭借广覆盖、低时延、万物互联等优势,使越来越多的智能家电设备、可穿戴设备、共享汽车等不同类型的设备以及公共设施实现联网和实时管理,提高了这些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为现实生产力注入越来越多的“智能”要素。当前,5G技术在我国工业、矿业、电力、港口等垂直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效助力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基于5G网络的超高清视频、AR/VR等新应用进一步融入生产生活,为人民群众带来高品质全新体验。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型关键基础设施,表现出显著的技术创新优势、产业融合优势、软硬件连接优势。例如,工业互联网应用促进了我国工业软件业快速发展,以数据思维、业务中台模式、“云+网+端”为特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辅助工业软件整合多方创新资源要素,协助企业实现工业软件的研发和创新突破。工业互联网正逐渐突破数据采集和传输、海量数据计算处理速度、行业知识模型化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将极大地推动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应用落地,不仅催生出智能制造、规模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还进一步创新生产服务场景,优化技术创新方向,从而有效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
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仍然处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在诸多方面仍然存在数据要素潜力未能充分释放、创新型数字人才短缺、核心技术缺乏竞争力、关键领域被“卡脖子”、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数据治理体制和政策不健全等问题与不足。因此,为加速推进形成新质生产力,依据数实融合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作用路径,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素
中国的数据资源庞大,仍然有较大的价值潜力未能充分释放,且存在数据安全、数据流动、数据权属等问题。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据信息泄露的风险也在增加,部分拥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大型企业试图实施“数据垄断”,在不同地区之间还存在着数字鸿沟。另一方面,中国的算力经济也面临着算力供需无法精准匹配,缺乏清晰的应用模式且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为此,我国需要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加快培育发展数据生产力,同时夯实算力基础,构筑起算力的竞争优势。
具体包括建立更加完善的数据定价体系,完善基本法律制度框架,提升数据交易效率,进一步推动数据的产品化、服务化,促进数据、技术、场景深度融合,鼓励多方利益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数据价值开发,完善数据治理体系,提升数据价值。同时,要进一步提升数据要素供给质量包括提升数据资源的处理能力、管理水平和数据质量,培育壮大数据服务产业,进一步提升公共数据开放水平,释放数据红利,创新数据开发利用机制,形成更加完整贯通的数据链。随着数实融合程度的加深,算力正加速向政务、工业、交通、医疗等多领域渗透。因此,需要从技术研发、基础设施、产业应用、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着手,加快构筑起算力的竞争优势,包括加强算力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统筹算力网络的建设与布局、推动算力产业集群化或生态化发展与应用等。
(二)加快打造高层次、高质量的数字化人才队伍
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核心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数字化人才支撑。因此,加快培育一支高层次、高质量的数字化人才队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条件和核心内容。目前中国仍然面临相对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是制约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科建设,做好相关学科调整优化的顶层设计,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进高校交叉学科融合发展,建立和完善适应数字化发展要求的技能培训体系,围绕数智化产业发展培养一批既掌握数智化技术,又了解现实产业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完整连续的数智化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要完善跨界融合高端数字化人才引进机制,加大对高端数智化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等国际著名的研究团队和高水平的研究专家,并鼓励企业、科研机构依托项目合作、技术顾问等形式引进数智化人才。
(三)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产业发展变革
产业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基础,因此我国需要依托市场的规模优势和制度优势,建立以科技创新企业为主导,多企业融合的数字化技术创新联合体,推进数字技术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发展进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体而言,一是推动行业企业、平台企业和数字技术服务企业进行跨界融合创新。加强数据、产品等资源整合共享,并进一步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实现创新技术的工程化、产业化、市场化。二是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竞争力,重点推进信息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同时提高基础材料和生产装备的供给能力。三是推进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促进面向多元化应用场景的技术融合与产品创新,深化平台化、定制化、轻量化服务模式创新,完善产业链的供应体系。四是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数据开放和线上线下的协同创新,构建多元化主体参与、网络化协同研发、市场化运作管理的新型创新生态体系。打造支持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开源社区、开源平台,促进开放式创新、平台化创新,借助数字技术及平台实现创新资源共建共享。
(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根本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能力。然而,在关键核心领域,我国仍然面临“卡脖子”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因此我国需要不断提升数字技术的基础研发能力,进一步聚焦、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丰富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发展。同时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前瞻布局类脑智能、基因技术、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新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未来产业。通过推动对前沿技术的深入探索和交叉融合创新,尤其是加快对颠覆性技术的突破,促进未来产业快速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续驱动力。
(五)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的物质基础,是数字技术创新和应用的重要平台,也是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条件。企业和政府需要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支出,优化数字基础设施的布局,提高数字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数字基础设施的全覆盖、高速率、低时延、智能化。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快建设规模更大的5G 网络平台,推进网络升级,提升网络安全和稳定性;二是要加快建设规模更大的数据中心,推进数据资源的集聚、开放和共享,提升数据资源的价值和效益;三是加快建设更大规模的人工智能平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水平和影响;四是要加快建设规模更大的云计算平台,推进云计算服务的普及和优化,提升云计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以此构建相对完善的现代化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弥补数字鸿沟,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平台支撑。
(六)创新并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作用,形成新型生产关系
目前我国数据、算力等新质生产要素的发展,已经总体领先于数字经济的生产关系。为此,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我国数字经济运行体制和治理机制的完善。重点是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统一市场和构建完备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具体包括统筹推进数据产权、数据要素流通与交易、数据要素收益与分配、数据要素治理等基础制度体系的建设,强化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坚实体制保障,借助政府产业政策的作用加快推进科技与产业创新,抢占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科学合理的政府产业政策是保障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体制内容。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必须发挥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好政府的政策作用。一方面是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对产业进行有效引导和推动,通过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新质生产要素进入不同的产业领域,加快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和产业良性生态的形成。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完善产业政策实施的配套体系,通过建立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维权机构,改善知识产权环境;通过提供更加便捷的申请和诉讼程序,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同时降低税费、优化治理等,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营造良好环境。
(文/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崔展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