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教育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教育

快评:教育家办学当摒弃“精英”思维

来源:凤凰教育2015-04-02 13:35:15 教育家 思维 精英

摘要:真正好的教育家应该是转变育人理念和成才观、苦练内功,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招生上,片面追求“生源决定一切”,博取暂时的个人荣誉。

最近,北京推出的一系列剑指择校热、促进均衡、公平的招考新政,在让不少家长和学生欢欣鼓舞的同时,也让相当一部分原本处于招生优势地位的校长们不爽。这部分校长认为,一则他们的“办学自主权”受到了约束;二则由于新政直指生源分配,他们面临诸多失去优秀生的“优选权”之后的办学挑战。

其实,任何深水区的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者的某些痛点,甚至是造成他们精神上的焦虑乃至危机,因此,面对北京此番祭出的“排浪式”的改革组合拳,一些校长产生若干不适、焦躁也是再正常不过的应激反应。但反过来想,在高等教育都已经走向大众化、普及化阶段以后,我们的基础教育也理应转变“抢生源”“重视尖子生”的精英教育思维和模式,由“戴上有色眼镜看人”的精英教育向“不拘一格育人”的平民教育回归。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推出的系列改革对于校长们改变成才理念、淡化升学模式、回归潜心办学,摒弃精英,回归平民也未尝不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真正的优质教育应该“不拘一格育人才”,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成功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成功,也才会赢得其他同行的尊重,才会让人信服;不然,即便你每年的升学率都很高,上重点大学的人数都很多,走上社会的人才也都出类拔萃,也难免给人留下“先天优秀非你功劳”的把柄。相反,反倒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学校的中高考取得突破更让人感佩、敬重。比如昔日北京的22中,山东的杜郎口等。尽管这些学校的育人方式也都引来争议,但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它们都曾在生源一般的情况下屡创中高考奇迹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其实我们所说的所谓的优质校、重点校中,有不少并不是通过办学者几任的努力,抱着成长、看着长大的,多数还是靠着政策照顾的结果,这些学校正是在政府“允许一部分学校先好起来,以快出人才”的思维指导下,长期以来享受“重点照顾”的投入、招生等政策优惠才一步步跑在前列的。这些举措不管效果如何,但都是时代的产物。在教育日益走向普及化、大众化的今天,在老百姓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上学诉求已然变化的今天,不仅教育均衡化是大势所趋,唯生源、唯精英的招生和育人模式显然都已经过时。在这一点上看,北京的改革举措其实不过是对以往的纠偏,让错位的正位,失位的归位。

其实,真正的教育家办学,本不应陷进“抢生源”的招生怪圈,而应以培育出一个个身心健康发展的公民、促进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为己任,简言之,就应立足于平民教育、普通教育、大众教育。从中外历史看,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杜威的“以学生为中心”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热爱孩子”,有哪一个是靠着选择生源而办出令人敬仰的教育的呢?

立足于“抢生源”的精英教育模式和人才观是一种过时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不仅有违“有教无类”的教育本义,也和教育促进公平公正的社会使命背道而驰,真正好的教育家应该是转变育人理念和成才观、苦练内功,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招生上,片面追求“生源决定一切”,博取暂时的个人荣誉。

(线教平)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