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郭春兴:丰厚的心境 温润的形态

2024-01-03 17:11:24

郭春兴创作的歌曲《慈母般的军被》在军内传唱、《最香不过家常饭》作为辽宁电视台每周一歌播出;创作的喜剧小品《招商引媳》获东三省小品大赛一等奖、《电梯内外》由郭冬临主演在辽宁卫视、北京卫视春晚相继播出;领衔团队共同打造的《智慧之光》咏诵晚会在中央电视台4频道播放,以及为晚会作词的《太极》歌曲也被沈阳市工会编成《太极神韵》工间操,在全市推广;作为“德英文汉写书法”的创始人,连续三年受中国驻德国杜塞尔多夫总领事馆邀请参加中国节。

任何创作都需要激情,而激情则是生命能量的爆发。不管是填词、写小品、创作书法,还是研究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郭春兴都始终贯注着血脉偾张的激情,在他的作品里,也似若充盈着一股气势,那气势似若带着超强的能量,吸引着观者去触摸、去感受、去聆听,从中,依稀获得教益、获得启迪,也依稀真切地触摸到他的情绪,而那情绪又仿佛得到某种神启,把隐匿于生命内核之中的蕴藏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来,转化成蔚为大观的书法艺术、国学研究。

 

《health comes before wealth健康胜于财富》 《荀子·修身》

郭春兴1962年出生于山东招远,1979年考入军校,由于自幼喜欢书法、绘画,喜欢诗词、歌赋,青年时期,郭春兴就自带清新的文艺范儿,还写了一手好字,也总能引起关注。部队的峥嵘岁月的生活、首长耳提面命的教导培养了郭春兴锲而不舍的探索毅力、饱满充盈的创作激情、慷慨激越的艺术情怀,也培养了郭春兴慷慨正气、铁骨柔情的性格。当多种生活形态统合一体,人生淬炼、处世哲学、生活感悟、文化修为便潜移默化地凝聚成独特的个人气质,并呈现于举手投足之中、呈现于人生追求之中。

从部队转业之后,郭春兴做过投资、当过老板,走南闯北,励精图治,智慧伴随着汗水,逐渐成为一位功成名就的儒商。也许是早就厌倦了世俗的名利得失,也许骨子里本就镌刻着文人的气质,在十多年风风雨雨的商业浪潮之中,每当觥筹交错之后,书法、艺术便涌上心头,每当独自凭栏之时,诗词、歌赋也常常让他神游遐想,欲罢不能,于是,郭春兴毅然决然地从商海之中激流勇退,把目光聚焦于传统文化、把心性集中于国学经典、把情感皈依于书法艺术,在国学经典里神往天地、在书法笔道里品读人生。

“绚烂之极,复归平淡”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人生升华,而真正回归平淡,生命的风采才更加灿烂,人生的韵致也才更有精彩,从没绚烂过的人绝不会感受到绚烂之后,平淡对心灵的蕴藉,更不会感受到“独上高楼看灯火阑珊与身处桃源感世外佳境”的人生意义。当郭春兴从绚烂的商界归真到境由心生的书斋,他自然而然地把波澜壮阔的阅历倾注于国学经典、倾注于书法艺术,老庄哲学、孔孟思想、程朱理学,让他思绪与情感齐飞,书法的当代性、书法的世界语、书法之法、书法之艺,也让他的智慧随着线条的变化而飘扬。由此,他的国学研究也更能触及观者的灵魂,而他的书法艺术也更富有张力、更能引起共鸣。

仅以书法为例,郭春兴的“德英文汉写书法”就以“美美与共、美美互通”的创新理念走向了国际,成为向世界弘扬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景。

 

现代诗《雪》 《定风波》苏轼

任何引起瞩目的成就都非一日之功,而是积年苦修的结果,郭春兴的书法艺术亦是如此。早年,郭春兴以楷书、行书固本筑基,待功力稍成之后,他又在刀刻石凿的魏碑里沉浸了很多年,魄力雄强的、气象浑穆的、笔法跳跃的、意态奇逸的、骨法洞达的,诸多魏碑都让他痴迷过、陶醉过。在魏碑的洗濯、丰润之中,他久浸成习,形成了“闭目如在眼前、落笔即在手底”的肌肉记忆。尽管他现在已经不再“把魏碑写像”作为己貌、作为终极目标了,可是,即便偶尔为之,依然可以看到深厚的功力,那棱角分明、斩钉截铁的笔法,那干脆利落、不加修饰的字法,那粗旷而疏朗、雄奇而酣畅的章法,无不“取一家,而能出其妙”,“取诸家,而集众之美”,处处彰显着游刃有余的自如,凸显着融会贯通的才情。

毫无疑问,郭春兴根植于传统书法之法,却学古并不泥古,而在于固本,意于创新。也许这正是他近十多年对书法的理解和表现,也一定是他实现自我、成为焦点的见证。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生活在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可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传播中国声音?如何展现中国风貌?想必,每一个致力于纯粹的艺术家都希望突出重围,走向国外,然而,单纯的中国笔墨确实让国外观众难以理解,而一味模仿西方艺术,也难以引起国外观众的兴趣。作为一位部队培养的艺术家,郭春兴也和很多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一样,想的很多,也实践了很多,然而,成功却在偶然之间。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众多国外游客到鸟巢参观,络绎不绝,那时,郭春兴在鸟巢有一个工作室,很多外国游客到他工作室围观他写书法,苦于国际友人不懂中国字,无法领略书法文化的内涵,让郭春兴甚感困惑。在苦思冥想之中,一次偶然兴起,郭春兴以书法的形式写出英文、德文,并通过视觉美感的组合、排列,形成各种德英文符号的意象艺术形态,一下子拉近了外国观众的距离,引起轰动,也出了大名。中国驻德国杜塞尔多夫总领事馆还先后多次邀请郭春兴参加中国节,每一次活动,作品都成了奇货可居的珍品,“德英文汉写书法”也成为德国观众了解中国文化的新宠。也让国外观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显然,郭春兴创作的“德英文汉写书法”赋予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力量,让书法艺术面向世界开辟了一条崭新之路,也契合了“创新式发展、创新式转换”的文化理念,而在书法本体之中,郭春兴则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西方各种艺术形态,从中筛选出符合当代大众审美情趣的因子,反过来,他又用现代人的审美眼光筛选中国传统艺术,把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艺术因子提炼出来,将中西融合、将古今融合,通过视觉图示化、艺术化的方式激活传统书法文化,并以中国特有的艺术语言表现“德英文书法化”和“书法符号德英文表现化”的审美形态,使之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蕴,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精神。

 

《李白诗》《自作诗》《内丹口诀》

透过郭春兴创作的“德英文汉写书法”,可以看到鲜明的中国味,可以看到“质沿古意、文变今情”的现代感,也可以看到抽象化、意象化、图示化的新鲜感。借用郭春兴的话:“我参考了当代艺术,如西方抽象主义、东方意象思维,也借鉴了当代书法的符号化,如徐冰的“天书”、韩美林的“象形”、张旭光的“音乐”,以及日本“现代派”书法等。”是的,“中国艺术的世界语”一定是每一个致力于高标者的毕生追求,然而,当中国艺术游走于世界文化之中,“嫁接”变成了无法逾越的障碍,如何突破“嫁接”这一障碍则是无法回避的课题,正因如此,探险家一样的郭春兴便有了不知疲倦的动力。当他反反复复地为此付出心血之时,胸怀和创意就有了结合、内容和形式就有了创新,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也就融成了精妙,他也在书法的结构和意境方面实现了突破。这种突破最大特点就是对书法进行个性化处理,比如他通过弱化毛笔汉字的实用性,而增强艺术性的手法,凸显中国书法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他又强化英语符号化的实用性,让外国人看得懂、看得明白,却又不失中国书法的独特韵味,从而让“德英文汉写书法”在坚守中国传统书法的审美精神之时,也实现了通俗化、普世性,既保持了中国书法“阳春白雪”的格调,又呈现出世界艺术语言“下里巴人”的通俗。

近几十年里,为了使书法艺术更上层楼,郭春兴研究《易经》、研究天人感应,也学习绘画,他尝试着把《易经》的阴阳守恒、天人感应的微妙变化,以及漫画、传统国画、西方艺术形式与书法艺术融成精妙。念念不忘必有回声,深耕求索之时,郭春兴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书法艺术更富有艺术内涵,他的艺术形式也更富有张力。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任何引起瞩目的艺术形态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晶,也都是内在充实的显现,即承载的艺术家的精神气质,也浓缩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处世哲学,以及文化修为,具有特殊的精神气质。

从幼年喜欢书法、诗词到百炼成钢的部队生活,从搏浪商海到研究国学经典、研究书法艺术,郭春兴取得的一切成就无不源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尤其经历过人生跌宕之后,当他确立以传统文化为自己的精神寄所之时,他便果断地背起行囊,像一位致力于攀登高峰的文化旅者,上下五千年地翻阅经典,放眼古今地考究理论,一切带有文化符号的著作都成为他研究的对象,老庄、孔孟的只言片语,他常常置于书案,程朱、陆王的哲理思辨,他也常常悬于座右,沉浸于老庄哲学、孔孟之道;陶醉于朱熹的“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的学说;痴迷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实践,郭春兴吮吸着传统文化的奶汁,以“佳处守之、精处继之、匮乏处增之、未足处改之”的思辨态度入身、入情、入心,也由此孕育出丰厚而润泽的心境,当丰厚而润泽的心境表现于书法艺术、表现于国学研究,他的书法艺术、他的国学研究则在欲望和内心无法相互妥协的大众心里闪烁着光明,犹如正祈祷一种玄远而纯净的福祉,启迪观者,温润观者。

(文/桑干)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