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金融理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金融 > 金融理论

关于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调研报告

来源:民生网2023-10-26 14:21:50

近年来,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优化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势在必行。在这个大背景下,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首先对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对其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促进我国农村地区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旨在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健康发展。

一、现今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就农村金融机构而言,虽然在农村存在了较长的时间,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由于农村广大,金融环境极为特殊,部分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好的提升。这种情况下便对金融业有了更为多元的需求,所以必须要从具体区域的情况出发强化对应的有效供给:

(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因素。一般来讲,农业生产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特性,这便使得很多金融机构未能够对此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并且还存在着一些市场乱象。部分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会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通常会更容易获得金融资源,但一些对应的资质相对较差的地区,则无法获得金融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借助非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借贷,如此便导致监管匮乏,并且利率相对更高。

(二)农村金融供给存在障碍。

1.农村金融需求主体难以提供有效的担保。

通常来看,金融机构在进行放贷时需要借款主体具备还款能力,同时还要有对应的抵押物等,但是一般农户的住宅等资源并不具备较高的抵押价值,还有在担保人方面通常不会有人乐意担保。这种情况下便使得贷款无法有效进行,而金融机构则是为了更好地控制风险,这样很多交易便无法达成。

2.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

在进行放贷时,金融机构通常要对借贷主体有着较好地掌握,并由此达成对贷款风险的有效把控,而由于不同因素的作用便造成金融机构未能够较好地掌握农户的具体状况。在贷款过程里,由于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等现实问题,导致交易成本随之提升,而最终使得交易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农村金融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金融的建设与发展缺乏系统性。

1.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乏力。

在农村金融工作方面,信用体系存存在着一定的缺失,首先,农村资金资源配置便有着极大的被动,从金融机构方面得到对应的发展资金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最终使得农村区域的经济无法高效发展。其次,在法律体系方面也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农村金融生态缺乏平衡性。

1.弱小的家庭经济信用不足。

如果贷款家庭的收入非常低,那么即使得到了贷款,依旧不具备偿还的能力,这种情况下一些相对较小的农户便不会进行贷款,或者是无法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还贷,便对农村区域金融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制约作用,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金融的成长。

2.农民抗风险能力不强。

部分资金对金融机构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农民进行信贷时对应的工具为土地的使用权,而以现今的法律来看,这些资源并不能当成是抵押物,这种情况下,农户便不能够得到信用贷款,而这也就意味着金融服务的功能没有体现出来,不能够对“三农”工作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要结合农村经济的具体状况,从实际的特点出发构建出对应的供给机制。为了更好地开展业务,具体的机构可以从整体的环境出发,并且充分结合自身的特点,由此选取匹配的对象,最终给整个农村地区带来差异化的服务。

(二)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应该大力强化农村金融供,给要引导机构从所在农村的具体状况出发展开创新工作。信贷工作上应该积极的构建出新型的风险管控制度,要从区域的具体状况出发进而深层次的进行新型融资方式的制定,更好地符合农户的具体需求。

(三)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应该深层次的补充健全农村信用机制建设工作,要深层次地利用当前的资源,开拓全新的服务模式,尽可能地去收集农户的信息,特别是农户的收支情况,这样便能够较好的掌握农户的经营状况。

(四)优化农村金融的生态环境。

应该充分发挥区域政府的优势,强力推动农村金融事业的成长进步;大力引导社会资金,促使其能够进入农村领域,发展出一些全新的农业金融;强化对应的保费补贴工作,健全运行机制,促使农村经营得到深层次的成长。

四、结语

以高效的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经济的具体需求,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必须要对农村的金融服务机制进行有效的优化,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村的资金需求。同时要将侧重点放在农村金融机构主体方面,这样会使得对应的产品表现得更为多元,能够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健,最终促进农业实现长远的发展。(刘方凯)

(责任编辑:吴浩)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