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金融理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金融 > 金融理论

浅析“共同缔造”新理念引领农商银行新发展

来源:民生网2023-10-20 15:40:12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放管服”政策的提出,公众参与及衍生理念——“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以下称“共同缔造”)被广泛应用于城乡建设领域,也是推进城乡发展变革、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参与实践。

面对经济常态下更加激烈的银行业竞争,在农商银行强基固本、爬坡上坎这一关键时期,新理念对推动“三大银行”建设,满足实体经济新需求、新特点,实现新时期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对此,本文就农商银行如何服务“共同缔造”工作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一、“共同缔造”的内涵与外延

(一)“共同缔造”的内涵

“共同缔造”是吴良镛院士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西方“参与式规划”理论的融合,是以人为本,统筹多学科、多领域、多主体,以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为导向,以人居环境建设为抓手,以“五共”机制为路径,推动基层社区与环境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实践。

不同于“自上而下”只解决“有无”问题的传统乡村建设,“共同缔造”实践形成了全新的社区治理模式,主要包括以社区为基础、人居环境建设整治为载体的工作方式,以群众为主体、多方共同参与的“一核多元”参与机制,和以问题为导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治理体系。

(二)“共同缔造”的外延

以城乡社区(自然村)为基本单元,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以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为目标,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共同缔造”的基础在社区(村)。社区(村)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基层的地域性社会组织和管理单元,是群众生活和交流交往的单元,城乡发展的矛盾与问题均在社区(村)中得到体现,其发展变化与群众休戚相关,以社区(村)为载体最适于发动群众共同参与。

2.“共同缔造”的切入点是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只有从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做起,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事项和个性化问题,才能营造出持久稳定的社区(村)归属感、认同感。

3.“共同缔造”的关键是共同。共同是检验活动是否成功的标准。“纵向到底”是党的领导和政府服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是把每一位居民(村民)都纳入一个群众组织或社会组织,让每一个社区(村)组织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组织和发动群众“一起想、一起干”,用“共同缔造”的方法有效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真正在差异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在分化中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4.“共同缔造”的根本是让群众满意、让群众幸福 。群众满意是政府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同缔造”要让群众在“共谋、共建、共管、共评”中“共享”,让群众满意、让群众幸福。

二、农商银行如何服务“共同缔造”促进业务发展?

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探索形成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方法和机制,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市场共同体,形成政银村企农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一)共谋:坚持“合作共赢”。一是“顶层设计”谋势。围绕“共同缔造”活动,领导班子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主动加强与各级党委政府对接,将农商银行金融服务嵌入“共同缔造”活动中来,围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目标,谋势跨越,创新求和。 二是“多方互联”谋局。全体党员干部要结合“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聚焦“农村所缺、农民所盼”,通过实地走访、驻点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纳民意、汇聚民智,引导群众出谋划策。三是“合作共赢”谋事。农商行与当地是共生、共存、共荣、共赢的关系,双方要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要与各级党委政府、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局、住房公积金中心等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集中力量,群策群力,合作共赢,共谋发展。

(二)共建:坚持“抱团发展”。一是推广“村银共建”服务农户。坚持党建引领,采取“农商行+村委会+乡镇党委”的管理模式,实现党建、金融、助贫、文化“四个互联”推进“村银共建”,形成“政府搭台、村官唱戏、农户受益”的抱团发展新格局。二是推广“商银共建”服务大众。围绕“商场、商圈、商会”三大主体,推广“商银共建+整街授信+扫码支付”服务模式,定期开展“班后走访”、“送码授信”、 扫码商户“积分送礼”等多种商银互联活动,形成商户、商场、银行“共赢式参与”的良好氛围。三是推广“社银共建”服务民生。围绕各社区“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提升工程,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纳入信贷倾斜范围,制定配套专项信贷产品,在资源、服务、平台等方面强化金融资源供给,满足群众创业就业、住房、子女教育、培训、养老、健康等多方面金融需求。

(三)共管:坚持“党建融合”。一是要“深度融合”解民心。运用“党建+金融”下沉模式,推动机构下沉、人员下沉、服务下沉,全面促进农商行基层党组织与当地各级党组织、党政部门深度融合。积极开展结对共建共管活动,创建“村银共建示范村”“整村授信示范村” “派驻金融村官示范村”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管理模式,畅通察民情、通民意、解民心的沟通渠道。二是要“多社融合”纾民困。以“融合”为切入点,为群众办实事为出发点,实施“党建+金融+多社融合”战略工程,通过有机融合多个部门、多类社会主体,培育“建设共管”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推动各类别机构一同解决服务乡村振兴痛点、难点和堵点,推动各级政策扎实落地。与市财政局、人社局、工商局、税务局等部门以及市供电局、移动公司、不动产中心等多家单位形成“多社融合”。三是要“一体融合”暖民心。暖民心,是下基层的落脚点。只有和群众真正融为一体,变“你和我”为“我们”,才能真正暖到心。要派驻懂农村、懂产业、懂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扎根于基层,进乡村、进社区、进街道,送政策、送产品、送服务,到所在村组、社区开展“最美志愿者”行动,始终践行“为民、惠民、暖民”服务宗旨。

(四)共评:坚持“联农带农”。一是构建评议环境。在全市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共评”活动,组织员工走上街头,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和利用电视、广播和村里大喇叭等方式对信用村、户的评定标准进行广泛宣传。各基层支行成立评定小组,具体负责搞好辖内的调查摸底和初审工作。当地乡镇政府与农商行成立评审委员会,负责对基层上报的信用村、信用户进行评定。评定信用户通过农商行“楚天农商云”平台线上申请,实现在线放款,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二是构建评议规则。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分片对辖内各个乡镇开展整村授信工作。派驻金融村官深入农村走访,以“线上”荆楚小康贷平台为抓手,将授信流程标准化,推行“无感授信”新方法;“线下”派驻金融村官深入农村走访,对接辖内村委会,将获取的村民基本信息明细表导入三方评议表,分组打印后去村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会上邀请村干部、能人大户进行三方评议,采取村开会、组评议、户见面的“三方共评”模式对农户批量授信。三是构建评议方式。客户满意度是农商行的立足之本。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鼓励见贤思齐,切实增强干部员工责任感、使命感,提高金融服务质效。评选活动以网络投票的形式开展,设置最美支行行长、最美运营主管等,引导群众参与评选活动中来,让农商行服务形象深入人心。

(五)共享:坚持“普惠金融”。一是当好“金融管家”。运用“金融+专业共享、员工联教”等形式,与村委、社区因地制宜党建共建,嵌入产品营销和金融服务,支持村两委成员带动村民就业致富,积极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反网络电信诈骗、防范养老诈骗宣传等活动,当好老百姓的“金融管家”。二是构建“数字乡村一张图”。以农商行为中心,通过“数字乡村”建设,整合政府、农户和商户资源,共建共享、相互融合、创造价值。实施扫码商户“店店通”、自助银行“镇镇通”、电话银行“村村通”、手机银行“户户通”等“四通工程”,运用“农商行+网格+乡村电商”线上线下多元化服务渠道,依托楚天农商云、互联网业务平台建设,打造共享、便捷、低成本、低门槛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农商行手机银行、 微信银行、扫码付等电银渠道既“普”又“惠”的特点,构建“数字乡村一张图”惠及更多群众和居民。三是打造“红色金融驿站”。基层党支部以党建为切入点,联合村两委建设“红色金融驿站”,开展驻村驻点金融服务。由村委、社区提供办公场所,农商行统一布置,按照“党建+政务+金融”模式,打造党建阵地,配备村务信息、授信公示牌以及移动智慧柜员机、信贷展架等金融资料,可提供政务、党务、金融等一揽子综合服务,推进村级政务服务与金融服务有机融合,深化与老百姓鱼水情深的关系。(刘芸)

(责任编辑:吴浩)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