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金融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金融 > 金融文化

以“挎包精神”激扬新时代农信奋进力量

来源:民生网2023-09-01 15:27:08

今年伊始,四川省农信系统资产规模跨过2万亿大关,各项存款达16902亿元,各项贷款达10079亿元,资产规模、存贷款总额稳居全省银行业首位,在全国农信系统位居前列。综合实力、发展能级实现新提升,建设“农村金融主力军银行、地方金融主力军银行、普惠金融主力军银行”迈出新步伐,作为一名扎根基层近九年的老员工,深受鼓舞、倍感自豪。

与此同时,各类银行纷纷做深做广普惠金融,特别是大型银行下沉县域,以低利率、线上化等优势蚕食争抢优质客户,外部发展空间承压明显;经济下行形势下,企业还贷困难和信贷需求不足并存,风险防控、不良压降压力剧增,业绩目标不减、问责处罚更硬“双向挤压”,挫伤着一线人员从业动能。站位新的起点,面对新的挑战,如何凝心聚力、奋发前行?

“挎包精神”是什么?是老一辈农村人数十年如一日,身背挎包,靠着一双脚、一辆自行车,翻山越岭、走村入户,主动为老百姓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奉献精神,是扎根“三农”、深耕“三农”、贴近“三农”、服务“三农”的一种情怀。曾经看过“挎包精神”典型人物李金玉的事迹。他从事农信社工作27年,每天至少要走四、五十里的山路,围绕8个大队16个村庄服务;他既动员存款,帮助生产队和社员解决急需资金,也代办许多“份外之事”,被称为“百事管、百事揽”;他开创总结了“三勤、四上门”办社经验和“一讲、二帮、三严、六上门”基本做法,让我们生动具体的看到“农信人”是如何办好“农民事”的。其中的精神、态度、做法历久弥新,至今仍有可取之处。

九年前,我怀着满腔热情加入了四川农信。先后在柜员、客户经理岗位工作。曾经深入偏远乡镇走村入户,辛苦之余,常常遥想前辈们当年是怎么凭着一股劲走到这里开拓业务的;曾经听老同事讲述农商银行的发展历程和他们刚参加工作时的办公环境,从低矮的平房小屋到如今漂亮的营业室,从一笔一笔手写存单到“系统输入、一点即印”,从“铁算盘”到“计算机”,从走路、骑自行车到开汽车,感慨之余,也常常反思,是不是环境好了,反而添了“骄娇之气”,成了“钢多气少”;作为农商银行,我们所服务的客户群体多在农村、多是农民,并且年龄偏大,时常出现取款忘记密码、存折或银行卡丢失、ATM机不会用、手机银行不会操作等问题,在年轻人眼里很简单的问题,对于他们都是难以逾越的鸿沟。烦躁之余,常常惭愧于与此类客户群体间的心理隔阂,缺少老一辈农信人那份耐心、融入。时代变了、环境变了,精气神不应该变,服务的态度不应该变,那种对农业、对农村、对农民的深沉情怀更不应该变。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重视吸取历史经验,传承好的历史文化,是我们党奋进新征程、创造新辉煌的法宝。以“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为精神实质的“挎包精神”,与我们“敬业、勤奋、忠诚、严谨、开拓”的新时代四川农信企业文化相映,更需要身边人、身边事来示范、印证和引领。新一代四川农信人,要积极从“挎包精神”中汲取营养、坚定前行,以昂扬的状态、扎实的作风、有效的举措,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省联社党委的思路和举措,在建设好“三大银行”中书写新的绚丽篇章!(绵阳农商银行  王洁)

(责任编辑:吴浩)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