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3-05-18 14:21:45
5月17日,“海淀区中小学智慧教育图书馆建设实践案例研究”课题在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正式启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慕课发展中心主任李玉顺、国家图书馆信息技术部高级工程师李晓鸣等专家以及来自海淀区17所学校的38位教师参加了启动会。
课题负责人、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图书馆负责人张伟和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侯兰分别从研究前的指数可视化分析、创新服务模式框架设计、应用导向的项目实施等方面,分析了中小学智慧图书馆建设实践研究的价值意义以及推进研究的方法策略。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图书馆馆长吴思表示,学校图书馆在课程资源建设和阅读空间利用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期待今后找准中学图书馆与博物馆的联系纽带,在图书馆中推动博物馆课程,让博物馆课程带动图书馆服务。推动建设具有博物馆课程特色的系列资源库,实现赋能博物馆课程的智慧图书馆价值。凝结中学图书馆服务成果,推进中学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南校区课程部负责人翟淑君谈到,图书馆不仅仅是只有阅读课才能来的地方,开放的公共阅读空间为学生阅读提供场所,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多功能的学习空间是为教与学服务的场所。学校倡导“超越围墙”的学习,让学习不再仅仅发生在教室之内、围墙之中,而是将真实世界的丰富资源纳入到课程内容之中,打开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李玉顺指出,“海淀区中小学智慧教育图书馆建设实践案例研究”课题引领非常专业,研究目标、问题、内容、方法十分规范。当前,图书馆的功能价值正发生时代性变化,智慧图书馆是个新的领域,课题让我们看到在实践中图书馆智慧化转型探索,课题研究要关注图书馆功能如何与育人功能对接。
技术赋能智慧图书馆建设具有多域特征,包括数字环境、资源形态、数字平台、服务模式等都走向数字化。课题研究中,应同步素养导向的新课程改革进程,将智慧图书馆放在中小学育人全场景来看,要关注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是在什么环节进入的,是多样化、互动性育人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发展中,过去我们关注课堂、关注课程,现在技术正融入空间,努力重构物理空间、虚拟化学习空间,进而创生面向学生发展的线上线下融合空间。对图书馆建设的参与者来说,要链接专家资源,促进多学科、跨学科协同,加速环境场域创设,以智慧阅读形态支撑,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总之,智慧化阅读环境建构、智慧图书馆育人模式探索等等具有重要价值,下一步,还要关注怎样链接区校,形成更大的智慧阅读文化场域,我相信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国家图书馆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韩超提出,在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图书馆的标准规范体系的制定要投入一定的精力。学校关于学生家庭藏书量的调研,如果有大量的样本,对成果会是很大的支撑,课题要加强调研数据的管理。
现在有些中小学图书馆在做实践探索,但最终成果要体系化,案例分析以及如何上升到理论和结论需要加强。此外,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成果要在智慧化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国家图书馆信息技术部高级工程师刘术华认为,从整体来看,“海淀区中小学智慧教育图书馆建设实践案例研究”课题具有较大价值,希望随着课题不断深入,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取得多样的成果。
专家点评结束之后,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官雅和国家图书馆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韩超为17位课题校代表教师颁发了立项证书。
宋官雅表示,图书馆就是学生与古圣先贤对话的最佳地方,教育本质上就是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爱上读书学习的好习惯,正所谓:“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开卷就有益,一定要读经典。持续的经典阅读会让一个人“腹有诗书气自华”,会为我们的思想插上飞翔的翅膀,会让我们不断绽放生命的奇迹。经典阅读中,会自然而然地汲取古圣先贤的意志品格,培树起人生远大理想,最终养育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生高尚品格。图书要发挥检索服务功能,能够快捷形成师生所需的案头材料;要构建社会教育的资源库;要引领师生开展专项阅读;要积极与课后服务结合,打造满足师生拓展知识结构需求的大讲堂,开发学校图书馆课程和系列讲座。
在课题启动会的最后,李晓鸣为参会教师进行了一场讲座培训,培训主题为《技术赋能学校图书馆智慧空间重构创新实践》,介绍了各类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及线上线下阅读学习空间的拓展,并探讨了ChatGPT与图书馆的未来。
(记者 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