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3-05-17 13:44:54
新时代要实现农业强国,必须立足国情农情,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但在贵州等西部喀斯特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土地细碎,资源分散,地力低下,规模偏小等一系列发展难题,严重制约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大市场。必须加强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水平,促进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起源于贵阳市乌当区的“三一”模式,在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即采取“一家一田一农场”的资源配置方式,将分散地块在承包权不变动的前提下,引导土地资源通过“调换、租赁、入股”等方式,将散乱、撂荒的土地资源归并集中于农户,让一家农户具备发展适度规模农业的基础。在政府的宏观部署下,发展有特色高水平数字化现代化的家庭农场。全面提高农业发展效益,大力增加农户收益,促进小农户生产与现代农业大市场有效衔接。
一、“三一”模式突显了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山区农业发展具有“异质性”,与传统农业发展理论基础及发展约束不匹配。包括市场理论,公共服务理论及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在内,传统山区农业都有较大的“理论不服”。但通“三一”模式开展资源调配后的现代家庭农场,反而显示了理论“匹配性”。
第一,市场失灵理论。认为配置资源的最佳方式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然而,实践中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下是不可能存在的,它的理论前提是无政府主义,但是没有政府干预,无政府的社会在当前并不存在。对于土地资源等非公共产品而言,由于外部市场的因素,包括价格竞争、信息不对称和外部负面影响导致市场资源配置和市场利用率低下。需要政府介入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一”模式刚好在土地资源稀缺的喀斯特山区,在政府调控引导下做到了合理配置资源。第二,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更重要的是提供高效能的“服务”,政府是“掌舵而不是划船”,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公益性利益而不是副产品,为全体公民而不是个别顾客服务,更加重视人而不是生产效率。“三一”模式做了积极实践,一是把“政府服务”做到高效便捷,制订规划、政策和办法,引导资源集中。完善基础设施供给,引导市场主体进入农场经营,提供政策咨询和调节。系统性“掌舵”而不具体操作性“划船”。二是把服务的最终目标定位于“公益性”现代农场,为城市居民提供业务经营、悠闲娱乐的消费场所,也为农村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发展环境和经营场地,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发展目标奋斗的现代化农场。三是“三一”模式是以“依靠人、服务人、发展人和为了人”为发展目标,不仅重视生产效率,也重视服务效率,更重视群众体验感,一切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第三,新发展理念的系统理论。“三一”模式无疑在实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都不是孤立的、简单的、线性的方法论,而是统一和协调的,是有内在联系的,不能只发展一种,而是系统发展的。“三一”模式创新农地经营模式,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为城市农村居民创造了开放市场环境和优质农产品出口基础,也实现了农村土地资源及农业产品的“共享”发展。
二、“三一”模式突显了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
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基础、厚产业、拓品牌、提效率。“三一”模式无论在资源合理配置、发展支撑系统还是产业发展系统,都具备较强的实践逻辑。
第一,致力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支撑系统。“三一”模式锚定构建起现代农业发展“四梁八柱”的目标,政府帮助家庭农场完成通路、通水、通电,实现了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促进农机装备不断更新,有力提升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培育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主体,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以农文旅结合为目标,不断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第二,致力构建数字化农业管理运营系统。“三一”模式着眼于用数字化信息化赋能农业生产、管理、运营端,把以数字技术为表征的工业要素嵌入农业领域,通过为家庭农场建立遥感监测系统、安全追溯系统、统一交易系统、智能耕作系统等,逐步有序地加快农业数字化、可视化发展,用智慧农业不断塑造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第三,致力构建高端化农业品牌建设系统。“三一”模式注重念好“品牌经”,做好“土特产”。一方面,立足乌当区独有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利用优良生态环境,建成“土”味十足的农场;另一方面,因地因户制宜,培育特色家庭农场,形成竞争优势,打造一批“花卉村”“蘑菇村”等乡“特”产业;最后,扩大品牌效应,着力延长家庭农场产业链,真正形成产业集群,把产业融合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户。第四,致力构建绿色化农业持续发展系统。“三一”模式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发展循环农业。一方面,通过种养结合,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另一方面,通过“五零吾当”品牌的建设,即发展“零化学农药、零化学肥料、零化学激素、零添加剂、零转基因”农业,打造乌当生态农业品牌,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最后,通过采摘、观光、体验等方式,促进休闲旅游与传统农业的结合,实现生态产业园的建设。
三、实施“三一”模式,推动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从乌当的实践看,“三一”模式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通过小田变大田,整治了土地细碎化和撂荒问题,发展了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培育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了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着眼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这个强农的底层逻辑,不断增强农业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建设了家庭农场,利用山区独特的自然禀赋,走农旅结合的发展路线,实现山区农业跨越式发展。总的来看是合适的,不失为一种助推山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创新探索。
第一,实施“三一”模式的四大步骤。“三一”模式总体上分为“调换农田、规划农场、授信放贷、产销对接”四个步骤。其中,调换农田是基础,在坚守土地政策不变和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政府见证农户间签订协议,合并小田为大田,提高农业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规划农场是关键,政府与农户一起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订农场远景规划,并为农场取名,增强农户从事农业的事业感责任感;授信放贷是核心,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积极协调银行金融部门为农户授信,解决农户融资问题;产销对接是路径,按照市场需求建设发展农场,并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农业回报率。
第二,“三一”模式要把握六大关系。一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不能为了建设农场而建设农场,要紧紧围绕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二是农户和政府的关系,外部拉力固然重要,但内生动力是根本,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多多益善和试点先行的关系,慎重“初战”尤其是涉及探索新路径,也只有试点搞好才能多多益善;四是整体布局和因户制宜的关系,既要有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也要在具体实践中考虑到每个农户的特性;五是产业和安全的关系,产业优先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务必注意到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六是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关系,着力构建两者相协调的发展模式,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执笔人:伍国勇:贵州大学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三级教授、博导。王天羽: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人民政府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