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村银之声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金融 > 村银之声

涟源沪农商村镇银行初心谱写高山金融情

来源:民生网2023-05-16 14:50:29

跑马村,隶属湖南省涟源市湄江镇。隐匿在大山深处,知道这个小山村的人,少之又少,甚至闻所未闻。就是这样一个曾经星光黯淡、其貌不扬的小村庄,近年来犹如凤凰涅槃,一步一步实现完美蜕变,脱贫产业发展更为展露出盎然生机。

早期居住于此的山民们,为了摆脱贫穷与大山的束缚,依托骡马贩运山货,在层峦叠嶂、巍峨耸立的群山之间,走出了一条闪耀古今的“茶马古道”,村民们为铭记先人的勤劳智慧和勇毅果敢的奋斗精神,故将村庄命名为跑马村。

2018年,跑马村彻底摘掉“贫困帽”,脱贫产业发展迈入崭新发展轨道。

脱贫不返贫,致富有保障,涟源沪农商村镇银行跨越万水千山、崇山峻岭,日复一日、久久为功,持续将普惠金融送进跑马村,送到村民家中,全面加快“村居业务”推广步伐,不断为跑马村脱贫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书写出感人至深的高山金融情。

党建不怕“结穷对”

“我们村距离涟源市54公里,海拔高度649米,山高路险,交通闭塞,气候恶劣,是典型的‘穷山村’。面对诸多困难,涟源沪农商村镇银行党支部主动对我们村展开党建结对帮扶。对建强脱贫产业,带领村民们实现共同富裕,我们的底气更足、胆子更大、思路更活。”跑马村支部书记刘吉相介绍说。

据了解,跑马村由正屋组、袁家组、炉竹组、新屋组、长冲组、棕丝组、平天组、产子组、黑土组、桥冲组10个村民小组组成,山林面积4000余亩,耕地面积800余亩,现有常驻人口364户、1373人,其中特困户13户、13人、低保户24户、39人。

扶贫更扶困,支部当堡垒。涟源沪农商村镇银行党支部多次前往跑马村,对特困户、低保户等无保障、收入低、环境差的人员展开慰问,不仅将党中央、国务院扶贫扶困政策送到困难农户家中,更将更多社会关爱送到困难农户手中。爱心物资不仅有软糯香甜的大米,还有建康安全的食用油、温暖舒适的棉被等。该行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陈洪斌、行长唐元霞每走进困难农户家中,总是细致询问农户在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并尽最大力度给予提供帮扶和帮助。

班子成员想在前、冲在前、干在前。2023年4月涟源沪农商村镇银行党支部在全市范围内启动“点亮微心愿、温暖乡村行”扶贫助农活动,走进百村问需、问困、问难,收集微心愿、认领微心愿、兑现微心愿。活动首站便再次来到跑马村,在得知特困人员、低保户在生活上存在困难时,并再次为相关人员送去了米面粮油等保障性生活物资;在得知留守儿童希望有一个新书包的愿望后,该行立即购买了一批崭新的书包,在最短的时间内送到了留守儿童手中。当孩子们拿到崭新的书包时,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

截至目前,涟源沪农商村镇银行已在16村开展扶贫助农活动,收集微心愿10个、兑现微心愿10个,并与11个行政村达成党建帮扶关系,在扶贫扶困上累计投入资金40余万元。该行用一颗红彤彤的党心,筑起一座扶贫助农的“新桥梁”。

富民不怕“困难多”

“我们村在脱贫产业发展上,主要存在资金少、水源少、土地少等困难,整个村庄都是高山丘陵,难规划、难开发、难利用。我们不仅追求脱贫产业创新发展,更加注重对生态植被的保护,全面确保产业与生态平衡发展。”刘吉相说。

山沟沟里孕育出“大产业”。村民袁苏周曾在深圳、涟源等地做过五金、煤炭生意,发展越是有成就,回报家乡的信念就越发执着。2022年1月,带着资金、带着思路、带着一家老小回乡创业的袁苏周,便把目光放在了生猪养猪上。

手里攥着大笔资金,思想灵活的袁苏周,本可在涟源市任何一个乡镇和村庄,租赁一片位置好、价格低、环境美的山地,用来养殖生猪,可袁苏周偏偏看上了本村跑马村的一片位置偏、环境差、难开发的山地,力求为本村脱贫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信心十足的袁苏周,开始梦想着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可前行的道路上多是风雨。修路,引水,建猪舍,一笔笔资金快速消耗,袁苏周资金开始捉襟见肘,陷入困境。生猪养殖投资长、见效慢。即便早就有心理准备的袁苏周,内心依然生出阵阵寒意,打起了“退堂鼓”。边建边养,袁苏周在生猪养殖上,一踏进“养殖圈”,便进入“慢循环”,短期内见到回报,更是难上加难。

听闻袁苏周养猪陷入困难,涟源沪农商村镇银行微小二队团队长廖花顶着烈日酷暑,沿着蜿蜒曲折、狭窄泥泞的山路,前往袁苏周养猪场了解情况。在仔细倾听袁苏周的诉求后,廖花根据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和专业本领,为袁苏周办理了一笔20万元的“家庭贷”。该类贷款具有担保灵活、手续简便、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借随还、利率实惠等特性,深受广大农户青睐。截至目前,该行已在全市范围内投放家庭贷500余笔、金额1.05亿元。

资金到位后,袁苏周在生猪养殖上,逐渐迈向“鼎盛期”,历经一年多规模化发展,生猪养殖规模由100多头扩大到800多头,经济效益更是十分乐观。

一年多的时间,廖花前往袁苏周养猪场的次数高达30多次,每次路程往返高达100多公里,及时为袁苏周纾困解难,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扎根大山、服务三农”的初心。

兴农不怕“需求急”

金秋梨,是跑马村的龙头产业,种植规模高达1000多亩。一棵棵枝叶葱翠的梨树,让每一座高山与丘陵更为呈现出秀美和壮丽,这是新时代乡村振兴优美的赞歌和豪迈的步伐。

村民龙洋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引导下,承包了村里面300多亩山坡种植金秋梨,一干就是十多年。

2023年2月份,正值金秋梨施肥、灌溉、植保的时节。由于2022年天气影响,金秋梨挂果较少,经营效益大幅降低,今年在金秋梨培管上,出现资金困难。

山坡地不同于普通土地,山坡地往往是石头多、土壤少、水分少,金秋梨又是喜欢水分的果木,必须及时施肥、灌溉等,金秋梨才会迸发出盎然生机。

望着唇焦舌敝、淹头搭脑的梨树,龙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错过施肥、灌溉、植保期,梨树将会出现抽枝少、开花少、挂果少的不利局面,今年恐怕又是一个欠丰年。

聚焦春耕春种,全力保产增产。涟源沪农商村镇银行微小一队客户经理获悉相关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往龙洋处了解具体情况。

为确保梨树顺利开花挂果,减少农户的缺少资金的焦虑,更为进一步增强对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决心和恒心,客户经理谭玉超仅用4个小时的时间,就为龙洋办理了一笔“民兴快贷”。该笔贷款具有额度高、无担保、纯信用、利率低、放款快等特性,更为有力解决了在农业发展方面资金使用急、频次高、投资长等问题。截至目前,该行已在全市范围内投放民兴快贷1300多笔、金额1600多万元。

再次来到龙洋的梨树园,一棵棵梨树挂满了果子,并有一大批游客前来参观、休闲、游玩。“今年,我们大部分梨树都有客户进行了认领,基本实现了果子提前售,梨子成熟后,我们将根据客户下单量,通过冷链网络准时邮寄给客户。”龙洋说。

曾经种植难、管理难、销售难的金秋梨,现已实现了信息化种植、数字化管理、网络化销售。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跑马村金秋梨、生猪养殖、农家乐、民宿等脱贫产业,更为做实做细做优党建结对帮扶工作,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上,更为实现战略前移、队伍前移、产品前移,助推更多乡村打造富民产业、兴农品牌,赓续金融使命,抒写金融佳话。”陈洪斌董事长说。(许庆鹏)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