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袭古创今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电视 > 袭古创今

杨曙光:瓷上水墨大功告成 开拓创新功不可没

2023-05-15 15:25:33

 

 

美术科研双重属性简析

人类的科研项目,十分繁杂,包罗万象,但其主线,却很简洁,全部包含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系列中。现在虽然有三分法或四分法之说,将人文学和哲学另立为类,实质上后两个都是从社会科学中剥离出去的,也有人不太认可这种分法,所以,总体上还是两大体系,而且脉络清晰,泾渭分明。所有的学科,几乎都是单一归属,楚河汉界,互不跨越。

文化艺术是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的,其科研方向,也就有些微妙的差异。诗歌、小说、散文等纯文学作品,除传播媒介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成果外,本身不含自然科学的成分,所以它是纯粹的社会科学属性;表演艺术主要取决于剧本、作词、作曲或编舞的质量及导演、演员的业务素质,这些因素,也都是单一的社会科学属性。但与纯文学相比,表演艺术又往往会配上灯光、音响、服饰及其他方面的舞台设备,这些自然科学成果形成的物质条件,对艺术效果,会起到一定的帮衬作用,只是它们的位置,绝对不可能与社会科学部分的艺术品位和表演能力平起平坐,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美术是造型艺术,一件艺术作品的孕育和诞生,涉及的范围就比较宽,其科研角度也就有别于其他的文艺门类。

毫无疑问,美术也是列队于社会科学的阵容,但自然科学的成果,对它就不是辅助和帮衬作用,而是必要的依存关系。一件美术作品的产生,在构思立意、形象推敲、位置经营、色彩处理等思维方面的框架构设,都是属于社会科学的属性,是作品的灵魂,可这个人们脑海中构思出来的艺术形象,却还是海市蜃楼,还不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它必须要有适合表现这个构思的物质材料,并通过非单纯性、非程式化的复杂劳作,才能将灵魂附着在肉体之上而形成一件存在于真实空间的艺术品,手工劳作和物质材料,都是自然科学的属性,所以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不可能由单一的社会科学或单一的自然科学单方面独立完成,故此,美术的科研归属,从全方位去衡量,它具有典型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这在整个科研范畴中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一个学科会呈现这种明显的两栖性。

美术科研的双重属性,虽然界限分明,脉络清晰,但在作品的生产过程中,却是紧密地纠结在一起,自始至终都相伴相依,不可分离。新物质、新材料的应用,常会导致技法和风格上的变化,甚至产生新的艺术潮流或催生出一个新的美术品种。为了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也往往会促使艺术家在表现手法、技术处理乃至物质材料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与寻求。 

美术品类的产生和发展,往往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同步的,绝大部分都是建立在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之上。新石器时代烧制出了陶器,便有了陶器的造型艺术和中国绘画史上公认为第一个艺术高峰的彩陶绘画;商周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和制范技术完全成熟,才留下了精美绝伦的青铜艺术;华夏先民进入到桑蚕养殖的文明时代,绸、缎、绢、帛不断涌现,真正便于收藏和传播的中国卷轴画和书法艺术,才开始寄居于这些轻细柔软的载体之上;汉代造纸技术出现,书画载体则开启了纸绢共用的繁华时代,以后中国主流书画的发展,也是离不开造纸和其他书画材料的不断进步和成熟,齐白石的透明虾壳,吴作人的茸茸驼毛、于志学的晶莹冰雪,也都是借助宣纸的特殊质地,才达到了这种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这些艺术珍品,无不打上历史年轮的印记,无不体现出形象思维之外的科技成果对美术所起的重大作用。不同时代各种美术作品都有新的特征和风貌,每个美术类别,都蕴含着许多科技与艺术同步发展的感人故事,除艺术家呕心沥血构思创作外,还倾注了各方科学家、革新家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光彩夺目的艺术瑰宝,支撑着这些瑰宝的却是物理、化学、轻工、冶金、机械甚至矿产和农林畜牧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科技成果。

科技进步促进了美术发展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而美术方面的需求,也同样会刺激科技的发展,甚至加快人类文明的进程。造纸、印刷、指南针和火药,是我们引以为荣的四大发明,其中前两项就有很大成分是因古代书画艺术的需求和普及而问世的。冶炼、纺织、陶瓷、建筑等领域中的某些科技成果,不少也是为了满足美术角度的需求而出现或有所升华的。这些适用于美术方面的科技成果,往往超越了美术单一的适用范围,扩展到了人类进步的其他角度。

 

《大写意水墨陶瓷画》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时代原因,有许多美术科技的成果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不少成果被埋没或自然消亡。还有些成果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却没有得到良好的培植而止步不前。秦汉之前,先祖们为了配合髹漆工艺,成功地掌握了苏子油、大麻油和桐子油的加工技术,这些油料调制的色彩比较丰富,弥补了大漆色彩单一的缺陷,但这项很成熟的科技成果,除少数用于日用器皿外,大多用在了帝王将相装饰宫殿豪宅或彩绘墓室棺椁方面,而没有用于绘画艺术中,让本该起源于华夏的油质绘画僵睡了一千多年后才在西欧由凡爱克兄弟推出并完善了油画工艺,虽然东西方艺术在风格和表现形式上有所区别,但油性颜料的化学原理和工艺要求,都是相同的,我们没有很好地应用这一成熟了的优质画材,确实是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很大的遗憾。再如镂孔印花,据说在汉代的服饰中,就有这种技法现身,至晚在宋代就有明确记录,它是孔版印刷的先驱,19世纪传到日本,1850年前后改进为挂丝手法,后又传入英国,1907年便进化为丝网印刷,国际上也普遍认为丝网印刷起源于中国,只是我们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一直停步在蓝印花布的镂孔阶段,没有向更高层次推进。当今美术界,也仍有许多人对美术科技认识不足,总是将美术上的创新讥讽为雕虫小技。殊不知历史上许多曾不为人挂齿的雕虫小技,最终却形成了一股艺术潮流。元代末年,浙江画家王冕始用花乳石刻制印章,还真是符合雕虫小技之说,当时也并未产生多大影响,可就是这个雕虫小技,应用了非常适合刻制印章的材料,降低了治印的难度,到明代中期,文彭、何震继续应用并推行王冕的这一创举,便带动了众多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雅士,让他们也能以文化修养为底蕴,捉刀凑石,在柔嫩细腻的叶蜡石上横冲纵切,使篆刻艺术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数百年来长盛不衰,并造就出了在这方寸之间苦心经营、争新斗艳的各个流派和许多蜚声海内外的金石大师。篆刻艺术,自商周以来就已成熟了,但基本上都是使用金属、牙骨、玉石等坚硬材料,所以数千年来都是处于非常专业化的状态,若无王冕的开路先行,无数文人身份而又成就卓著的金石大师,恐怕绝大部分都不会走上这条彰显国粹的艺术道路。再如内画鼻烟壶,在乾隆年间,玻璃瓶的内壁是光洁的,画面效果很不理想,后有山东艺人用铁砂将壶内打磨成毛玻璃,则完美地解决了落笔用色的难题,内画效果非常精美,这一小小工艺革新,便给内画壶带来了无限的生机,若论功行赏,简单的内壁处理,该列榜首。所以,为实现更高艺术目标的科技成果,往往对提升艺术品位和艺术价值有着非常强劲的潜力,正因为有了这些被许多大师瞧不起的雕虫小技,才使得美术家族中子孙繁衍,各具面孔,并在一个共同的舞台上演绎着不同的艺术角色,也只有这样不断地推进,才能使美术园地百花竞放,春意盎然。

从另一角度来说,有些科技的进步,也会改变某些美术态势和价值观的走向。数十年前,许多美术工作者依靠绘制广告画而活得很滋润,电脑喷绘出现后,短短几年时间,就将这一行业全都禁锁在冷宫之中。明、清之季,中国木板年画是个黄金时代,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有广泛的民众需求,当石印和更先进的印刷术传入中国后,传统的雕版印刷便逐渐被取代,杨柳青、杨家埠、桃花坞等年画产地,也就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景象,曾经家家都会点染,户户皆善丹青的时代也就一去不复返了,现在虽然仍有木板年画面市,但没有了实用性和民众性,只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绘画品类和国家保护的非遗课题。面对这些冲击,既要正视不可回避的历史进程,也要研究甚至预测一些防护和适应措施。

 

《雪景水墨陶瓷画》

对美术事业中的材料与技法的重要性,我们有不少艺术家和学者,都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和呼吁。三十多年前,著名油画家尹戎生先生,就曾带着这一目标到西方考察,回国后,他曾建议我们美术界要加大美术材料和技法的研究力度,并略带伤感地指出:我们美术材料与技巧的研究,仍处在相当落后的水平(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美术家手册》第一页)。现正年富力强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赵权利博士,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原材料和技法,从历史角度和工艺深度,也做过完整的研究,并有专著出版发行,用实例阐述了中国书画日趋完美以及和工具、材料的互补关系。还有不少艺术家或学者,也从这个角度发表过自己的真知灼见,这些都是十分可喜又可贵的。

诚然,美术科研中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两个组成部分,轻重不能倒置,社科研究是主体,是艺术家天天都必须修炼的主课,但也不能漠视自然科学,更不能抵制,否则也会留下很多遗憾和缺失。我们反对那些借口标新而实质庸俗、低劣的丑陋立异,倡导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创新,让创作思维与材料、技法更紧密地结合,只要两个方面齐头并进,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大业中,必能再攀新的高峰,再创新的辉煌。

(文/杨曙光)

(本文节选于《美术科技泛谈》,原文收录于中央文献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文化大视野》和《社会文化风采》及科技出版社《中华新论》等论文集中。)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