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秦天柱:明心见性的笔墨 韵生神畅的意境

来源:民生网2023-05-11 18:28:43

“写意缺失”,很多学者曾无数次地表达遗憾,尤其最近十几年的展览,每一次展览,大众都乘兴前往,又败兴而归,画照片、画肌理,东拼西凑,比谁画的更像照片,比谁画的更有肌理,就是不见妙韵横生的写意、不见恰到好处的神形,更不见挥洒自如的笔墨。

期望与失望的反差常常激发潜意识的审美向往,泼墨梁楷、逸笔法常等名家总是勾起尘封的情感,总是让大众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在当代画坛寻找精神的寄托,秦天柱的意趣便成了引人注目的心灵慰藉,品之有味,观之常新。

如果说逸品王墨横涂竖抹一个乾坤、简笔法常三笔两笔一个世界,那么,秦天柱枯湿浓淡便韵生神畅,明心见性。

秦天柱说:“我年轻时就临摹过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也临摹过扬州八怪、陈淳、徐渭,甚至宋元诸家,现在,我还常常翻阅那些名家的画册,主要在于吸收、融化”。然而,纵览秦天柱的作品却找不到某位古人的一丝影子,更看不到当代所谓“先锋前卫”的痕迹,可是,他的画一看便知那是中国画的神髓。毫无疑问,秦天柱从传统之中走来,却不是传统某家某派的具体表现程式,也不是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陈淳、徐渭等名家优长的汇聚所,更不是所谓“集古今、萃中西”的集结地,甚至,他刻意回避传统某家某法,故意绕行当代风潮时尚,而是深入传统,却又勇敢地跳出传统,学习传统,却又聪明地舍去具体之法,秦天柱以传统为基,却以传统与我交合的状态去审视自己的艺术、去提炼自己的笔墨语言。

 

《拦马墙古道汉柏》 145x214cm

探究秦天柱的笔墨语言,可以看到,他不拘泥常规、不拘常态、不拘常法,却老笔如秋风,润墨如春泽,能安,能奇,愈安愈奇,愈奇愈安,而笔墨意境之中的画面却不面面俱到,更不顾此失彼,而是不雕不琢,便风神外溢,浑然一体。那搜妙创真的具象,悟对神通,师心独见;那不似之似,以形写神的具象,在有我无我之间,得乎寰中,又超于象外。具象与意象的俱化,是道?非道,是儒?非儒,是禅?非禅,超然入境,直指本心,给人一种跨越时空的心灵冲击。

如果张大千没有才情,只能画遍历代名作,而不见一代彩墨大师;如果黄宾虹没有才情,只能看到黑密厚重,而不见浑厚华滋……;如果塞尚、莫奈、梵高、高更没有才情,也只能跟随着印象派先行者马奈徘徊于古典与印象之间,而没有印象派大师的精彩纷呈。当代很多画家也正是因为没有才情,要么在传统里打转转、要么在照片中耗尽无限精力,碌碌无为,忧心焦虑,却无法脱离参照而进行意随心动的创作,更无法摆脱焦虑情绪而实现新生。

透过秦天柱的画可以看到光芒闪烁的才情。秦天柱的才情集中体现于对自我优长的发现,并通过娴熟的艺术表现力寻找吻合自己优长的契合点,不断修正,不断完善,在百炼成钢之后,把优长发挥到极致。显然,这个过程无处不是才情的具体体现,而秦天柱的才情一定源于对生活的艺术提炼。秦天柱说“我常常到户外写生”。这让笔者感到意外,对于笔墨高手而言,谈写生好像有点像打太极、唱高调、摆姿态,因为,很多画家的笔墨都是书斋的逸致、都是心性的抒发、都是天马行空的自由,笔墨与面对自然、表现生活好像相去甚远。可是,秦天柱说的认真,他的画里也流露出他的认真,这份认真几乎在每一幅作品里都可以得到认证。比如《剑阁古柏》,如果没有深入细致地观察,何以峥嵘苍劲的松柏?何以骨傲老硬的松柏肌理?何以低昂有意的鹤姿?何以身姿轩然的鹤貌?近看逼真,远望传神。然而,秦天柱却不局限于逼真和传神,而着意于含道映物、以形媚道的境界表达:鹤立于苍白之巅,或悠然,或眺望,或昂首,而老笔重墨的松柏则给人一种倔强的、肃穆的、坚韧的风神,背景却不着一笔,从而使画面凸显出鹤与松柏所形成的呼应关系,鹤与松柏的象征性又给人一种超尘脱俗的想象。此幅作品,笔墨交融着心性,秦天柱画出了意境,具象辉映着意象,也画出了境界,而境界与意境的呈现一定源于独上高楼的领悟,否则,何以表达放眼世界的视野?何以呈现苍然出尘的感染力?想必这种“形尽其妙,画外有情”的艺术表达正是秦天柱的高明之处。

再比如《胡杨秋色》,秋树婆娑、秋叶缤纷、秋鸟伊人,一看便知这是有感入心的某处一角。也许是午后,秦天柱携手爱人漫步于门口公园,暖暖的阳光从树叶的罅隙里穿过,柔柔的微风带着馨香拂过脸颊,吹动着树叶,枝叶飞动,树叶飘零,两只喜鹊时而追逐、时而栖息。神游遐想便油然而生,一袭诗意涌上心头,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枫林”?是“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无边风景”?还是“执子之手,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温情”?秦天柱记于心、行于意、落于笔,于是,生活、情感、心性融成精妙,象征性、写实性、写意性统合一体,写出了精彩,画出了温馨的氛围,陶醉了自己,也陶醉了观者。

 

《胡杨秋色》 68x137cm  

人物画家谈写生,顺理成章,花鸟画家敢于写生,必定有着扎实的造型、严谨的技法,否则就会一次次写生,一次次尴尬,形不准,意难达,写的心慌意乱,画的躁动不安,而秦天柱的花鸟画很多都从生活之中得来,他的作品看似轻描淡写,那花却搜妙创真、那鸟却呼之欲出,看似信笔挥洒,那树枝却形尽其妙、那树干却造化通神。粗笔浓墨能形神俱足,细笔轻色能妙造其极。这是凡数万本、方得其真的笔墨升华;这是光影、色彩、透视、造型等新时代艺术表现力的自由呈现。

于是,秦天柱凭借着扎实的笔墨功夫,依仗着形光色线的高超表现力,大踏步走进生活,在生活之中萃取艺术精华,在艺术之中表达情感。所以,观秦天柱的作品总能感到:他的笔墨油然不形而神,却不是传统某家某法的笔墨,而是,新时代语境之中形光色线所表现的笔墨;他的造型神形兼备,却不是传统某家某法的花鸟样式,而是自然之花鸟、真实之花鸟、眼中之花鸟;他的花鸟还带有山水一般的意境,那也不是传统花鸟与传统山水的简单嫁接,而是以山水、花鸟作为通往心灵的桥梁所表现的花鸟意境,那花鸟意境带着当随时代的革新精神,又契合着当代大众的审美情趣,那花鸟意境既有别于传统,又凸显于今人。

可以说,生活的点点滴滴是秦天柱创作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他写生、写生活,也是写心、写心意、写心中的情趣。每每走出户外,面对自然,秦天柱就是面对内心的时刻,也就是意有所适、心有所遣的时刻,他会应感神,随手摩记,通过他那标志性的艺术语言去表现眼中之美,一笔一墨之间既取物通神,又关照了自我内心。

 

《一览众山小》 68x192cm 

可是,不管是远观、还是细品,观者往往被秦天柱的笔墨意境所感染,从而忽略他笔下的真实,于是很多评论家就把秦天柱界定为笔墨大家,笔者认同这样的界定,却认为不够准确。秦天柱在话语录里曾这样表述:“‘画眼’应当广泛理解为作品的意图,比如一幅强调用水的画,‘画眼’便应是水的应用效果,而不再是画面上那只鸟。‘画眼’可以是构图、用色、造型、笔意等等,但是,整体的效果永远是最重要的,任何细节,哪怕很精彩的部分都只能为整体服务,都处于从属地位,不然罗丹绝不会‘砍去巴尔扎克的手’。”放眼中西美术史,但凡大师巨匠无不钟情于视觉感官,而凸显于整体效果,哪怕具有高超的写实能力,也一定把生动传神的形态融入整体效果之中,从而,不显雕琢之功,却随处皆真,处处皆妙,画面既有天然之成,却无拘板之感。秦天柱的笔墨意境就追寻着这条道路,并达到了笔简意足、高古脱尘的状态,又因他的笔墨意境触及灵魂,感人至深,所以,才忘记了他也是一位造型高手。显然,秦天柱这种笔墨意境的表达方式远远超越于那些仅仅因笔墨意趣沾沾自喜者,也远远超越那些仅仅以某一个局部自夸其能者,更与那些画照片、画局部肌理为能的画家有着境界的不同。

当然,一个成功的艺术家绝不仅仅因为拥有娴熟的艺术表现力就会被大众接受,也不会仅仅因为拥有独特的艺术才情就能深入人心,秦天柱的艺术之所以温润人心、启人心智,也绝不仅仅局限于高超的表现技法和出类拔萃的艺术才情,然而,仅仅以此就足以让笔者滔滔不绝,言犹未尽。于是,窥豹一斑,抛砖引玉,以待更多学者对秦天柱其人、其画进行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探讨,也期待秦天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探索轨迹为更多后学者带来思考和借鉴。

(文/桑干)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