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袭古创今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电视 > 袭古创今

杨永福:理工与艺术互通 美学与修为辉映

来源:民生网2023-05-10 15:35:40

 

 

清雅辉光里的意趣人生

——谈杨永福的水彩艺术

杨永福先生的水彩艺术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着无法割裂的紧密联系。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你能找到对故乡情愫的穿越旅行,亦能寻觅到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趣宣泄,隐逸淡泊的文人逸景凸显于画面其间,对传统的守护开启了他对自我内心家园的连接与倾诉。

对艺术家情感与思想的寻找,无法回避其生命历程的原点和内心深处的文化积淀。对画家本人来讲,8岁开始学习中国水墨和写意花鸟技法,少年的成长对其艺术思想的切入身份有颇为重要的作用。抗战时期,画家家乡五通桥成了四川经济重镇,盐业、化工颇为发达,各地经济文化名人汇集于此,各类文化活动和画展在此间异常鼎盛,丰子恺、徐悲鸿、秦威等艺术名家都留下了无数真迹,画家的少年时光浸润于这样的氛围之下,其中西文化的混合性在日久中渐渐体现,并伴随其一生。

水彩艺术从进入中国伊始,就借中国绘画传统之力在本体语言上增添了许多的复杂性和多向性,并开始了地域语境化的转变历程,这一点对于从小就着迷于水彩艺术的杨永福先生而言,其作品中文化的相互渗透成了创作的常态。画家始终如一地把传统文化的印迹渲染到作品之中,从而在判断认同上延展了对水彩艺术的内涵情节。 众所周知,“笔墨”乃中国绘画意趣所在,文化的印记让杨永福把这种笔意韵味转换成了水彩视觉的感受要素,如此的文化嫁接方式让作者的水彩语境脱离了单纯的风景效果而散发出精神气质的符号美学意味。《春雨五通桥》是画家描绘家乡的一幅作品。画面中树干线条柔中带骨,走笔书写中让景致跃然纸上,点染中开合有致,虚实相生。作者天然地让画面的时空凝聚在情感历史的某个特定的瞬间,抑或对记忆的抽象回望,画面中的房屋树木在笔意情趣的通道下还原成了情感交合生命原点,具有一种“欲说还休”的述说状态。进一步看,艺术家反复在这种特定状态和笔意之间游走,画家用笔疏秀、起落有致,混沌中井然有序,恰好地把传统融于色形之中,时间的张力让视觉的感受在文化历史与现实判断之间穿梭徘徊。

中国文人画家钟情于山水,视其为情感寄托所在。宋有文人意态的“高远”山水意境;元有寓情于景的洒脱情怀。杨永福先生得古人画论精髓,以水彩艺术游走于山水画间,在描绘山水的作品中,画家成功实践了对笔墨意境的“转换造化”,《空山》一画就是一极好的明证。画家破墨行笔于乱石山峰,造型凝炼、奔放内敛,大气中藏典雅,混沌中观世象,恰好印证了摩诘画论:“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画家恰好把中国传统的书写精神嵌入到了水彩语境之中,借此提出了传统精神美学对于水彩艺术介入方式的探讨与体验,对此,艺术家在谈到个人精神对作品的寄托性时也提及了如此相关内容。

《金色的早晨》 39x54cm 水彩 2014年

印象中的记忆与辉光

对“笔墨”的敬畏和注视,并没有让艺术家就此怡情于形式框架的欲念中,而是透过笔端不断寻找其心底深处情感记忆的“瞬间”,他在色彩的世界里细心参悟对接迥异文化语言的方式。我们知道,印象主义的实践者们在忽视事物本质和思想意义的同时却催生出了自然瞬间的永恒,他们用转瞬即逝的色彩融化形象的价值与意义,以此来宣扬自由与个人意志的人生图景。抑或巧然,少年时的杨永福有幸阅读印象派的画册,正是对印象派绘画的理解与挚爱,画家把个人对光色感受带入了自己的水色世界之中,让迷幻般的色彩与笔墨意趣同行,悄然间完成了色彩对传统墨意的置换,并让这种迷恋又清冷的色光弥漫在一片薄纱漂游的恍惚之中。《大渡河新城》《晨》就带来了如此的心灵感受:所有的对象被作者消融在光色的氛围里,山体的形态被转换成了色彩的瞬间,画家在这种意志的定格中展示了观察风景的另类角度,“随类赋彩”的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观在印象的色光中被作者赋予了外延的精神含义。这里,杨永福以情感互换的姿态接近印象中的现实,巧妙从瞬间的价值中获得当下文化的见证:画面中远处的山间小屋和隐约的楼宇新城持续不断地提示“视觉混合”下的可能性。

伴随着印象情绪同时出现的是艺术家作品中让人难以忘怀的清雅辉光。在《圣经·创世纪》中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当我们的心绪再次重温上帝之言的时候,也许会在画家作品的辉光里感知到“永恒”的意义,这让杨永福的水彩艺术超越了对风景描绘的世俗和叙述化状态,触及了对于现实的分离与重置的隐秘边缘。无论在《空山》还是《晨》等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其中神秘光感的存在,画家好似在画中植入了某种灵魂的东西,虚构了光的历史存在感。进一步看,光作为文化符号的使用成了画家画面结构和叙事主题,它们在画面中自由穿插和连接,更加凸显了风景密码中的“厚度的观看”意义。观画家作品,你无法确定这些光感究竟来源于阳光、山石、还是纸面?视线在寻找中不自觉地开启与光的对话,也许,这正是作者对风景本身观赏态度在精神和价值方面的暗示。

《轻雾》 55x79cm 水彩 2004年

梦中的出逃与诗中的“乐园”

杨永福在笔墨与色光的纠缠中把作品带入了亦真亦幻的缥缈世界,这种幻觉精神空间把读者带入了风景游览的“深度模式”的体验之中,画家用众多选择性的虚构不断呈现记忆与遗忘中的东西。在《春雨五通桥》里,所有的事物笼罩在清冷的薄雾里,宛如烟雨下的“梦中乐园”,房屋与林木掩映其间,层次跌宕、隽永清丽。宋人有追求画景诗意的传统,有“画是无形诗”之说,杨永福把平常山川之景营造出幽静苍润之味,烟云变幻中画家演绎了一场出逃现实情感的旅行。

为了强化这种情绪的诉求,艺术家再一次把自省的目光从细节徘徊中抽离出来,回到一种大视野下的风景建构,事实上,正是如此的现场退离丰富了作品的空间体量,所有的细节在场景的扩大下被虚幻的色光印象所置换。当我们再一次面对他的表现崇山峻岭的绘画《晨》时,你会感觉这场风景盛宴的奇妙之处在于梦境般的山间场景,这是一处绝佳的雄奇壮美山景,山里人家、庙宇楼台、流水叠溪与错落的山峦共同建构了一个视野开阔的梦幻空间。画家在这种“复杂性”的描绘中用形体的意象感知体现出场景的恢弘气势,云雾和山体在动静之间获取这视觉上的平衡与对立,隐隐浩渺中能读到阵阵悦心的禅味。

由此,我们看到,画家籍由中国传统笔墨和意境美学入手,把现实的风景改造成了自己梦中的天使乐园,在混沌的光色世界里演绎了一种“梦境式”的语境状态:画家没有沉迷于物像的原初状态,而是借古人言情之心境中蜕变出了内心的山水。

《茫溪染春绿 浮桥烟雨行》水彩  76x56cm  2015年

风景的精神自觉

按杨永福的说法,他始终在与“内心固有的写意精神连接”,在艺术“本源”中求取真实的东西。如此信息的揭示让他摒弃了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清晰物象的依恋而进入个人心境的精神世界,在“交融性”的历史文化空间跳跃中让作品呈现一层醇厚的魅力,完成了一场与传统绘画美学对话的“精神互动”,开启了艺术家“诗意的观看”之旅。

我们或许无法确切洞察如此的情绪来源于画家何处的精神自觉,但可以确信的是:画家不断在重塑尘世之外的淡泊心境,他在渐渐的疏离中洗涤着自我,把传统绘画的文人意趣建构在光色满溢的空间之中,以视觉的纯粹言说风景意义下的记忆与历史。在众多观者急切走向物真之时,艺术家悄然转身回到了自我心性的一隅。正如作者坦言:“我风景里承载着自己的心境……”。

毋庸置疑,杨永福先生“梦境乐园”式的风景让他的水彩艺术呈现出中国语境下的一种至美体验。这一体现状态根植于作者对自身文化结构的审视与觉醒,它在宣布精神意识相对于风景状态的重要性,众多作品足以证明作者本人的用意。同时,画家也用这种文化意义上的“混杂性”回应了水彩这一领域创作的难题和困惑,艺术家在记忆、乐趣和率真的空间中填满了“文化与精神”的符号,他试图在不断地证明:风景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就在你想的那儿。

(文/汤志刚)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