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金融理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村金融 > 金融理论

新时期强化信贷管理离不开信贷队伍建设

——以岫岩农商银行为例

来源:民生网2023-04-07 12:45:21

当前,农信机构纵深推进改革,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对原有的经营体系和管理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改革效应凸显。但是,作为农村金融基础力量,农信系统的信贷管理与信贷队伍建设是不可分割的。信贷队伍的素质决定信贷资产质量,资产质量决定资金的使用效益。新时期农信系统强化信贷管理,提高效益,当务之急是提高信贷队伍的素质。

面临的现状

近些年,农信系统信贷队伍建设无论从管理手段、措施到远期规划目标等都有所加强,但很多方面不适应当前新形势下农村系统信贷工作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传统的农业贷款出现颠覆性的需求变化,而信贷队伍素质与农村金融改革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用途的多样化,农村一家一户的种子化肥等生活、生产贷款随着国家大量资金的倾斜,比如种粮补贴和农民生产后的利润如秋作物收入已经基本满足需要,农民已由传统的需求向农事经济产业化和农产品的高附加值转化,由此带来农村金融的深刻变化。很多信贷干部员工在新形势下的信贷需求面前手足无措,不善于解决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因此新贷增长乏力。

信贷队伍资源整合裂罅大,与农信系统未来发展不相适应。仅从岫岩农商银行24家营业单位从事信贷业务信贷客户经理来看,按年龄结构区分:全县共有信贷客户经理115人,其中年龄在40岁以上有19人,占信贷客户经理总数的16.5%;年龄在50岁以上为13人,占信贷客户经理总数11.3%。这部分人年龄偏高,学历偏低,大专以上学历仅占7.8%,且大部分都不属于全日制毕业。他们对市场反应迟钝、不善于应变是老信贷人员普遍特征,有的连简单的计算机输入都很困难,就别说文档的录入、软件的应用了。这里有其政策、历史包袱的沉负,不能一概而论。但他们作风踏实,经验丰富、战斗力强,了解农村的实际,可以说生于斯、长于斯,和农民血肉相连,是目前信贷队伍的中坚力量。长期以来,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跑马圈地”般的放贷,这批老信贷员队伍已经溃不成军,其状很是堪忧!一些意志薄弱、抵不住物质和欲望诱惑的人纷纷落马,受到法纪的惩治,但大部分信贷人员依然坚守在一线的岗位上,有的受到行政处分因此厌战情绪浓郁,甚至有的因为包袱过重工作一辈子退休都成为问题。究其原因,都是“假借冒名”贷款惹的祸。在这部分贷款中,除假冒名贷款外,大部分都是借名贷款,比例很大,原因复杂,认定值得商榷。

新入职的30岁以下的信贷客户经理,岫岩农商银行共计22人,属于80、90后,仅占全部信贷人员的19.1%。这些人虽然全日制毕业从事信贷岗位具备职业文化优势,但所学专业庞杂,业务培训不够;年轻浮躁心理尚待锤炼,责任心、敬业心还需加强,很少有扎根农村、为“三农”服务意识和技能;也不熟悉农村市场,缺少老一辈农金员走村串户的踏实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老信贷员延留下的信贷业务没法交,新入职的年轻人也不愿接,出现信贷人力资源的新老断档,折成大裂缝。

目前,岫岩农商银行30岁到40岁——这部分信贷客户经理为74人,占全部信贷人员的64.3%。这部分人恰恰是从事信贷工作的黄金期,无论从业经验、知识积累、人生历练都会达到成熟阶段,因此需要大力培植、锻炼、充实,成为中坚力量。当务之急亟待解决新老不交替问题填补这块断档,防止裂缝越来越大。如果任由这种状况蔓延下去,必将给农信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信贷队伍建设又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耗力又费时,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加倍警觉。

(三)知识贫乏,与新时期信贷管理要求不相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农村经济也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农业贷款的服务领域,涉及到农工商等多种行业技术,要求信贷人员要有更加充分的知识储备。在信贷过程中,既需要信贷人员熟悉掌握运用信贷操作规程,又要求他们了解农村的民俗、民情,了解群众的疾苦,形成血与肉的关系,打造新时期农信系统改革与发展的过硬品牌。目前,农信系统信贷队伍正处于新老交替的断档期,老者对新知识又拒又怕,但社会知识、实践经验丰富;新者都是刚毕业年轻人,不愿与农村的泥水打交道,害怕走入老信贷客户经理之路,但他们起点高、书面知识较多,把两者同先进的管理手段结合起来改善农信机构经营状况是当务之急。

(四)少数信贷客户经理放纵思想的约束,走是犯罪的道路与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是少数负责人和信贷客户经理不能秉公办事,隐私舞弊、以贷谋私现象时有发生。

由于上述信贷队伍的问题,也是大量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已经成为阻碍农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的绊脚石,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治理和培育。

措施

提高信贷队伍素质,重在因地制宜,政策上给予倾斜解套,管理上加大培训工作力度。怎样提高信贷队伍的素质,使其落到实处,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信贷队伍的建设,建立有效管理体系。法人行社要在省联社的领导下,建立健全信贷队伍管理体系和制度,并纳入议事议程。一把手要亲自挂帅,从全局着眼,细处下手,建立以人力、信贷、风险、稽核监保等涵盖多部门的信贷队伍管理体系,抽调精干力量对所辖信贷客户经理的底数情况调查摸底,并在经费上给予保证。培训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要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培训;在形式上讲究实效,认真编写教材,聘任有学识、了解农村信用社实际、经验丰富的讲师授课,切戒“一阵风”,真正把新形势农村机构的信贷队伍打造成新时期农信业务的骨干力量。

(二)破解难题,减压降负,建起一支能征惯战的信贷队伍。目前,这是一个敏感且富于挑战的话题。但是,农村信用社与国有商业银行在政策导向、服务对象、经营业务、管理体制、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面有着质的区别,因此带来的现实及软硬件也和国有商业银行不一样。由此我们发现,农村机构在存量贷款中既有假借冒名贷款的普遍特征,又有借名贷款的特殊性。前些年,在贷款营销背景的驱动下,加之多年的粗放管理,有很多信贷员放松自己的管理,无意或有意成为发放假冒借名贷款对象。假冒名贷款属于恶意贷款,涉嫌职务犯罪,必须严惩;而借名贷款有其历史与现实的复杂背景,绝不能一概而论,将信贷员“一棍子打死”。有的是认定问题,凡涉及实际需求贷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正常程序在农信机构获得贷款,采取借他人名义获取的贷款皆为借名贷款。目前处理借名贷款的方法是贷款没有收回,先把信贷员处罚清理,给欠款人留下喘息的机会。要抓紧时间还原贷款真实形态,确实按贷款原则与制度追偿,信贷员主观能动性“非恶意”,可以确权,贷款时效未丧失,应当给予所谓“借名贷款”压力释放,减轻信贷人员的工作负担,焕发这批老农金员干事业的热情,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化解不良贷款。在借名贷款的认定上实行新老划断,凡是老信贷客户经理确权的贷款,新上岗的信贷客户经理按实际应收尽收、单帐管理;未能确权的,按责任权限处罚。从而建起有效管理机制,完成不良贷款的新老对接与过渡。

在人力资源方面,建议以基层行社为单位按人口、村组确定信贷岗位。对于新录用的信贷客户经理,坚持属地用人的原则,凡是户籍在本乡镇或者从本乡镇迁出就读的本科以上全日制毕业的大学生,愿意回到家乡、热爱农信事业、学业优良者择优录用;并打开晋升福利通道,对表现突出者,在乡镇工作数年并有建树者,给予住房、交通补贴、提拔评先的优惠政策;或有工作实践、作风踏实、熟悉农信业务,富于开拓精神的骨干力量提拔为负责人,担当一方重任。

(三)加强培训,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信贷队伍人才短缺问题。信贷培训必须面对现实,不能“高、大、上”。要明确指导思想,贴近农村实际状况,有重点有步骤地针对那些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进行培训。夯实培训基础,打好信贷基础训练。从基础的信贷操作、相关制度建设及从业技术、敬业精神到薪酬计核等等内容落实。培训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集中培训和岗位练兵相结合,电教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办班培训与以会代训相结合,重点培训与普遍培训相结合,以加快信贷队伍培训工作进程,迅速提高员工的素质。

(四)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学习是为了应用,而应用又是学习的延续,也是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必须狠抓实践应用。各法人行社应采取有效措施,不定期抽查与培训相结合,对新老信贷客户经理的实践进行检查督促,发现问题,随时补课。

总之,加强信贷队伍的建设,不但能够提高政策综合决策能力,还会强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保证新时期农信事业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李宝旭)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