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3-03-28 14:23:22
中医能否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医又如何从身心一体角度促进“认知健康”?首都名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党委副书记郭蓉娟在接受人民康养采访时表示,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病名叫“呆病”,中医治疗呆病,有一套完整的治疗体系。同时,痴呆的预防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能把中医“身心一体”以及整体观等理念思想融入到生活之中,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痴呆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保持身心健康有助于认知障碍的缓解吗?
郭蓉娟:这是肯定的,因为心、身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中医认为五脏藏五神,例如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即神魂魄意志分属于五脏。因此人的精神心理健康依靠五脏功能的健全,五脏的功能对神志是非常重要的。反而言之,中医又讲“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常的情绪波动对五脏是具有滋补作用的,也就是说,一般的“七情”等是正常的情绪表达,所有的情绪都忍着不表达,这也是不对的。“七情”是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互动过程中自然的一种情绪的表达,这对人的五脏不仅没有伤害,而且还有滋养作用。
但是如果七情过极,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程度过重,突然的大喜大悲、暴怒等;二是时间过长,长期的郁闷。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如果家庭的一些矛盾长期郁结在心里无法排解,这也是过极的表现之一。这两种情况都超过人体情绪的调节范围,可以直接伤害五脏,比如中医所说的怒伤肝、喜伤心等。这就要求我们日常生活一方面要做到五脏健康,一方面要做到心态平和。这两方面互相影响,如果都能保持在一个和谐状态的话,认知功能减退是完全能够预防的。例如现在临床上,有过百岁的老专家依旧坚守在临床一线为患者诊治,这就说明人类是有潜力、有办法的。
中医是如何理解认知障碍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引发这类疾病的原因有哪些?
郭蓉娟: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病名叫“呆病”。中国古代就有关于痴呆的记载,又叫呆痴、呆病,明代有专门描写痴呆的论述,所以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在中医里都叫痴呆或者呆病。呆病实际上属于脑功能减退比较严重的阶段,各种原因都可以导致。常见的原因如“年老体衰”——年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在《黄帝内经》的天年篇就指出:五十岁肝气衰,六十岁心气衰,七十岁脾气衰,八十岁肺气衰,九十岁肾气衰,所以从五十岁以后,人体五脏就逐步进入衰减状态了。所以年龄是一个因素,这是自然规律。第二个因素是“久病”,例如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血管疾病、脑动脉硬化,这些长期的疾病会导致“脑髓减”,加速痴呆的过程。此外还有一些遗传因素,比如有痴呆家族史的人患痴呆的几率是普通人的两三倍以上。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情志因素。长期的情志过极、情志郁结、情志不遂等,日久则会加重痴呆,但这个因素也是可以干预的。我们早期认识到,早期针对治疗的话是能够获益的。除了上述因素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比如说外伤、感染这些就比较少见了。
中医是如何治疗认知障碍类疾病呢?
郭蓉娟:中医治疗呆病,有一套完整的治疗体系,包括病因病机,病因就是上述的那几方面,病机为脑髓减,又叫脑肾虚(肾精亏虚),脑髓不足、神机失用,所以肾虚、脑髓不足是呆病最核心的病机。所以在治疗上应采用填补肾精、补肾益髓、宁心安神的治疗原则。治疗方法有很多,例如中医辨证论治、中药、中成药、针灸、按摩、运动等多种方法来治疗,手段是非常丰富的。
认知障碍疾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中医有没有预防或早期干预这类疾病的方法?
郭蓉娟:中医最注重的一个治疗的原则就是“治未病”,从《黄帝内经》就提出来治未病的思想,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没有病,要防止得病,这是一个“未病先防”的思想;二是得了病以后要防止进一步加重,又叫“既病防变”,也是预防的思想。所以中医整个医学体系是以预防为主的,针对痴呆,比如说记忆力减退,中医叫健忘,也是一个疾病。中医治疗健忘的方法非常多,以防止其进一步发展为痴呆。已经到了痴呆的阶段,在呆病早期,中医也有一系列的治疗方法防止疾病进一步加重,所以中医对于痴呆的预防手段、方法还是非常多的。
这个疾病是由正常到不正常一个漫长的过程,倘若已经发病了,《黄帝内经》上讲:“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大意是:渴了才想起打井,就已经晚了,要在正常的时候,常年坚持预防。有很多老教授,长寿的老人,他们九十多岁、一百多岁思维都不混乱,说明这个病是可防的。
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医药传承创新”和“大力发展中医药”。相较于西医,中医治疗认知障碍类疾病,在临床上有哪些优势或特色?
郭蓉娟:我认为优势还是非常突出的,首先,中医以“整体观”看待问题,对疾病、健康的认识是从心、身两方面,既要注重心理健康,又要注重身体健康,这种心身并调整体观是中医一个非常显著突出的特色。第二个方面就是中医的治疗手段非常丰富,临床上擅长的治疗方法,如用中草药来辨证论治,用中成药、针灸、按摩、保健等多种方法,也有足部按摩、自我按摩,还有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疗法,还有一些药食两用的保健方法等,中医治疗手段还是非常多的。第三个方面,中医的治疗它是自然、绿色的,不良反应很少,尤其适合长期治疗,因为痴呆的预防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如果能把中医这些思想融入到生活方式之中,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想痴呆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中医是如何给认知障碍疾病分期的,与西医的分期一样吗?
郭蓉娟:还是有区别的,西医分期的话,疾病早期叫认知障碍,还不够痴呆的这种诊断,临床叫轻度认知障碍,然后到了痴呆以后也有早期痴呆,然后是轻度的、中度的、重度的痴呆,是按程度的不同来分期。
中医除了这个程度的分期以外,对传变规律,即疾病发生趋势也有一个分期。中医叫平台期、波动期和下滑期。在某一个阶段的时候,如果疾病是一个稳定的状态,就称其为平台期,在疾病的平台期,正邪相对是一个稳定的状态,正邪交争,是处于一个新的稳态,这个阶段是治疗很重要的时机。其次是波动期,波动期往往是原有的稳态,突然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比如说突然的情绪刺激——家人的离世、亲人的生病等——一些刺激因素突然把稳态打破,出现病情波动性。这个时期的治疗也非常重要,是防止疾病恶化,患者身体境况下滑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往往是正邪交争比较剧烈的,通过治疗以后使患者疾病恢复到一个平台期,从而延缓疾病的发展。如果不能够有效治疗,疾病就会发展到下滑期。一旦到了下滑期,就是机体正气虚、正气不足为主的状态了,这个时期治疗起来就有难度了,所以在临床,医生要尽量避免让患者出现这种下滑期,中医和西医治疗方法互相弥补,共同来解决这么一个难治的疾病。
中医有哪些经典方剂可以用来改善记忆功能呢?
郭蓉娟:太多了。我重点介绍增强记忆的千古第一方——“开心散”,是孙思邈在《千金翼方》提出来治疗健忘的方子,由人参、石菖蒲、远志、茯苓四味药组成,具有健脾化湿,益气、宁心安神的功效,用来治疗记忆力减退、健忘等。为什么叫开心散呢?因为它能够健脾化湿、增强记忆力。记忆力好,注意力集中,心情也会开朗。这也是“开心散”名字的由来。现在临床上也常用此方治疗健忘、认知障碍的早期。发现患者有健忘的症状时,要尽早使用类似方法治疗,所以不能一概说认知障碍就是不可治疗的。
疾病早期的病人经过治疗以后,会觉得确实自己的记忆力还是有进步的,比如过去记不住人的名字,现在这种情况就少很多;还有的时候突然想不起东西叫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这种情况也会减少。所以给我们医生临床启示,该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尤其是早期是可以干预的。
再讲一个治疗痴呆的方剂。刚才说健忘再往下发展,就到了痴呆的阶段,尤其是早期痴呆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还少丹”,“还”就是恢复的意思,“还少”就是变年轻了。“还少丹”是以补肾为主的方剂,有补肾阴、补肾阳、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还少丹”已经流传了上千年,是宋代杨士瀛记载的一个方剂,全方十五味药,有补肾阴的中药,如熟地、山萸肉、枸杞、山药。中医认为补肾阴的时候要“阳中求阴”,因此除了用补肾阴的药,还要用补肾阳的药,如方中的巴戟天、楮实子、肉苁蓉、小茴香等补肾阳、温阳散寒。补肾既要补肾阴又要补肾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这是中医补肾非常重要的法则。
还有两味药叫杜仲、怀牛膝,这两味药叫强筋壮骨药,能够治疗腰酸腿疼。肾主骨,肾虚就会出现腿软腰酸,因此再加一些杜仲、怀牛膝,另外方中还有茯苓、大枣等中药用以调和脾胃,石菖蒲、五味子、远志用以化痰、宁心安神。所以这个方子是补脾肾方,以补肾为主,因为痴呆主要的病机是肾精亏虚,脑髓不足,所以这个方子在轻、中度的、早期的痴呆患者中应用还是非常好的,也被称作“延年益寿第一方”。
有一个关于“还少丹”的小故事,清代有一个刘员外60岁了,因膝下无子纳了个二十岁的小妾,然后三个月以后,他慢慢就出现了腰酸腿软、记忆力下降、食欲不振等症状,后来家人就把他抬到了一个叫万寿宫的地方,求宫里道长为他诊治,道长就给了他一枚仙丹,吃了以后诸症皆消,变得年轻力壮,而这丹就叫“还少丹”。
关于“还少丹”还有一个故事。“还少丹”的别名叫“打老儿”。传说有一个年轻的女子拿一根棍子当街殴打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旁人看了都很奇怪,晚辈怎么能打老人呢?纷纷上前去阻拦责怪她。后来才知道那位老人是她的儿子,她因常年服用“还少丹”,所以看起来非常年轻,相反他的儿子不听话、不服药,所以儿子衰老得非常快。当然这都是来自于民间的笑谈了,但却从侧面说明了老百姓对这个药方的喜爱。
一直说中医药传承加创新,那现在临床应用这些古方的时候是否有创新之处?比如说与西药结合运用,或者中医自己独特的创新方式。
郭蓉娟:其实认知障碍、痴呆是一个人衰老的必然过程。随着机体年龄的增长,人体器官包括脑功能就会衰退,因此一定程度上它是一个不可逆的疾病。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延缓它的发生,尽量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不是单纯靠中医或西医就能治愈的。我们要运用中西医共同的力量,甚至需要患者包括家属共同配合来达到治疗疾病最大化的效果。
临床上最常见的还是中西医结合疗法,比如患者情绪不好,抑郁症,这个时候可能需要服用中药的同时再加一些抗抑郁药物;比如患者认知障碍,中药辨证的基础上需要加一些安理申、美金刚等西药来改善认知;如果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可能需要一些抗精神病作用的西药,再加用中药。一方面加用西药以后,对症作用效果比较明显,加入中药可以增效,而且能够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这些在临床上还是非常常见的。
您刚才一直讲中医药和脾、肾等脏腑的关系,现在咱们国内有靶向脑肠轴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西药,例如GV-971(甘露特钠胶囊),它的制药原理是否蕴含着中医智慧?
郭蓉娟:我查了相关资料,了解到GV-971这个药,本质取于一种海藻,我们叫褐藻,从中提取的成分。其实中药里海藻本身就是一味药,海藻、昆布都属于藻类,在中医里有软坚散结的功效。同时海藻也是一种食物,药食两用。日常大众经常吃的海带都是褐藻类的,可以滋补脾胃、营养保健。因此我认为,这个药物能够通过肠道靶向肠道菌群,改善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代谢,进而降低机体的炎症,改善痴呆这种方法其实是揭示了中医治疗疾病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机制。比如有很多中药能够治疗神经系统的疾病,包括抑郁症、睡眠障碍还有痴呆的预防等。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中药怎么会进入到脑子的?中药都是大分子,怎么能进入到血脑屏障的?所以关键可能就在肠道,通过肠道菌群改善,这也是中医最擅长的。所以我觉得这个药不仅仅用于治疗认知障碍,而且也给了我们中药有效的启示,肠道菌群也是中药非常重要的一个靶点。
在您看来,通过调理肠道菌群来治疗抑郁症或者认知障碍疾病是否体现中医的“整体观”思维?
郭蓉娟:其实中医认为脑部的疾病与脾、肾、肝之间都是有密切的关系,肠道菌群主要和中医说的脾有关,比如说脾虚、脾湿这种脾的病症。尽管中医称脾为后天之本,但是没有人去理会什么叫“后天之本”。今天我们认识到肠道菌群的重要性,知道肠道菌群跟免疫关系非常密切,可以更好揭示何为“后天之本”。由于当今科学的发展,大众意识到肠道菌群对人的重大作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医对脾的认识,将中医原有的智慧揭示清楚了,更加凸显了中医的价值。
在我的研究过程中也非常重视肠道菌群,例如把一个抑郁症病人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无菌小鼠身上(无菌小鼠肠道是没有这种菌群的),我们发现这个小鼠的表现与抑郁症患者非常的一致,例如炎症、线粒体、神经递质的改变,所以肠道菌群和脑部许多疾病都有关系,这也是亟待揭示中医宝库的一个很重要的靶点。
中医药创新如何走向世界?
郭蓉娟:其实中医药蕴含的智慧非常多,与中医药的体系形成也有关系,它的形成是基于整体观,以人为主体,人和自然、人和社会在真实世界过程中观察到的一些规律。这样的规律里面含有“明知识”,也含有“暗知识”。“明知识”就是能够讲清楚的知识,大量的知识是“暗知识”——只知道这么做就可以,但为什么可能暂时不知道。中医是从宏观规律去把握的,如果对中医里的一些“暗知识”能够被揭示出来,将会变成巨大的发明。
比如屠呦呦(教授)就从中医里的“青蒿一握,绞取汁,可以截疟”,就这么几个字,可以知道青蒿能“截疟”,怎么能“截疟”呢?要榨汁,不能用煎煮,这个榨汁就是经验,可以低温萃取,然后再用现代科学方法找出结构规模生产,这就是中西医结合非常好的案例,也是我们中医和现代科学结合非常好的一个方法,把中医蕴含的奥秘揭示出来,再进一步发扬光大,为全世界服务。
其实肠道菌群是近几十年才慢慢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在我们《肘后备急方》里也有记载用粪菌、粪便去治疗传染病,中医叫“金汁”,是一味中药。具体做法是将童子,也就是小孩的粪便,放在罐中并埋到地下储存多年形成,对于传染病的治疗是非常有效的。这是一个经验记载,如果没有今天肠道菌群的发现,大众就质疑医生怎么能够用粪便去治病?那显然是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正因为今天对肠道菌群的发现,才知道它和很多疾病都有关系。所以中医的价值还有待被进一步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