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2-07-26 09:36:47
富养自己,并非欲望的满足,物质的奢侈,而是懂得善待自己的身体,养成好的习惯,善读好书,沉淀稳定的情绪,使自己的内心丰盈,生活美好。
1
寡欲养身
“纵欲之乐,忧患随焉。”对外物的渴求,是我们的本能,但欲望无穷,一味放纵,往往只能给自己招来祸患。
柳宗元写过一则寓言《大鲸》。南海有一头大鲸,在海中掀起滔天巨浪,追逐着肥美的鱼群。它一张口,就吞掉了几十条像船那样大的鱼。大鲸跟着鱼群,一直往北,逐渐靠近了浅滩。
当海水开始退潮时,它却仍然贪食不停,想将更多的鱼吞进肚里。最终海水散去,它搁浅在海滩上,再也回不去海里。有少部分的人也如同这头大鲸,永不知足,有了还想再有,得到了还想要更多,直到被拖进欲望的深渊,才悔不当初。
庄子在《逍遥游》里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食不过求饱,居无非求安。对外物的渴求是人的本能,但欲壑难填,所求太多,只会让心里愈加贫穷。
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贪婪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当人有了知足的念头,就不会过分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更不会自寻烦恼。
学会对生活去繁就简,才能笃定地追求想要的人生。
2
少言养福
“一言可以致福,一言可以招祸。”一个人越是心浮气躁,就越爱在言语上与人争个高下;而一个人越成熟,就越寡言,越谦逊低调。
在《明朝那些事》中,作家当年明月提到过一个问题:如何判断一支军队是否足够强大?他说,看一支军队是否强大,不仅要看它的硬实力,更重要的是要看它是否具备一种素质。这种素质,就是沉默。
最强大的军队,往往都是沉默的。不急于喊口号表现自己,而是蓄势待发。犹如黑云压城,无声胜有声,士气呼之欲出。
做人亦是如此,一个人发自内心的自信和实力,从来不需要对外喧嚣。
就像朱自清在《沉默》中所言:“你的话应该像黑夜的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
忍住口舌之欲,谨言慎行,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3
读书养智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不读书的人,往往容易陷入偏狭固执当中,多读书,则能够让人抹去肤浅与无知。当今的社会,唯有持续读书学习,保持核心竞争力,才能不被时代抛弃。
春秋时期,鲁国人闵子骞非常仰慕孔子,于是拜孔子为师。刚来时,子骞的脸色干枯蜡黄,眼神木讷呆滞。面对孔子的考问,一问三不知。过了一段时间后,他的气色开始变得红润起来,眼神也变得灵动了。在跟师兄弟们切磋学问时,也对答如流。
孔子感到很惊讶,就问其原因。子骞恭敬地答道:“来到这里,每天读书,学会了辨别是非,懂得了很多道理,所以才有这样的变化。”孔子听后,抚掌称赞。
林语堂曾说:“读书,可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灵性。”不读书的人,见识难免受限,就容易受到眼前世界的禁锢。读书,不仅使人聪耳明目,更能让人开阔胸襟,陶冶性情。读书就像攒钱,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到效果,但是长远来看却大有收获。
一个人只有常常阅读,才能摆脱鄙俗和顽固。书读多了,心灵得到滋养,内心自然丰盈饱满。
4
平和养心
一个人的心境,决定了他看到的世界,是彩色的还是灰白的。心态平和淡然的人,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厄,都能在苦难中开出一朵花来。
苏轼在被贬海南时,想抄书写书,便和儿子找了很多松枝来烧墨。结果一不留神,把整个松柴堆点着了。儿子以为父亲会沮丧,谁知道苏轼竟高兴地说:“这下烟灰多得用不完了。”
没多久,苏轼又被赶出了官舍。
没了房子住,一家人不得已跑到树林里睡觉。儿子苏过垂头丧气,苏轼却说:“还好是贬到海南来了,要是别的地方,住在外面怕不是要冷死。”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苏轼不仅没有自怨自艾,反而过得有滋有味。
面临人生诸多不如意,他浅唱低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凭着这份豁达的心境,苏轼的一生活得潇洒肆意。
玉不琢,不成器。以一颗平和的心隔绝外界环境的干扰,专注于自己当下所做的事,脚踏实地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真正成熟的人,格局打开了,心态越发平和,不畏惧前路的未知。
人到中年,不断“富养”自己,才能活出最佳的生命状态。
文章来源: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
作者:每晚Leyla,腹有诗书气自华,再忙也别忘记给自己充电。
欣赏更多夜读作品及夜读音频可关注“民生周刊”(ID:msweekly)官方微信公众号,每天21:30,与您相约“全民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