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满足国人优质麦需求

来源:民生周刊2022-06-21 10:35:46

麦浪滚滚,沃野金黄,又是一年麦收时。

6月的田野,弥漫浓郁的麦香;田间地头,收割机在滚滚麦浪中往来穿梭。一位耄耋老人,如约出现在华北麦田,他拨开麦浪,挑选出一个饱满麦穗观望道:“今年小麦长势不错,又是一个丰收年。”

衣着朴素、比农民还像农民,是大多数人对赵振东的第一印象。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首席专家、研究员,4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寒来暑往,默默耕耘,先后培育出了济南17、济麦19、济麦20、济麦22等一系列小麦新品种,获得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在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经常有人问我,赵老您最满意哪个品种?我说都是精心培育出的孩子,个个都满意。”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一生与小麦结缘的赵振东院士,如数家珍:它们中间,最具突破性的是济南17,迄今已推广了20多年;最具成就感的是济麦22,目前推广面积达到3.3亿亩……截至目前,济麦系列品种在我国已累计推广6亿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赵振东

“我每天最渴望是看到烟囱冒烟”

上世纪40年代,赵振东出生于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经历过战乱动荡年代的他,深刻体会了什么是“粮食比天大”。

“那时候我每天最渴望就是看到烟囱冒烟,冒烟了就意味着有吃的了。平常吃不到白面,因为偷吃过年上供用的白面馒头,我还挨了一顿打。”赵振东回忆道。

青年时代,赵振东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啥是饿?饿得麻木了不知道饿了,这才是饿的最高境界!”1961年高中毕业时,他身高只有1.52米,体重41公斤,相当于现在的小学生。

为了实现“吃饱饭”的愿望,填报志愿时,赵振东毫不犹豫选择了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国家号召,奔赴祖国最艰苦的西北边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担任农五师87团农业技术员,管理上万亩小麦。

“不了解麦子,就没法管理照顾好它们。”为了观察麦子长势,他每天在地里走20多公里,从种到收,赵振东每一个环节都不敢大意。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赵振东大胆引进国外品种—“欧柔”,结果产量上去了,却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用这种小麦蒸出的馒头裂口子,做出的面条竟不足20厘米长。他意识到,只有产量没有品质的路子行不通。

在兵团种了15年麦子,赵振东磨炼出坚忍不拔的毅力,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1981年,赵振东考取了湖南农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前身)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从此,踏上了小麦育种的研究之路。

3年后,研究生毕业的赵振东,怀揣着小麦育种的梦想,进入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工作。

这一年,中国小麦产量迎来“高光时刻”,首次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一产麦国。这让初来乍到的赵振东信心倍增,立志做出一番事业。

很快,第一道难题摆在赵振东面前:虽然小麦总产量屡创新高,国产优质麦却一片空白。

“你能想象,上世纪90年代,国内还没有能做出面包的面粉吗?”赵振东敏锐地察觉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工业的发展,对优质麦的需求将大大提高。

于是,选育能够替代进口的面包强筋小麦成为他要攻破的第一个目标。

“育种人都知道,培育一个新品种一般需要8~10年的时间,我还能有几个10年?”面对国内品质育种这一全新领域,当时已经42岁的赵振东不禁问自己。在“无经验、无材料、无经费”的情况下,赵振东带领两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毅然决然地踏上万里长征。

黎明总要冲破黑暗才能来临。引进国外的优质品种,用中国同纬度的优质材料进行农艺性状改良,从成千份材料里寻找品质好产量高的材料用作父本和母本进行杂交……经过十几年努力和无数次失败,1999年,赵振东团队终于成功地培育出优质强筋小麦济南17,并很快实现了国产优质麦出口零的突破!

优质强筋的济南17有多高产?“要知道,当时美澳加等国的优质麦亩产只有150~200公斤,而济南17在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下,实现亩产五六百公斤,可谓世界领先。”济南17的诞生,不仅攻克了“品质与产量难以协同提高”的世界性难题,还成为我国首个年推广面积过千万亩的面包强筋小麦。我国小麦育种泰斗庄巧生院士把它誉为“中国优质小麦的开路先锋”。

至此,中国人终于吃上了国产麦子做的面包!

“逆境中求生存”

在山东省农科院,赵振东有一个别名:“麦痴”院士。赵振东对麦子痴狂到什么地步?

“每年小麦从种到收的8个月,赵振东不是在地里,就是在下地的路上,像照顾孩子一样精心呵护试验田里的麦子。”赵振东的同事回忆道,秋种夏收,赵振东院士早已养成与麦为伍的习惯。

尤其冬季,天寒地冻,为了查看麦苗的长势,赵振东经常走到田间,单腿跪地,用双手刨开土,拔起麦苗,仔细观察,经常一蹲就是半天。

“麦品如人品。如果你怕热,你育出来的麦子就不耐热;如果你怕冷,你育出来的麦子就不抗寒。”在他看来,搞育种就要跟麦子一起经历酷暑严寒的考验,稳住心神,塌下身子,才能培育出高产优质广适的好品种。

一次偶然,同事从赵振东院士家人口中得知,赵院士本人患有严重的荨麻疹和关节炎。很难想象,一个对冷水、麦芒过敏的人,是如何几十年如一日,坚守麦田的?在赵振东家里的一个大抽屉里,装满了常备药,每次下田地之前,他都要涂一层厚厚的药膏。

面对家人和同事的担忧,赵振东却没当回事。有人说,他对麦子爱到痴狂的程度,只要到了麦田,他总能忘掉疼痛。

赵振东却说:不深入到基层,不俯身在田间与农民对话,怎能培育出适合的麦种?

“逆境中求生存”,从来都是小麦人的精神。在赵振东看来,国家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逆势中争取来的。“逆势中求生存、求发展、求振兴,这是我们使命,也是中国精神,它将激励着我们一直前进。”

在小麦人精神的引领下,赵振东带领团队接连攀登了一个又一个小麦育种的高峰,先后育成面条专用小麦济麦19、面包面条兼用小麦济麦20、高产广适小麦济麦21、超高产广适小麦济麦22,斩获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值得一提的是,济麦22的诞生攻克了“超高产与广适性相矛盾”的小麦育种难题,创下一年两熟制亩产789.9公斤世界纪录,曾连续9年成为全国第一大小麦品种。

“广适性、产量高、农民愿意种。”赵振东表示,这个品种抗旱、抗寒、抗冻,产量有保障。至今,在山东坊间仍流传着一种说法:“每两个馒头就有一个是用济麦22做成的。”

为天下人谋食

民以食为天。尤其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1/5,让14亿人吃饱饭、吃好饭,也是为世界粮食生产作贡献。

近50年与小麦打交道的经验,让赵振东清晰意识到,外部环境和人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科研创新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

历经多年攻关,2018年,赵振东团队的年轻育种家们培育出绿色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44。

“这种小麦具有强筋、高产、广适、抗病、抗逆等优点,磨出的面粉,面筋数值更高,筋力更强。”截至2021年秋播,济麦44累计推广1225.92万亩,连续两年成为山东省第一大强筋小麦品种。

不久前,在山东滕州超强筋小麦验收现场,济麦44实打测产平均亩产801.72公斤,刷新了全国超强筋小麦单产纪录。

当前,我国市场上强筋小麦数量较少、供不应求,许多加工企业需要从国外进口原粮,济麦44选育成功,无疑为国产强筋小麦供应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济麦44较好地协调了优质与高产的关系,适应性、抗倒性、抗病性都非常好,在众多强筋小麦品种中出类拔萃,这个品种的推广应用,能够替代进口强筋小麦。

创新创新,常创常新。一代代小麦人,为我国小麦种质研发打下了坚实基础,烙上育种人“责任比天大”的信念。

如今,接力棒已经传到青年人手中。赵振东勉励新时代育种人:要有勇于奉献和敢于争先的精神。“科研创新无止境,只有保证种源安全和自主可控,才能把14亿人的饭碗端牢端稳。”

□ 《民生周刊》记者   王迪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