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顾绍骅浅谈中国画的本源

来源:民生网2022-05-16 15:02:19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往圣继绝学”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时代责任。人生不应该只是“蜡烛”,而是火炬,火炬可以代代相传,我们的文化修养传承,是心手相传、传承不息,而不是“蜡炬成灰泪始干”。文化可以渗透到一个人的心里,渗透到一个人的血液里,是深层次的,不容易改变的。

《探母》《瑞鹤》

中西文化的不同造就理念、艺术等不同。教育家蔡元培指出:“西画近建筑(理性的,以描摹客观物象为重点),中国画近文学(感性的,以借物抒怀、诗情画意为本源)。”即:西方的绘画近似建筑一般的理性,写实性强,是客观事物的模仿(描摹)。而中国画是近乎文学作品一般的个性强烈,艺术化的客观事物(超然物外、不受具体物象的束缚),因而达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目的。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来源生活,而高于生活”。因而,会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来表现。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无不是文化的产物。首先是文化、思想文学,然后才是艺术技艺。中国画是中国人文情思里最为深重的沉淀。中国画的文化蕴藉又远在绘画之外,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

《归情》《雪霁》

西方绘画写实性突出客观世界的描摹,越是机械的描摹,就越逼真,最大化地限制了人文性。笔者认为艺术品的思想性远远高于形式,因为,艺术品不是机械的数码照片,更谈不上有思想、有意境。众所周知,自从1839年8月19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西方艺术家们开始思考“能否将写实风格进行到底”了。于是,在“巴比松画派”后,西方的“印象主义、野兽派、抽象艺术、超现实主义……”成为了西方绘画的“主流”或发展方向。艺术家莫奈、梵高、毕加索的作品并非"写实主义"却倍受人们喜爱;莫奈、马奈作品的“笔触未经修饰而显见,构图宽广无边,尤其着重于光影的改变、对时间的印象……”从世界艺术市场看,人们欣赏、推崇的并不是“写实主义”那么地“刻板”,而是“印象主义、野兽派、抽象艺术……”是情感与世界观的真实反映;因此,不必“惺惺作态”,更不可“千人一面”。

《万家》《山色有无中—峡山情》

而在中国,从徐悲鸿的“将西方造型艺术融于中国画”;虽然使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更丰富了,但却不是中国画的真谛。现在,一些“国画家”们挖空心思追求逼真——“照相机效果”,大有将中国画“油画化”的趋势。笔者认为:这是舍本而逐末也。技术手法是一定的,而人文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底蕴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

中国画简称“国画”。反映中国美术传统特色的画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世界美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超越形似而重在传神,以钩皴点染、枯湿浓淡、疏密繁简、计白当黑等表现手法描绘图像景物,结构布局不拘于焦点透视,讲究色、墨、空与点、线、块的变化对比。与书法、篆刻乃至诗词艺术的紧密结合,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画走向辉煌的标志。

艺术是一种或多种技能发展到一定的高度,给人们创造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或美的熏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

中国艺术也常常通过“以物寄情”来传达真挚的情感。中国画中的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是典型的以物寄情,借物抒志的绘画主题,它们作为人格情操的象征载体来寄托艺术家对于高风亮节的自我追求,观者将其作为精神审美的完善而进行体验和欣赏。隐含、隐藏,含而不露,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国画的教化功能其中蕴涵着对画家的德行品格、学识修养的追求和完善。

(文/顾绍骅)

(责任编辑:)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