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张淼的进击

来源:民生周刊2022-04-30 20:12:57

眼睛死死地盯住,不管对方将球给到哪个位置,张淼总能眼到手到,将球回击给对方。赢球时刻,她还会霸气地喊一嗓子。

张淼,中国轮椅乒乓球运动员,2012年伦敦残奥会轮椅乒乓球冠军。

谈及比赛时的感受,张淼试图用语言描述那种“飘逸的感觉”,“打球的时候,人球合一,仿佛身体残疾的限制已不存在。”

1991年,张淼出生在安徽省宿州市萧县的一个村庄。简单的服饰穿搭,她给人一种干净清爽的印象。皮肤白皙,眼眸明亮,笑容经常挂在脸上,朴素沉稳的外表下,有一颗永不服输的心。

因为身患残疾,14岁之前的张淼不敢想象自己有一天能参与竞技体育,更不敢奢望成为世界冠军。

如今,31岁的张淼已在乒乓球的陪伴下走过17个春秋。

这期间,她从山村进入县城,再到首都北京,又从北京走向世界,在自己热爱的乒乓球赛场,不断进击。

第一次挥拍

如果没有与乒乓球结缘,自己的人生会是什么样?

张淼曾无数次想过这个问题。去工厂打工,学一项技能,经营一家乡村超市……这些事情,都曾是她人生的选项。

更大的舞台和梦想,当时的张淼不敢想象。务农为业的父母,不仅需要抚养5个孩子,还要照顾身体残疾的张淼。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张淼小时候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

因为患有小儿麻痹症,张淼不能像健全人一样行走、奔跑。无论是农活儿,还是家务,她都帮不上忙。看着同龄人上学,看着同龄人外出务工,她内心有过焦虑。

“那时候,就想着出去闯一闯,不想在家里永远被人照顾,不想长大后成为父母的负担。”张淼回忆。

14岁那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淼结识了自己的乒乓球启蒙教练王笳。在王笳家里,张淼第一次试坐轮椅,第一次挥舞乒乓球拍。

张淼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接触乒乓球时的场景:“坐在轮椅上,特别害羞,也很忐忑,完全不知所措。教练简单指导后,我就照着做,居然能连续接到几个球,感觉特别好。”

在教练的引导下,张淼尝试发球、接球,很快痴迷于此。王笳觉得,张淼虽然身体残疾,但手臂长,打乒乓球有一定优势。

持之以恒的刻苦训练,让张淼很快脱颖而出。2006年4月,在萧县县城训练了7个月的张淼入选北京市乒乓球队,一年后的2007年8月,进入国家队集训。

从北京起步,张淼开启了自己的冠军之路。

永不言败

21岁那年,张淼入选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残奥运动员名单。经过小组赛、半决赛、决赛,她一路披荆斩棘,将自己的第一枚团体组奥运冠军奖牌收入囊中。

关心体育的人,都熟悉张淼在赛场的一个个夺金瞬间。

2010年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女团金牌,2011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锦标赛女团金牌、TT-4女单金牌,2012年伦敦残奥会女团4-5级金牌、2012年伦敦残奥会轮椅乒乓球金牌,2013年亚洲残疾人锦标赛女团、女单TT-4金牌,2014年世界残疾人锦标赛女团、女单TT-4金牌,2014年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女团金牌,东京残疾人奥运会轮椅女子TT4-TT5团体金牌……

冠军之路,并非坦途。

因为行走不方便,张淼长期生活在农村,连县城都很少去。刚到“大北京”时,她很不适应,因为天气干燥,身上起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火疖子,出现化脓、腐烂。

即便如此,第一次张淼在北京待了11个月,春节也没有回家。“机会来之不易,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把乒乓球打好。”张淼说。

最初的日子里,训练的枯燥、寂寞始终伴随着张淼。她不断地练习发球、接球,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些基本动作。

除了保质保量地完成教练要求的训练任务外,张淼还经常自己偷偷“加餐”,备战期每天有近6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

和训练的辛苦相比,更考验运动员意志的是赛场上的失利。

“保持乐观,要有一个‘大心脏’。”谈及让自己坚持下来的秘诀,张淼说,冠军是从一次次失败中成长起来的,残奥精神并不仅是赢得金牌,而是一种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

无限可能

通过决战乒坛,张淼一路追逐梦想。

谈及过去的10多年,张淼坦言,经受了人生的种种磨难,也经历过了乒乓球运动的精彩。

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张淼谈及下一次比赛。10月9日,第四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将在杭州开幕。

“再过一个多月,可能就会通知训练了。尽自己最大努力拼搏,但不会苛求比赛成绩。”对于这次比赛,张淼充满期待,也显示出一名“老队员”的成熟。

去年下半年,张淼相继参加了东京残奥会、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此之后,她进入了两个赛季间的休整阶段。

为了让残疾的身体有所改善,张淼利用这段时间做了一个身体矫形手术。伤筋动骨一百天,休养的日子里,她也思考过自己的人生规划。

对于各种新鲜事物,这名90后姑娘永远保持好奇,乐于尝试。和健全人相比,残疾人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更长。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打到五六十岁。然而,即便再优秀的运动员,也不可能打一辈子球。

谈及未来的计划,张淼说:“或者去选择一份有意义的工作,或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如果残疾人乒乓球需要我贡献一份力量,我一定会全力以赴。”

□ 《民生周刊》记者   郑智维)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