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春雨潇潇

——献给教师李春霖

来源:民生网2022-03-22 09:33:54

(一)

窗外春雨潇潇。

每于此时,我的脑中就跳出一个名字,耳畔就响起一串爽朗的笑声,眼前就站出一个匆忙的身影。

他是包头市萨拉齐第二中学的物理教师李春霖。

李春霖这个名字,在2003年之前的《中学物理》《第二课堂》等全国性核心刋物、在全国历届中学物理学术会议上,是一个非常响亮的理论作者,是一个非常有名气的大会演讲代表,是一个为广大青年物理教师佩服和学习的偶像。

他是笔者的同事、兄长、朋友。可惜已经于2007年底病逝。

一晃已是15个年头过去。但他在我心中的位置始终不能淡化,而是越来越鲜活。

作为朋友,不为他写一篇纪念的文章,心里总觉得是一笔欠账。但是十几个年头中,一次次拿起笔来,又一次次放下,不知从何写起。因为他的经历太坎坷,他的教研太多元,他的精神太难得。

在他的身上,有追求热爱勤奋向上,有顽强坚忍百折不挠,有坚定踏实大度坦然,有真诚直率乐观豁达,有责任担当信念奉献。简而言之,就是一位人民教师的执著,一位共产党员的忠诚。

怎样写这位老朋友呢?很难。姑且只是真实地叙述他的过往今昔,让他的同事弟子,让家乡的父老亲戚,让教育界的同仁,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再现一个活着的李春霖。

1986年夏,土右旗广播电台滚动播报题为《奋斗者之歌》的长篇报告文学,向全旗听众报告了李春霖的坎坷人生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三个月后,李春霖评为教育部劳动模范,享受特殊津贴。(包头市中学界仅其一人)同年12月18日,《内蒙古日报》第二版刊载《天晴后开放的鲜花》的新闻通讯,专门报道了李春霖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突出成绩。文章的收尾这样写道:“这是一个富有战略眼光的探索与追求,四化大业需要这样的教育工作者。"

1987年9月份,内蒙党委机关刊物《实践》杂志第17期,在"纪念教师节"专栏发表报告文学,题目是"只为许身孺子~~记全国模范教师李春霖"。开头这样写道:

“他的志向在讲坛,讲坛上有一个无限深邃辽远的世界。他在教改的土壤上倾注心血。果然,那片土地上结出了炫艳的果实,给这位历尽坎坷、矢志不渝的教师以慰藉,以荣光。”

1959年7月,校园树阴送爽,百花悦目。16岁的李春霖在萨拉齐中学高中毕业,信心百倍地走进了设在包头市的高考试场。

他高中三年始终稳坐年级前五的宝座。当时学校的预测是全校可考取80名左右。他发挥很好,成绩决无疑虑。考完后,同样信心十足地填报了北京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学院的志愿。少年有志,志在教育。他相信自己一定会如愿以偿。

然而,一个月过去了,没有接到录取通知,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接到录取通知。他焦急了。因为他的同学都已陆续去大学报到了。他急忙去找老师,老师急忙向招生部门查询。上面答复:因故未能录取。

其实,他一直是个勤奋上进的好学生。初中时被学校评为优等生;高中时被评为校级积肥模范和“除四害、讲卫生”县级特等模范。  

这是个令老师们十分意外十分惋惜的结果。

在他们的心目中,这是一个多么聪明智慧、刻苦勤奋、前途无量的孩子啊!

1943年7月7日,李春霖降生在山西省忻县大南宋村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乳名叫八喜。5岁时,随父母迁居北平,入北平正德小学读书,起学名春霖。一年后,父亲李在昌先生携家小辗转来到绥远省萨县萨拉齐镇定居,小春霖入大东街小学就读,时年6岁。10岁时考入市重点中学包头市中学(今包一中)初中。因年龄太小,初二时转回萨拉齐中学(今萨一中)。小春霖勤奋向上,全面发展,不断得奖。13岁时以优秀的成绩考入本校高中。原本年少有才,心怀大志,一路顺风,前程似锦,现在却是水中捞月,一无所有。这个残酷的结果,怎能不让爱才惜才的老师们痛惜萦怀呢?

理想化为了泡影。李春霖如同掉进了冰窖。仰望苍天,路在何方?失落与迷惘如同浓雾一样笼罩了李春霖年少的心灵。

恰在这时,土旗农业大学来萨中物色教员,学校便极力地推荐了李春霖。

李春霖看到了新的曙光,从颓废中振作了起来一一虽然失去了进入高校的机会,但毕竟实现了从教的夙愿。上任后,他一心扑在教学上,废寝忘食,干得很出色。那么多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学员,都夸小李老师教得好。他及时考取了内蒙师院数学系本科函授。他代表农大出席了华北三省区农具改革评比大会,发了言,受了奖。

土旗农大是李春霖的第一处风水宝地。在这里,他得到了党组织的亲切关怀,遇到了恩师李迪先生(后内师大教授)的精心培养。他刻苦自修,积极向上,勤奋工作,成绩突出,1960年转为正式教师。

可惜,1962年,农大下马了。他被安排到萨拉齐镇四完小教书。可是,不到三个月,又遇精简回了家。

这年19岁。

他只好到工程队做临时工。

严冬时节,工程队停工了,他也断了生计。他天生有一股拼劲,拉起板车,进沟拉煤卖钱。半夜起身,下午四五点回城,往返四十里。数九寒天,小棉袄里外湿透。

顽强的毅力支撑着他年轻的生命,热爱生活热爱教育的信念仍然在他的心田发散着力量。他坚持着内师院的数学函授。他挺着,熬着,盼着,等待着哪一天突然来个机会,又能重返讲台。

教员,在当时并不是人们争着抢着的职业。李春霖却把它看得无比崇高与神圣。在他心中,能用知识的甘泉浇灌智慧的花朵,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然而,当一个理想的火花在前方闪耀的时候,想要接近她抓住她,往往很难实现。接下来的时间,他便是四处打工。

1963年夏季,机会终于再次光顾了这个年青人。有人向苏卜盖民办中学推荐了他,校长就请他去教课。李春霖兴奋得夜不能寐,乐不可支地走马上任。教数学,教物理,教俄语,需要教什么就教什么。

挣的是工分,评的是先进。

他快乐地在三尺讲台上享受着教书育人的甘甜;他张开双臂,热情地拥抱着教师这棵参天的大树。

但是,又一次打击从天而降。第二年,街委会把他从苏卜盖民中要回来,安排了下乡。他到毛岱公社八犋牛营大队落了户,当起了农民,当了一位模范的社员。

1965年,他拿到了内蒙师院数学本科函授文凭;  

1966年,抽调到毛岱公社民办中学任教;   

1967年因工伤住院,愈后迁返回城待业;  

1970年,再次到农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3年,被聘为萨拉齐镇民族小学民办教师,户口从乡下迁回,落为城关镇农业户。

光荣曾在田间闪耀,生死有过瞬间的较量,理想之花几度开放,又很快凋谢。

至此,李春霖从16岁走到了30岁。走得实在艰辛,艰苦,但坚定。坚定在谋生的本能,坚定在活出个样子给自己看的决心,坚定在理想的光焰始终的召唤。

16岁到30岁是14个年头。14个年头,为谋生计,在人生的舞台上,李春霖扮演了让人难以想象的各种角色:教过书,种过地,搬过砖,拉过车,烧过窑,装过卸,卖过菜,喂过猪,割过草,当过铸工、瓦工、木工和铁工。天下七十二行,多半流过他的血汗。百家课堂,负重前行。父亲坐牢,母亲卧病,养老养小,艰难困苦。但他奋斗不息,百折不挠。信念不移,追求不变。那种永远抱着人生理想的乐观精神,那种抗争命运的顽强意志,实属难能,尤其可贵。

1976年10月,一声惊雷,文革结束。教育回归正统。年轻的萨拉齐第二中学,正在创办包头市重点中学,急需充实优秀师资。

1977年,萨二中党支部书记兼校长的周荣同志发现了李春霖,马上聘为代课教师,1978年为其转为正式编制。

至此,35岁的李春霖,迎来了教育生涯迟到的春天。他奋力肩起了知识的铧犁,在真正属于他的教育园圃中开始了精心的深耕细作。

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三个面向”的题词,使李春霖心窍大开。他开始开动教改的脑筋,提出了开展第二课堂的建议和设想。很快,"物理兴趣小组"在萨二中应运而生,他是辅导老师。     

这种第二课堂虽然不及第一课堂具有时间的固定性,却有其时空的灵活性和开发智力的潜在性。它是第一课堂的扩展和补充,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价值所在,显而易见。

李春霖来去匆匆,投入了所有的课余时间。随着他的引导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如同火山一样迸发出来。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小组就自己设计、仿制、改造了80多件教具,搞出了4项小发明,5件小制作,写出了100多篇小论文。其中一篇在1986年度全国中学力学小论文竞赛中获奖(包头仅此一篇,内蒙共三篇)。另有一项小发明在内蒙获奖,26篇小论文在包头市获奖。在1984年全国第一届中学生物理竞赛包头分赛中,小组的高三学生刘瑞清取得总分第三名、高二的傅刚取得了年级第二名的好成绩。

萨二中青少年科技活动以其突出的教学成效,以报春花的艳丽,为中学教改树立了一个闪光的典型。

(二)

教育的春天来到了。

萨二中物理兴趣小组的科技活动在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时间,周边远近的兄弟学校前来参观取经的团队络绎不绝。这种新生的教改景观,立时引起了旗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和科协部门的高度重视、热情支持与积极推广。

1984年4月,包头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四小答辩会在萨二中举行;

1984年10月下旬,包头市中学物理学会第二届年会暨包头市青少年科技活动现场会在萨二中召开;

1986年5月,包头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四小答辩会第二次在萨二中举行;

随着李春霖物理兴趣小组的蓬勃发展,组员的物理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连续绽放了高考和全自治区竞赛的华彩奇葩一一

1984年高考,小组骨干成员26班王喜喜考入清华大学,物理成绩优异;

1985年高考,小组骨干成员29班岳小虎考入清华,物理成绩106分(总分110),位居内蒙之首。

1986年秋,在自治区科普作协和青少年智力开发中心组织的全自治区中学生小发明、小论文评比中,8位获奖者中4位是萨二中物理兴趣小组的成员。

在精心指导物理第二课堂活动深入蓬勃的发展中,李春霖不断钻研相关教育理论,及时吸收国内外教改前沿成果,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具有创见性的经验,形成了独到的认识。

这期间,他撰写了40余篇教学论文,其中4篇在国家级刊物《中学物理》《第二课堂》发表,权威期刊《物理教学探讨》摘录了论文的基本观点。论著《中学物理教学第二课堂》和由8本单册组成的物理科普丛书(合著)分别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和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有三篇论文收进《内蒙古高中物理教学研究文集》,有两篇收入《内蒙古中学物理教学讲习研讨论文选编》。

新时期的教育百花盛开,李春霖在万花丛中一枝竞秀。

教育领域的天地究竟有多广阔,不从事这个行业或者说不钻研这个行业的人难以窥其堂奥。李春霖组建的物理兴趣小组既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又是一个师生共同讨论教与学改革与改进的中心。他由此入手,逐步向课堂教法与教材调节的改革持续推进。

他以作用力原理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第一和第二两个课堂的相互促进作用,把物理教学变成了三维式立体效应。

从1983年开始,通过9年三轮实验,1991他推出了“动态循环教学式一一四环节三十二字教学法”。关于这项教改实验撰写的教研论文一一《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初探》,在1987年上海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研讨会上,被大会秘书处指定为重点宣读论文,受到专家的特别重视和业界的热烈称道。用物理学上的作用力原理探求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开拓了中学物理教学一个崭新的局面,这是李春霖在教改中的重要贡献。

李春霖以其瞩目的教学教研成就,走出了土右,走出了包头,走出了内蒙,走向全国各地,誉传海外。他先后受邀出席了上海、福州、成都、桂林、西安、济南、哈尔滨等地举行的全国性中等物理研究学术交流会、全国性实验教学交流会、全国性特级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学术会议。

1993年8月初,桂林市秋高气爽,桂花飘香。

“中外物理教师教学交流会”(93GpT桂林会议)在桂林广西师大举行。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159人,可谓精英聚首,规格之高。李春霖是其中之一。他被指定宣读《谈“有序讨论启发式”教学法的活动》一文。

那天,他身穿黑色西服,打着蓝色领带,神采奕奕地走上演讲台。他声音响亮,

条理清晰,讲道:“……以中学物理第二课堂为实验中心,在实践上,研究的是如何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在理论上,探讨的是事物之间的作用关系。本人研究的重点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感官与大脑、事物与人物、学生与教师互为作用的效果,从而培养起青少年创造性的思维,为日后的发明发展打下素质的基础……”他的发言,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会后,这篇论文自然入编《93GpT中外物理教师论文集》。

他的奋斗大获成功,他的业绩突出瞩目。他的身份进入了全国名师行列。他的事迹出现在土右旗、包头市、内蒙古、中央教育等多家电视台和报纸刊物上;  他的名字走进了《中国优秀教师录》《中国当代教育家大辞典》《中国当代中教名师辞典》《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辞典》,被誉为中国当代教育家和知名学者。

长期以来,李春霖身担多项要务:物理教研组组长,年级组组长,物理兴趣小组第二课堂辅导员,班主任,还有自治区教研系统的5项兼职。

年年草长莺飞,四季周而复始。他的干劲不减,奋斗不懈。早晚匆匆,孜攻以求。笑声依旧清朗,脚步依然矫健。

1985年7月1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年来荣获的旗市区至国家级别的各种奖励计有60多项,。年届半百,青春不老。学生们送了他两个亲切的绰号,一个叫永动机,一个叫文曲星。

到1993年,他进行的两个课堂的教改研究已经连续了10个年头,成就煌煌,硕果累累。物理兴趣小组成员发表的小论文多到1000余篇,制作教具500 多件,小发明100多项,获得市级以上奖项120多个。

他本人撰写的论文论著上升到500余万字。

1994年1月,他奉包头市教育局之命,调任青山区教育局教研员,年底又调任包头市第36中学分管教学副校长。

从此,他离开了教学一线,结束了已经完全结题的研究项目。

之后的时间,于管理工作之余,重在整理往日的作品并继续写作。

此间,我们俩人只是偶然地见过三面。一次是他要出版《家教艺术》,回来让语文组老一辈赵珺老师题写书名,让我代他写个后记 ;  还一次是他印出了《李春霖文集》,专程回来向我赠书。每次相见,都是爽朗大笑,深情拥抱,谈天说地,海阔天空,意满志得,匆匆离去。

最后一次相见是在2002年一个夏日的午后,他回到久违的二中,径直来家看我。

长时未遇,喜出望外。落座品茶,互道思念。我发现他稀疏的头发开始花白,坚毅的面庞爬上了皱纹。显然,他那永驻的青春开始退步。我问他:“再有惊喜相告吗?”他眼睛一亮,习惯地用右手把大腿一拍:“啊呀,厉害了!”然后又是朗声大笑。我问:"厉害什么?”他说:“成了英国皇家学会名誉教授了!”边说边从提夹里取出一张英文印制、加了皇家印章的精美证书。我一边端详,一边惊讶地问道:“真的假的?”他认真地回答:“真的。""怎弄上的?" “中国教育报一个记者朋友给申请的。” "真厉害了!”我用劲在他的肩膀上给了一拳。俩人同时大笑起来。我又说:“申报特教吧。”他说:"申报了。" "有戏吗?”   “没有。”  “为什么?”  “不在一线。”停了一分钟,又补充道:“不要它了,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又是呵呵的笑声。一会儿之后,他起身告辞。我送他到院外,发现他的背不再挺直了,步履也不如上次见面时有劲了。心里便想:迟早也要累死。

他的确是个拼命三郎。还是在毛岱公社八犋牛营下乡的那会儿,他被抽调到公社民办中学教书的时候。当时已是初冬,村里正是冬灌。大渠决口,河水倾泻。若不能及时封堵,几百亩良田将在来春无法按季下种,将会造成很大损失。十几名社员手忙脚乱,不能奏效。李春霖正好从学校回来路过。他上前打量一番之后,和大家计议一番,当即跳入水中,用身体紧紧堵住决口。一场激烈的战斗过后,终于堵住了决口,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人们把他拉上堤来,却突然昏迷过去,久唤不醒。大队公社当即组织人手担架,急送公社卫生院抢救,总算救醒过来,但已衰弱至极,随时有生命危险。公社又转送内蒙医院。还好,命不该绝,半个月后康复出院。旗知青办听取公社汇报后,深受感动,决定让其迁回城内,安排民办教师,落农业户口,即前文所述。

他的拼命故事不是仅此一例,拼命是他的性格。

到他2003年病休之前,20年间,他先后共出版了如下著作:《送你一把金钥匙》、《科学家的思考》、《初中物理对话》(上下册)、《家教艺木》、《家教八讲》(中学部分)、《家教六讲》(小学部分)、《创造发明法趣谈》、《科学家的风采》、《创造思维与解题》丶《物理教学法》、《李春霖文集》(上下) 、   物理科普丛书8册(合著),共计20本,近700万字。标准的高产作家,而且全是业余写作。呕心沥血之重,不难想象。

2003--2006三年间,他反复脑梗3次。前两次治愈康复如常,后一次彻底瘫痪失语;

2004年7月到龄退休,工龄45年;

2007年年底逝世,享年64岁。

从来人生,逝者如斯。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有的人若沉渣泛起,终被淘汰。有的人如洁白的浪花,偕江入海,与大海永恒。

李春霖就是这样的一朵浪花。

现代著名诗人赵朴初曾作《金缕曲·敬献教师节》,引录上阕如下:

不用天边觅,论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难曾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忠与爱,无伦比。

这正是李春霖的写照。

(作者:王维正,内蒙包头市人。中学高级教师,市级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曾任市教研中心核心组成员,包头市语文学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语文学会理事;曾受聘《中学生报》《试题研究》特约撰稿人。)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