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老师,请别忽略“熟悉的陌生人”

来源:民生周刊2022-01-11 10:01:12

学习态度不好、习惯不良、方法不对……对于班上学习困难的学生,老师们通常会找出这些原因。但事实并不都是这样,在学生调皮捣蛋和学业不良背后,可能还有“看不到”的特殊需要。

有些学生并不笨,也不懒,只是由于某种客观生理原因导致潜力难以发挥,如阅读障碍、书写困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被一线教师广泛了解,这些学生往往成为老师身边“熟悉的陌生人”。

随着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命题,对于学习特殊需要学生的理解与支持将更加重要。这不仅能让特殊需要学生全面发展,也能提升普通教育的质量,推动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

“我只是一个有特点的小孩”

语数英三科全班倒数第一,听、说、读、写各方面均存在问题,上课经常走神……小学二年级的化化(化名)几乎“全是问题”,令每一个老师头疼。

实际上,化化也一直在努力,别人生字写一遍,他写5遍甚至10遍,可期末考试语文还是不合格。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学院融合教育中心教师王玉玲见到化化时,他已经有些焦虑,老师和家长也束手无策。

王玉玲发现,化化存在书写问题,听写时词语顺序颠倒、同音字混用,汉字只写一半。请他读数学书中的一道应用题,他连读4遍都有错误,但当他最终读对题目时,列式都是正确的。

“化化的问题主要源于阅读,即使认识的字也会抑制不住地读错,增字、缺字、串字、误读……”王玉玲说。

家长和老师经常批评化化不认真,“就像没长眼睛一样”。而王玉玲认为,化化并非不认真,而是存在客观困难。她借助多方资源对化化进行了评量,发现他智力正常,但存在阅读障碍等问题。

化化终于明白:“原来我不笨,我只是一个有特点的小孩。”像化化一样不笨不懒,但在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很多老师都遇到过,只是他们最初不一定能识别。

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小学的数学老师杨燕初遇辰辰(化名)时,数学思维能力不错,但成绩中等,还有很多令老师头疼的毛病。比如,写作业拖拉,上课容易分心,一堂课中有一半以上时间不能跟随教学进度,总是将尺子、笔等学习用具搭建成各种飞机大炮……

杨燕一直认为辰辰淘气,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为他牵扯了自己太多精力感到困扰,直到在北京市西城区融合教育中心“学习特殊需要”教研组了解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她才明白,原来辰辰的“态度和习惯问题”背后还有原因。

老师的“魔法”

理解孩子在学习上的“特殊需要”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恰当的帮助和支持。这些帮助和支持在一些学生和老师看来像“魔法”一样神奇。

北京市西城区融合教育中心“学习特殊需要”教研组专攻这种“魔法”。教研组以学习特殊需要学生为服务对象,学员包括普通学校中小学教师与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他们不仅是学习者,更是课程研发者,在广泛学习各领域最新成果的同时,立足教师群体,探究适用于学校情境的评估与干预策略。

“我们将教师培训和对学生的支持两者结合。”王玉玲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学员选择一名学习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作为个案,深度参与识别、评量、干预、检验,在“做”中“学”。

事实上,每个学习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需要不同的干预方案。比如,化化的阅读对语文和数学等各学科都造成较大影响,需要优先关注。他同时存在阅读障碍、视觉注意力、快速命名等问题,王玉玲采用以重复阅读为基本模式,兼顾注意力策略、认知训练、识字教学的综合干预方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当王玉玲把化化朗读的音频发给他的妈妈时,她很惊讶:“从来没有过的速度。如果不是非常专注,这么长的句子他很难做到不失误。关键是他的兴致很高,就像在做游戏一样。”

杨燕也给予辰辰个别化的支持。她会在课堂上给他机会“合理”地“动”。比如,多叫他站起来回答问题,多让他上黑板写板书、计算、画图,甚至做一些跑腿的事……总之,抓住各种时机,帮助辰辰在遵守课堂规则的同时,满足由于注意力缺陷造成的特殊需要。

“以前我几乎每天都用大量时间应对辰辰带来的问题。现在我适度忽略他不好的行为,而对他表现出的进步行为及时觉察,并及时表扬,用这种正向行为支持的方式改善他的问题行为。”杨燕说。

有一次,辰辰主动到办公室找她判作业,她顺势奖励他一块巧克力。之后第二天、第三天……辰辰都主动交作业。随后,杨燕和辰辰商议并郑重签订了“行为契约”,把及时完成并订正作业的积极行为迁移到课堂中。

两年来,杨燕逐渐把对辰辰的物质强化物变成非物质强化物,比如评比加分、每天给家长写喜报等。“虽然现在偶尔还需要老师督促,但他可以接受老师的建议并及时改正,可以说已经发展为一个能够自我调控的学生。”

“虽然‘神奇’的进步不可能发生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也很难彻底改变一个人。但我们确实可以通过整合各领域资源,实施基于学校情境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王玉玲说,“这通常是一个策略包,背后有很多研究支撑,但又是一线教师能做并且擅长做的。”

她希望普通学校的教师都能在学科知识之外,多了解“学生”的知识,做自己学生的专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资源,基于研究进行实践,帮助在学习上有特殊需要的孩子。

反哺普通教育

本以为关注个别学生会影响全班的教学进度,但杨燕发现,把对学习特殊需要学生的支持融入全班教学,不仅支持了这个需要特殊关怀的学生,还提高了全班课堂教学的质量。

“现在我把辰辰当作检验我课堂教学吸引力的测温计。”杨燕说。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对感兴趣的事情能提起精神,于是她用教学的情境与趣味代替“说教”,来帮助辰辰集中注意力。

杨燕创设了小动物开运动会的连续故事情境:组织同学们先买奖品,再买水、饼干、巧克力,在多个情境中学习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整节课下来,学生们包括辰辰,注意力都能高度集中。

北京小学广内分校的教师毕颖男也曾将用于学习特殊需要学生身上的策略用于全班,结果不仅学习特殊需要学生的专注力从一节课10分钟提升到40分钟,其他学生的专注力和发言质量也都显著提高。

在北京市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任孙颖看来,通过关注特殊学生,进而关注全班教学,改变了大家对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让学区、学校更深刻地认识到“减负提质”是关注“人人”,“一个都不能少”。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蔡冬梅指出,融合教育从对特殊需要儿童的研究入手,深入研究“学生”与“学习”,能够与普通教育研修互为补充,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普通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整体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融合之路任重道远

融合之路并不容易。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很多学习特殊需要并没有被“看见”。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李虹指出,相对于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和智力障碍,阅读障碍被称作是一种看不见的缺陷,按照5%至10%的发生率,可能每个班都有一两名后进生其实是受到了阅读障碍的困扰,但知道阅读障碍这个概念的家长和老师并不多。

“据我所知,像西城区融合教育中心这样的特殊需要学生支持体系,目前国内就此一家。”李虹说。

据北京市西城区融合教育中心主任姚兰介绍,北京市西城区将融合教育中心设立在西城区教育学院,将阅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情绪行为问题等特殊需要学生纳入服务对象,并设置了较为完善的支持体系。

然而,特殊需要学生支持体系目前还面临多重挑战。“流程形式易搭,专业人员难觅。”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小学副校长尹宝霞认为,完善的支持体系建设需要能够承担区级咨询、巡回、支持任务的专业教师,希望能得到进一步的政策支持,有计划地培养一支稳定的专业队伍。

学习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人数并不少,但目前大量的工作依赖于教师额外的劳动。北京小学广内分校融合教育主管干部王莉萍期待未来每所学校都能有全职资源教师的编制,并且优化评价体系,为学习特殊需要学生在考试与作业方面提供更多政策支持。

“义务教育普及之后,人民对教育的高质量与公平需求尤为迫切。这要求我们做有针对性的教育,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学院院长陈纪文表示,这需要进一步完善融合教育支持保障体系,让拥有不同翅膀的天使们在更加包容、和谐的天空中飞得更高、更远。

□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