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财经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麻辣财经:这块农业“芯片”,让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21-12-02 16:58:16

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在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甘肃临泽县,年均种子产量约占全国用种量的13%。

“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今年全县31户企业落实玉米制种面积25.11万亩,产种量10.3万吨,实现产值8亿元以上,预计促进农民人均增收650元以上。”县长张鹏说。

发展现代种业,企业是骨干力量。近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种业企业扶优工作推进会。我国种业企业发展现状如何?还有哪些短板亟待补齐?麻辣姐给您详尽介绍。

培育龙头企业,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关键一招

“把我国企业的生产供给能力稳住了,种源的‘基本盘’就能牢靠。”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何这样说?有数据为证——

目前,我国农作物常年用种100亿公斤,80%依靠企业供给;养殖业每年需要仔猪6亿多头、犊牛4500多万头、羔羊3亿只、雏禽150亿羽、水产苗种6万亿尾,绝大多数也来自企业。

从世界范围看,种业历经矮秆化、杂交化和生物技术三次技术迭代,正迎来以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业内人士指出,种业发达国家已进入“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阶段,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培育发展了一批集技术、人才、资源、资本于一体的头部企业。

“现代种业是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联结科技和资本、打通研发和市场,最佳的组织形式就是企业。”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做大做强种业,必须做优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当前,我国种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还不强。7000多家农作物种子企业,其中规模最大的10家市场份额仅占国内的13%左右,研发投入总体不足;八成左右的种业科技资源和人才集中在科研单位。

有专家分析,我国农业种子竞争力总体呈现“橄榄型”分布特征。对此,农业农村部正加快构建“强优势、补短板、破难题”种业企业阵型,突出重点品种、领域和环节,分别筛选出优势企业,给予精准扶持——

针对水稻、小麦、蛋鸡等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领域,支持企业继续做强优势、做大规模,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

针对玉米、大豆、生猪、奶牛等领域,支持企业加强育种创新攻关,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针对少数主要依赖进口的领域,支持企业聚力研发攻关,逐步实现种源国产化替代。

做好三个“对接”,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育种模式,是种业研发的大势所趋。据介绍,当前我国农业企业数量偏少、研发能力偏弱,农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只有所有上市公司平均值的46%。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推动种业振兴,必须坚持提升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让企业来主导整合聚集各方资源,建立起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重点要在三方面加强资源要素的对接。

——支持科研单位与优势企业对接。

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大北农集团、中农发集团等龙头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全方位科企融合合作,目前已落实24项目、2.58亿元资金。

“实践证明,科企融合有助于快速提升种业企业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步伐。”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表示,针对种业企业研发创新短板,将面向种企全面开放种质资源、育种平台、知识产权和种业人才等,并探索“企业出题判卷”科研机制。

“要发挥好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作用。”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介绍,为加快成果转化,学校与中化集团、首农集团等企业围绕生物技术、新品种培育、智能育种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出台种业专利实施许可、转让和作价投资入股以及教师兼职政策,支持“中国种业菁英班”“竞雄玉米育种学校”“蔡旭小麦育种学校”等实践型人才培育,为种业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鼓励金融机构与优势企业对接。

前不久,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明确5年内安排1000亿资金支持种业,中国农业银行拿出了支持种业振兴行动的一整套金融服务方案,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了科技金融专项贷款,重点支持生物育种。

农发行董事长钱文挥说,针对种业核心技术攻坚难、研发及投资期长、担保资源不足等特点,将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强化金融服务创新,为民族种业振兴提供有力的政策性资金保障。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推出适合种业特点的金融保险产品,强化投贷联动,创新融资担保方式,发挥产业基金、股权投资等引导孵化作用,形成长期稳定的金融支持。

——推动种业基地与优势企业对接。

种业基地、产业园区是企业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贺丽君介绍,近年来,省财政投入1.37亿元,在海南陵水建设2000亩省南繁科研育种园,42家企业和科研单位入驻,每年创制育种材料6万份以上;在隆平高科技园建设生物育种产业园,30家企业落户园区,杂交稻种市场份额占全国的32%。

“通过完善育种研发、生产加工等配套设施和专业服务,优先保障企业用地需求,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基地建设项目,让优势企业安心扎根、协同发展。”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中央财政专门安排20亿元,支持制种大县与龙头企业共建;国家发改委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提出支持企业牵头建设种业基地等系列举措。

优化制度供给,为激发种业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加快现代种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品种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新品种选育取得重要突破,一批高产、绿色、优质、专用品种脱颖而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重要支撑。与此同时,种业创新也存在品种同质化问题及“品种井喷”的情况。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瞄准这些问题,将全面强化品种管理和事中事后监管,通过提高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启动登记品种清理、强化技术支撑等手段,推动品种由“多乱杂”向“多专优”转变。今年9月,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发布了《国家级稻玉米品种审定标准(2021年修订)》,通过适当提高审定门槛,引导培育突破性品种,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多方正重拳出力。今年,最高法出台了品种权侵权案件审理最新司法解释,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和知识产权专项整治。截至目前,全国已查办种业违法案件4000余起。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还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在制度完善、管理服务、执法监管等方面加力,不断提升保护能力水平。

一方面,要健全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推动《种子法》修改,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和保护环节。

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并帮助种业企业维权,加快构建品种DNA指纹库,支持企业建立打假维权联盟,为企业申请植物新品种权提供快速便利服务。针对套牌侵权等突出问题,聚焦制种基地、种子市场等重点区域,紧盯春耕备耕、秋冬种等供种关键农时,强化源头治理,推行全链条全流程监管,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郁静娴)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