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传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传播

方江山:金开诚谈“追星热”

来源:人民日报文艺微信公众号2021-10-15 17:41:19

近期,“追星热”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如何正确看待已持续多年的“追星热”?全国政协原常委、已故著名学者金开诚的这篇访谈,至今仍给人以深刻启示。

全国政协常委、著名学者金开诚教授最近谈了他对青少年中出现的“追星热”的看法。他说,他是几乎怀着“救救孩子”的心情来谈这个影响深远而极端有害的社会现象的。

当记者问及金教授是否对流行歌曲有意见时,他说:“流行歌曲是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如果说有意见,我只对有些歌曲的歌词有意见,因为有的文理不通,有的情绪颓唐;前者伤害青少年的语言与思维,后者对青少年的情绪与情操有消极影响。但我现在顾不上谈这个,我要谈的‘追星热’不是个艺术问题,更不是学术问题,而是个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不降温不得了。”

金开诚教授指出,青少年喜爱流行歌曲只是个引子,当其发展成“追星热”之后,青少年崇拜的已是经过文化商人包装和炒热的“歌星”本身,从中获得的是“攀附性虚荣”与“替代性满足。”

“什么叫‘攀附性虚荣’与‘替代性满足’?”

金教授说:任何个体都本能地要求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定位。但这只能在自我修养并对社会作出奉献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由于过程的艰苦与漫长,青少年便舍难求易,通过“白日梦”幻想来寻求代用品。“歌星”赚大钱,成大名,被包装得熠熠生辉,他们就像被人牵着细线而放得高高的风筝;而青少年在潜在的意识中就想成为风筝上一条流苏或一根飘带,这就是“攀附性虚荣”;有了这种虚荣感,他们又感到自己已经在精神上投了资,成了“歌星”光圈的一部分,于是“歌星”的成就也能给他们以虚假的成就感,从中获得“替代性满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错误的潜在意识在社会上是常有的,例如以自己的亲友、同乡等等的声名为荣,便包含着上述的错误心理,但这并没有大的害处。现在的“追星热”可不同,因为上述错误心理已经与青少年的“从众心理”和“趋时心理”紧密结合,因而影响面越来越大,好像中小学生谁不“追星”与“发烧”,便跟不上潮流,算不得时髦似的。

当记者问及“追星热”的实质性危害时,金开诚指出:从长远来看,坚持“攀附性虚荣”与“替代性满足”,将会削弱和泯灭青少年的自尊与自信、沉缅于“白日梦”乃至痴迷狂,而不再励志奋进。这样,我们就将失去一大批跨世纪的人才后备军乃至整整一代人,严重影响我国在二十一世纪的形象与实力。

金教授接着说,但是,更为紧迫的还在于“追星热”所造成的现实问题。现在,许多中小学生为了“追星”荒废学业,有的人为了求得“歌星”一个签名,不惜在宾馆门外等候通宵;有的竟跟着“歌星”跑码头,连跑几个城市场场都看,废时失学不说,请问这笔巨大的费用从何处来?更为严重的是,有的青少年把一往无前的勇气变作冲出人群,抢上舞台,抱住“歌星”紧紧一吻;个别人甚至不顾一切冲进“歌星”的住房,公然声称愿为他“奉献一切”。诸如此类的行为,已使得千家万户的为父母者焦虑莫名,眼中流泪,心中流血;然而管教稍严,便引发“王宁宁式”的蛮横对抗,乃至以出走、自杀为威胁。说到这里,金教授表白道:“我们家并没有一个‘发烧友’,我对‘追星’现象的深切关注,完全是为了广大青少年的成长,为了我们国家的未来。”

当记者问到如何克服“追星热”的消极现象时,金教授说:这当然又是一个系统工程,现在有可能做的是两条:第一是传播媒介要充分反思造成“追星热”的严重后果,把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激发出来,对“追星热”的热源作冷处理,不要把不该成为社会视觉中心的东西放在视觉中心的位置上。第二是通过言传身教让青少年明白任何个体都有独特的智能特点,因此不能趋时附俗,而要扬长避短走自己的成才之路。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紧的是,积极引导他们取得任何有益的点滴成就,从而以有效手段大力强化他们的成果感,造成成果与兴趣的良性循环,恢复自尊与自信。据了解,在学校中那些德智体育方面拔尖的学生,或是有某种技术热爱与专长的人,或是在某些高档比赛中表现出色的人,一般都不会卷入“追星热”。由此可见,“追星热”乃是无所追求而产生的追求,无所热爱而产生的热爱。只有正确调动和激发他们自身内部的精神积极因素,才有可能在精神上拨乱反正,变沉湎于“白日梦”幻想为切切实实的追求。青少年毕竟可塑性大,虽然“追星热”已呈燎原之势,但在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协调配合、共同采取有效措施的情况下,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原载《光明日报》1993年11月11日第5版)

(责任编辑:魏良炜)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