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一碗好大米是怎么来的

来源:民生周刊2021-09-28 10:48:40

黑龙江大米好,老少爱吃。那么,这一碗好大米是怎样来的呢?

有人以为,大米不就是春天种下种子,秋天收上稻子嘛!没错,乍看之下的确如此,但是,这一种一收之间,却藏着大学问。

怎么种得好?如何收得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即便不从事“三农”工作,认真了解一下“大米”,或许并不是一件多余的事。那么,《民生周刊》记者就带你走进黑龙江北大荒,走进北大荒集团牡丹江分公司的各场站,去探寻一粒大米的生长密码。

北大荒,被誉为“中华大粮仓”。

一进9月,北大荒的万亩(万顷)稻田,就迎来了大面积秋收。从中旬开始,难以计数的隆隆作响的大型收割机械往返田野间,气势恢宏。到了10月,人们就可以吃上今年的新米了!

八五六农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站站长柴楠,长期从事农业研究,几乎天天泡在水田里,对水稻的生长过程及各个环节了然于胸。柴楠很认真地告诉记者,他能看懂每粒稻子的表情。他说,想吃上一碗香喷喷的米饭,要经过从整理土地、备粮选种,到育苗、插秧,再到田间管理,最后开镰囤仓等数十个环节,用时将近300天。

这300天,从春入秋,大地由绿变黄,务农人数不清要多少次擦干汗水,一粒水稻种子才能结结实实地生长出1000多粒稻谷。如此看来,要吃上一碗好大米,确非易事……

初冬翻土待春耕

所有植物的故事,都从一颗种子开始,水稻也不例外。

如果你认为把种子往地里一撒,就能长出秧苗,最终结出果实,那就大错特错了。

八五六农场第六管理区的种植户于国丽,也曾认为种水稻很简单,可种了将近20年粮后,她仍表示不够了解水稻。

眼下,于国丽夫妻正在为自家200多亩水稻收割做着准备,丈夫徐福友左一遍右一遍地检修收割机,以防关键时刻“掉链子”。

由于今年东北地区气温高,北大荒水稻丰产板上钉钉,于国丽说“今年的大米不愁卖”。

在这里值得强调一下的是,于国丽所在的八五六农场党委书记李国告诉《民生周刊》记者,2021年,八五六农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97万亩,年产水稻13亿斤,可为全国人民提供一天口粮。

而正是有了这些大大小小农场的累积,才让北大荒成为粮食生产“17连丰”、连续10年粮食产量稳定在400亿斤以上的“中华大粮仓”。

数字意味着什么?增产意味着什么?

当我们看到囤满仓足,不再为买不到大米感到担忧的时候,可能很少有人会思考这方面的问题。

一粒种子结出大米,不容易。

记者问于国丽,收完水稻,是不是就可以好好休息几个月了?毕竟已经忙了大半年。她直摇头:“地里的事儿,还多着呢!”

她说,收拾完稻子,紧接着就要“秋翻地”。秋翻地目的主要有二,其一是把地上残留的稻秧、稻壳、秸秆等翻到地里沤成肥料;其二是翻过的土地会变暄,待来年雪化,雪水可以更快渗入地面,不至于积水。

那翻完地,总可以“猫冬”了吧!还不行,还差一个“小土包”。

原来,为了提高育种质量,育种暖棚里的土壤每年都会换一层新土。所以,秋翻地后要找片土质好的地段堆个土包,土包经过一年的休养生息,吸收天地之精华后,第二年就可以为落下的种子提供营养了。

等北大荒人忙完这些必要的农活,已是初冬了,偶尔有的年头,已经下了第一场雪。如果价格合适,大米就早早地换成了钱,如果认为米价仍有上涨空间,农户们还需要隔三差五地翻一翻囤在仓里的大米,防止焐了发霉。

“但比起其他活计,这都算是小活了。”于国丽说。

选种育苗期增产

当于国丽准备今年秋收的时候,几十公里外的八五八农场的农户老海,已经订购完来年的水稻种子。

结合水稻品种的熟期、抗倒性、抗病性、产量、品质等特点,老海决定继续种今年的品种,承包的200亩水田,他订购了2000斤种子,花了将近一万元。

古人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要想有好收成,种子至关重要。

那位能看懂水稻表情的当地农业专家柴楠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在以前,农民都是从上一年保存下来的稻种中筛选出可以用来育秧的稻种。但是这样的种子,常因保存不当而导致品质不纯,从而影响出芽率。所以,农户现在都是在市场上采购种子。

每年3月份“开春”,土壤刚一化冻,于国丽就要把之前堆起来的土包过筛,把去除了杂质的土装进暖棚里的秧盘,再经过浇水、下种、催芽、盖土、灭菌、灭草、上膜、通风等一系列操作,渐渐地,种子开始萌动,过四五天,稻种便发出根和芽,很快就从土里“拱”出来了。

俗话说:“好苗八成粮。”要想保证水稻品质,育好秧、育壮秧是重要环节。

在北大荒集团牡丹江分公司,每个农场都为种植户们准备了标准化水稻育秧大棚。每年一到育秧期,八五〇农场第三管理区副主任张瑞都会带着两名农技人员检查暖棚内的温度、水分和秧苗长势,并结合天气预报通过微信群通知每名种植户采取通风炼苗等技术管理措施。

“农场集中浸种催芽基地的芽种出芽率非常好,每年出芽率都在98%以上,芽种的抗病能力也非常强,保准出好苗、育壮秧。”八五四农场富荣管理区种植户刘虎介绍说,他家今年种植的绥粳18水稻长势良好,已经进入完熟期,预计亩产可达1200斤。

小稻芽经过35天的生长,就长成了有三片叶子的秧苗,当地人称之为“三叶一芯”。此时,时间应该已经进入到5月,如果夜间气温能达到12℃,稻秧就要离开温暖、湿润的秧床,迁移到大片的水田里了。

育秧期,也是柴楠一年中相对较忙的时候。他就像个医生,对稻秧“望闻问切”,目的就是保障秧苗的健康。

机械插秧效率高

对各农场的广大农户来说,每年的5月也是最忙的月份。

暖棚里,秧苗在快速地成长。暖棚外,为了让秧苗能在秧田里顺利扎根,农户们还要进行“本田上水、打浆、抄平作业”,用于国丽的话讲,“每天都紧忙活”。

4月底5月初,地表已经全部化冻。水田灌上水后,最先开进田里的器械,是打浆机。打浆抄平,就是把田里的“土坷垃”打碎,再把土表“熨”平。稻田地一旦不平整,高处易旱,低处易涝,影响产量。

当一切准备就绪,就开始插秧了。一般来说,农户们大多会在5月份结束插秧,“插6月秧影响产量”。

如今,一大帮人在水田里低头猫腰插秧的情形,已经很难看到了,取而代之机械化。八五八农场的种植户老海说,现在基本上家家都有插秧机,他们家200亩水田,他和老伴差不多八九天就能搞定。

可以说大面积机械化种植的水平,北大荒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今年,北大荒集团牡丹江分公司农机更新投入3.57亿元,更新智能化、高效化农机具7947台。在水旱两用卫星平地机、导航高速插秧机、变量侧深施肥插秧机、轨道运苗机等智能化农机装备助力下,今年插秧从5月2日开始,5月19日全部结束,较往年提早6天,亩均节约成本近30元,并有效提升了作业质量和标准。

▲精准控温控湿控水保证秧苗质量。图/董金虎

田间管理多点发力

插完秧,意味着春耕结束,稻田进入夏管阶段。水稻要想稳产丰收,农户们必须要念好“夏管经”。

今年,八五七农场第3管理区种植户陈儒刚,使用无人机对自家253亩水稻进行施肥作业。说起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的好处,老陈深有感触:“无人机作业省时省力省心,效率高、效果也好。”

像陈儒刚一样积极发挥航化作业效用,高质量进行植保工作的种植户,在八五七农场及周边农场随处可见,这也是北大荒农垦集团牡丹江分公司多点发力打好夏管“组合拳”的一个镜头。

八五七农场生产管理部的负责人邵本昌说,该农场在夏管工作中,科学制定健身防病促早熟药剂配方,采取3遍飞机航化作业办法,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提升了水稻标准化防病水平。

记者了解到,在夏管工作中,各个农场都会指导种植户把科学防病、精益管理相结合,在田间地头设立大讲堂、竞技场,党员干部、农技人员争当“田管家”“勤务兵”,根据水稻生长进程为种植户做好实时服务和技术指导,在田间地头开良方,切实为水稻“把脉问诊”、为种植户“传经送宝”。

柴楠说,除了一线指导、田间示范、现场讲解等形式,农场还积极创新农业技术信息化服务的方式方法,通过电视栏目、新媒体等媒介及时向种植户发送夏管期间的科技信息、农业技术要领、安全生产知识和跟进式气象服务信息等。

这一系列田间管理环节,为的是全力保证夏管技术环环相扣、高效跟进,为水稻提质丰产筑牢了基础。

科研的力量

现如今,种水稻已经是个科技含量很高的精细活。透过一组数据,或许就能窥见一二。

今年,八五八农场依托现有数字化农业服务平台,在全场所有管理区建设9个精细化追溯区域34个精细化追溯地块,建立小型气象站2处、田间环境采集设备10处,重点开展田间监控监测、农业大数据采集、地理信息采集系统、数字化农机管理平台、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无人机低空遥感诊断技术等数字农服项目……

八五八农场场长孔令波告诉《民生周刊》记者,随着数字农服全面落地,水稻生产将更加精准,而且多个种植环节都实现了“无人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三江分公司考察时强调,粮食安全事关国运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在采访中,不少受访对象表示,要真正“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问题的解锁密钥就在于农业机械化、现代化。

而要用科技守护粮仓,用科技种出好吃的大米,自然就离不开科技人。

八五八农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土壤检测站负责人苏光辉,当年本科学的专业就是植物保护,2008年毕业时,她只有一个念头,“学农的就应该到祖国最肥沃的土地上来”。

这一来,就是10多年。为了让检测站为农场和农户提供更多精准的检测数据和科学依据,苏光辉经常要去田间取样,有时候一天要走几万步。

“像我们农场水田面积比较大,采样的时候得穿水鞋,在雨水比较大的年份取样,难度就比较大。按照要求,必须选择在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s形曲线多点取样,这时候就得穿着水鞋蹚着泥巴在地里一步一步挪,有时候一脚踩下去,水鞋陷入泥里都拔不出来。”

正是有了这些科技人才的助力,再加上农户的辛苦耕耘,几个月里稻芽在水田里不停地生长,慢慢地结出成熟的稻穗,它们沉甸甸地低着头,北大荒也再一次迎来了丰收季。

开镰割稻迎丰收

秋天是北大荒最美的季节。

在八五六农场二三十米高的观景台看下去,几幅气势磅礴的稻田画,花团锦簇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金色的稻浪里安静地躺着。远处依然是稻浪连天,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村庄,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晚霞中,一切都像是镶金的照片。

立秋过后,有不少南方游客专程赶来,只为看见清清楚楚的秋天丰收的样子。

8月31日下午,在八五六农场智慧农业示范区,望着夕阳下金光灿灿的万亩稻田,八五六农场党委书记李国对《民生周刊》记者说:“正是北大荒集团多项改革举措,为农业增产提质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中国饭碗”装入越来越多的“中国粮食”,北大荒这片肥沃的黑土地功不可没。

在于国丽看来,现如今水稻的收割,是种植水稻里“最容易”的一个环节,“基本上都是机械化操作”。

在以前,都是用镰刀一把一把割下稻穗,再用稻谷脱粒机、人力踩,把谷粒从稻秆上脱落下来。现在通过收割机,可以直接将稻穗与稻茎分离,一穗一穗的稻穗就成为了稻谷。

紧接着,还要对稻谷进行筛选,将干瘪的稻谷和夹杂进去的稻穗筛选出来,在此之后,还需要晾晒,去除水分,确保之后存储时不会因为水分过多而发霉。

干燥鲜亮的稻谷要想变成大米,还要最后一步:脱壳。古人用石磨盘、石磨棒等器具进行碾压脱壳,现代人则是直接倒入机器中进行脱壳。脱壳之后,剩下的就是我们现在吃的大米了。

看,一粒稻种要经历如此一场不平凡的生命之旅,才终究成为饭碗中的一粒大米,它来之不易。所以啊,从此刻起,要珍惜每一粒大米。

□ 《民生周刊》记者   郭鹏   姜玉函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