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做有情怀新农人

来源:民生周刊2021-09-13 16:34:24

这几年,张文超坐在办公室里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约了几次采访,他要么是在出差洽谈,要么是去乡镇调研了。

他的肤色愈加黝黑,“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一见面,张文超和《民生周刊》记者调侃道。

张文超大学毕业后的14年里,一直就职于国内从事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中国地利集团,目前在哈尔滨友谊仓储有限责任公司担任总经理。

作为地利集团优秀的80后管理者,他属于基层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多年扎根农业农村,造就了他悯农、助农、兴农的新农人情怀。

一手托两家

在张文超看来,农人没有诗人的浪漫,更没有明星的风采,但是,农人有坚定的信念,用双手播种和收获生存最基本的东西,勤劳和汗水就是农人的最好见证。

10多年来,他走过全国大大小小几千个村镇,接触了上万家农户,和农民一起把数百亿斤的优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端上城市百姓的餐桌。

张文超说,现在住在大城市里的人想要吃得健康,吃出品质,吃得放心,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返璞归真。“要回归,吃农家菜,穿棉麻衣服平底鞋,甚至自己种些瓜果蔬菜。”

一面是城里人想体验传统农业的热情,一面是农村人想卖好菜、卖好粮的热切希望,该如何为他们牵线搭桥?

近些年,不管是中国地利集团,还是哈尔滨友谊仓储有限责任公司,都在为之努力。

“那么,我们就来个一手托两家。”张文超告诉记者,他们就是要一手联农户,一手联市场,做好农产品中间的流通服务工作。

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甘南县平阳镇宏光村,村民李大娘家中虽然贫困,却拒绝了很多直接的物质帮扶。张文超建议李大娘养鸡,“用最笨的方法,喂粮食,喂蔬菜,养到入冬,只要活着,不论大小,100元钱一只我们全部买走,运到城里销售”。

就这样,仅2019年在齐齐哈尔市扶贫时,张文超和哈尔滨友谊仓储有限责任公司就帮助近20个贫困村的120户农户实现超过500万元的收入。

2020年,齐齐哈尔讷河市农民播种的小毛葱出现滞销,心急如焚的齐齐哈尔电业局扶贫驻村工作队长大汗淋漓地跑回市里,找到了张文超。

看着这位年近花甲的老大哥,张文超拍着胸脯说:“放心吧!就凭你操的这份心,我们一定帮你销出去。”

在接下来的20多天里,张文超组织市场经销业主到村里,以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收购了100多万斤毛葱。

抢收出来的毛葱最终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扶贫干部和张文超都会心地笑了,农户们也乐开了花。

助力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战打赢后,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冲锋号角再一次在地利集团吹响。这一次,张文超同样是冲锋在前,多次带队深入东北三省多个市县开展基础调研工作。

齐齐哈尔拜泉县鑫鑫菌业负责人王玉伟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获得者。聊起张文超,他赞赏有加:“接地气,很实在,低调,还净办实事。”

经过张文超和团队近半年的奔走,两家公司合作的食用菌生产基地马上就要落成。建成后,基地每年可生产5000万袋食用菌袋,带动1000多户种植养殖农户增收,产业园里的500多名农民也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不用再跑到城里打工。

张文超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同时可以解决本地就业、规模种植、专业化生产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业化生产问题。“这个模式如果能够复制,就能够进一步实现产业矩阵的打造,如果再有企业加持和品牌背书就更好了。”

于是,张文超把这个想法向上级领导汇报,得到了地利集团高层领导的认可,支持他们在黑龙江其他市县区复制推广。

张文超说,随着产品规模的不断扩大,销售方面还要不断培育合作品牌,让当地农民能够持续稳定增收。对于自己所走过的地区的农业基本情况,张文超都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掌握这些情况也为接下来地利集团要做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参考。

除了企业家的身份外,张文超还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加入民盟后最关注的领域,还是“三农”。

2015年,张文超和牡丹江市民盟主委等多名人士,共同完成了有关牡丹江地区原产西红柿如何通过“北菜南调”更好做大做强的课题研究。

如今,每年6月到10月,牡丹江地区的西红柿会源源不断地发往南方各省区市销售。

张文超所管理的哈达友谊农贸市场,地处哈尔滨市道里区沿江商圈核心区域,以经营海鲜水产等生鲜农产品为主。

为了避免市场经营影响整体商圈环境,今年4月,在张文超的主持下,市场启动升级改造工作。目前,随着改造工程完工,市场不仅各项硬件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在节能降耗上更是效果明显。

张文超介绍,经过初步测算,相比改造前,市场一年单是水费就能节约5万元,用水总量可降低20%;电费一年大约可以节约20万元,用电总量减少15%,水费加上电费一年就能省下约25万元,从而大幅降低经营成本,达到 “提质降本增效”的效果。

如今,虽然已经走上领导岗位,但在张文超心里,一直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农人。他坚信,未来会有更多有知识、有能力、有追求的人投身农业,成为新农人,也会有更多新农人以农为业、以农为乐。

□ 《民生周刊》记者   郭鹏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