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物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记忆中的仇和,那个曾经的“刺头”

来源:南都周刊2015-03-17 11:29:44 刺头 记忆

摘要:虽然是在云南任上被查,但让仇和真正出名的,是他在江苏的那段日子。环球人物记者曾深入江苏盐城、宿迁,探访仇和成长和升迁轨迹。

作为副省级官员,仇和的落马在这场反腐风暴里本不算显眼。但作为一名曾经的明星官员,他又赚足了眼球。虽然是在云南任上被查,但让仇和真正出名的,是他在江苏的那段日子。环球人物记者曾深入江苏盐城、宿迁,探访仇和成长和升迁轨迹。

困难户中的困难户

从江苏盐城市区到滨海县,要走60多公里。从滨海县城到五汛镇,要走30多公里。从五汛镇再到张圩(音同围)村,又要走10多公里。仇和人生的前20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我还记得,2011年12月去五汛镇采访时,这里一家小吃店的老板说,这里“没有不认识他的”,接着又警惕地问我:“你们是要写他好还是写他坏啊?写他坏可不行,我们这好不容易出一个名人,不能写坏了。”如今看到仇和落马的新闻,不知这位老板和镇上的居民都作何感想。

从五汛镇开车到张圩村,路不难走。仇和家的老宅子还在那里,已经无人居住,由邻居帮忙看管着。村民们告诉我:过去村里一直是土路,直到前几年才铺成水泥路。仇和的家并不在村里的主干道上,按说是不应该给铺的。但想到仇和已经当了大官,村里就把他家到主干道的路也铺成了水泥的。

“仇”姓在全国很少见,但在盐城市却是个大姓,路上随便找个人问问,他一定有几个姓仇的同学或同事。在网上还能查到盐城仇姓的字辈排序:“念加锦高玉广明。”不过,仇和的名字并没有按照这个字辈排序,因为他们家实在是太穷了。仇和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仇和1957年1月出生,家中排行老四,上面是三个姐姐,童年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据当地人回忆,“当时谁家要是有3、4个孩子,肯定都饿得揭不开锅”,可仇和的父母却生了9个,可谓困难户中的困难户。

仇和能读书,是牺牲了三个姐姐上学的机会换来的。小学毕业后,他考上了镇上的五汛中学,在那里上了初中和高中。在五汛中学的校史陈列馆里,我看到一个名为“桃李馥郁”的板块,专门介绍优秀校友。第一张大照片就是仇和。

仇和1971年入学,当时正值“文革”时期。在五汛中学的校史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十年浩劫中,压倒一切的阶级斗争,在教书育人的五中校园里流下了累累创伤……在动荡曲折的‘文革’中,五中人没有因此而消沉……一批批优秀的学子脱颖而出,后来在社会各界成为杰出的人才:仇和……等校友便是其中的代表。”

仇和的舅舅陈乃跃曾在五汛中学当美术老师,我去的时候他仍然住在中学旁边低矮破旧的平房里。在他的眼中,仇和是个好学生,有时候也是个“刺头”:“他那个时候身上就有很强的政治性,遇到什么不平之事都敢出头,甚至直接去找校长理论。”

1975年,仇和高中毕业,但国家还没有恢复高考。仇和的叔叔当时是村长,便安排他在生产队工作。仇和先后当过生产队计工员、副队长、队长、村团支书。1977年底,高考恢复了,仇和马上报名参加。1978年2月,仇和开始在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系植物保护专业学习。

1982年1月毕业后,仇和进入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工作,后担任该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1990年9月,他进入江苏省科委,后成为农村科技处处长。1995年,他参加江苏省首期高级管理人才经济研究班,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学习了近一年。1996年7月,仇和成为了江苏省宿迁市筹建领导小组成员,开始为宿迁建市做准备。两个月后宿迁市建立,他担任副市长,开始了他最富争议的10年。

宿迁10年

在宿迁市中心,最醒目的当属那座“霸王举鼎”雕像。这里有一条项王路,还有一条楚街。种种这些都在告诉人们:虽然建市只有15年,但宿迁绝不缺少历史底蕴——这里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

1996年12月,宿迁市刚刚成立不久,时任宿迁市副市长的仇和被派到辖下的沭阳县兼任县委书记。当时宿迁下辖沭阳、泗阳、泗洪三县,数沭阳最穷。苏北号称江苏的“经济洼地”,新成立的宿迁则是“洼地中的洼地”,沭阳的经济地位可想而知。在沭阳当过县令的清朝文学家袁枚为《沭阳县志》作过序,第一句便是“沭阳民好诉讼,性懒惰,思赌博,好争斗”,这样的性格一直保留到了现代。沭阳人喜欢上访,动不动就将官司打到省里和北京,一位在国务院信访办工作的沭阳人甚至感慨“我家乡的土特产就是告状信”。

仇和在沭阳的政绩中最值得写入历史的,是1997年试行的干部任前公示制,这一做法得到了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的长篇批示。现在,干部公示制已被写进《干部任免条例》,在全国推广。

沭阳百姓对仇和的政绩评价最高的,是修通了县里的路。而对他的争议记得最清的,是拆迁。“仇和望一望,拆到南关荡,仇和手一挥,拆到沂河堆”;“拆了你别哭,没拆你别笑,那是仇和没看到”……现在,人们还没忘记这些顺口溜。当时很多拆迁户意见很大,爱上访的沭阳人又写起了告状信,但都被市里安抚下来了。

仇和在沭阳另一个备受争议的做法,是让政府官员和教师背上了招商引资的任务。这在当时引得怨声载道,不少教师因为压力大而辞职。

曾有媒体报道过,一位中年妇女翻越护栏过马路,仇和刚好经过,让司机掉过车头追赶,妇女吓得撒腿就跑,结果一直追得这位妇女躲进了厕所。仇和打电话叫来领导班子成员中的一位女同志:“叫她出来,我就是要让她印象深刻,以后不要再翻护栏。”

不过我在采访时,听到了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有一次仇和看到一个人违规翻越栏杆,便叫这个人来回翻了几十次,自己站在旁边看。

2000年12月,仇和离开沭阳,回到宿迁担任市委副书记、副市长。2001年2月任市长,8月又升任市委书记。直到2006年1月调到省里,他在这里干了5年多时间。仇和在宿迁最富争议的一项举措,就是卖掉了医院、学校、幼儿园。据媒体报道,他曾说过一句话让全国哗然:“宿迁515万人民所居住的85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要可以变现的资源或资产,都可以进入市场交易。”

泗洪县幼儿园的老师们,在市委门前静坐示威:“不按中央文件将出售的幼儿园收回公办,就罢课”;沭阳县中医院数百位职工用大铁锁,将门诊部大楼锁了3天,“不答应改回公办,就到北京去上访”;2003年7月12日至10月2日,短短一个半月时间,被很多官员视为“政治杀伤力极大”的《焦点访谈》,三次质疑宿迁教改医改……

但仇和并没有停下。有媒体报道,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办穷人医院、穷人学校。政府包办的后果,事实上穷人受损、富人得益、官僚得利,这种情况,其实只有让市场来发挥功能,政府的作用应该是直接给穷人发补贴。”

仇和迎难而上的背后,还有来自高层的支持。2003年召开的江苏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决议中明确写着“允许和扶持宿迁市在不违反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和做法,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2007年底,仇和调任云南,出任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一职。从此开始了他在云南的争议执政路。

我在采访结束后离开宿迁时,曾在稿子里写:“项羽的命运是悲剧的,但仇和的命运不是。”现在看来,我的结论似乎为时尚早。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