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1-08-24 16:35:21
生活中,很多人遇事时便沉不住气。但也有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在危机关头,用清醒的头脑想出办法,来解决当下困境。
其实,一个人遇事的第一反应里,藏着他成长过程中所积累的学识、见识、品格和修养。
如何处理、解决问题,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气度和胸襟,见识和格局。
1
遇急事要“缓”
《格言联璧》中说:“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弟子规》也说:“事勿忙,忙多错。”急事,总是给人压力,乱人心智。
缓,是先缓平心态,认真观察,理清思路,确定方案,是给之后行动的准备时机,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遇到急事,如果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往往会出错。
清代周容在他的《春涵堂集》中,记录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年冬天,周容想从附近的河港进入县城,吩咐小童用木板夹捆扎了一大摞书籍跟随。天色渐晚,太阳就要落山,望望县城还有大概两里路。
他问摆渡人:“城门关闭前,还来得及吗?”摆渡人仔细打量了一下书童答:“慢慢走,尚可;急忙走,就关上了。”
周容听了认为摆渡人是在戏耍他们,便与书童快步前行。走到半路,小童摔了一跤,绳子断了,书籍也散了一地,等到把书整理捆扎好,前方的城门已经紧紧关闭。
周容在文后自评:“天下事以自急自败!”
“事缓则圆,急难成效。”与其忙乱中出错,莫不如缓下来慢慢做好。遇到急事时缓一缓,给自己一个做事的心情和环境,然后,沉浸于此,忘我工作,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心态和行动都稳稳的,终会圆满。
2
遇大事要“静”
《道德经》说:“静为躁君。”
“静”能克服人身上的急躁之气。守静,就是一个人磨砺意志,修身养性的基础。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无法预测的突发状况。遇事越是着急,头脑就会越混乱,就越容易把事情搞砸。人生的很多智慧,往往都藏在沉稳与冷静里。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对她的一句“不要紧”印象深刻。家里门轴坏了,关不上门,她笑着说“不要紧”。钱钟书头上长了个疥疮,心情烦躁,她安慰道“不要紧”。
丈夫每每遇到郁闷的事情,她都会温柔地劝道“不要紧”。她一生平静从容,不管遇到什么事,似乎从来都不曾慌乱过。
简单的“不要紧”三个字背后,藏着的是杨绛“静心求稳”的处世哲学。
在临事之时,能够像没事时那样泰然自若,使种种忧虑平静下来,那么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会自然消失。
沉静才能谋定,谋定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
3
遇难事要“变”
《易经》有云:“曲成万物而不遗。”这世间万物,往往很多都是迂回曲折、循环往复的。
人生在世,我们也总会遇见许多无法解决的难事。遇到困难时,如果不及时转变思维,会很容易陷在牛角尖里,无法自拔。
“山不过来我过去”,遇到困难时,懂得变通,给思维转个弯,往往就可以解决难题。
人生就像一次打井的过程。倘若在一个地方总打不出水来,你还执着地坚持继续打,那么只会浪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到最后只是徒劳无功。
及时变通,冷静分析,寻找更容易出水的地方打井,方能觅得清澈的泉水。
宋朝李觐说:“救弊之术,莫大乎通变。”江河因为善于转弯,所以才会流向远方;有智慧的人,善于转变思维,借助外力,化解难度,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关键时刻,困难时需要变的,恰恰是我们的思维。
4
遇顺事要“敛”
孔子有一句话,“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不把自己看得太重,是一种修养,是心态上的一种成熟。
“后定有来者,前亦仿古人。时时省吾身,定为人上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格局大的人,越在“得意”时,越是内敛。
演员陈道明饱读诗书,一身正气,季羡林盛赞他的学问,钱钟书与他结为忘年之交。在人人自称“老师”的环境中,陈道明始终以“戏子”自居,他说:“演员就是我的职业,我就是一个‘戏子’。做人做事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
谦虚、低调、内敛,有度,会让一个人的胸怀更广博,格局更远大。时刻保持一颗谦逊的心,便是做人最大的底牌。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越是格局大的人,越懂得谦虚低调,以低求高,以谦自持,成就自己。
古人云:“品现于事,心藏于身。”真实的人品和格局,都会体现在遇事的反应和处理中。
人生于世,我们要面临无数的事情和选择,胸怀足够广博的时候,困难就少了,眼光足够高远的时候,天地就小了。
关键时刻,放远眼界,放大格局,我们的人生,就会到达不一样的境界。
文章来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
欣赏更多夜读作品及夜读音频可关注“民生周刊”(ID:msweekly)官方微信公众号,每天21:30,与您相约“全民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