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名品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名品

“刷脸”一方通行?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来源:人民名品2020-10-09 10:31:14

“刷脸”技术滥用,隐私泄露有风险!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脸识别技术迅速走进百姓日常生活。从手机的“刷脸”解锁,到企业员工的“刷脸”打卡签到,再到高铁站的“刷脸”进站,超市“刷脸”购物、“刷脸”支付……“刷脸”正在逐渐成为工作生活中的平常事。在人脸识别技术商业化应用领域不断扩张的趋势下,“刷脸”办事正愈发常见。但是人脸识别技术真的已经完全成熟了吗?“刷脸”真的给生活带来的是便利吗?

一、“刷脸”技术有隐患

人脸识别技术,也就是所谓的“刷脸”,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识别的一系列相关技术。但是这项技术,有的时候并不是特别靠谱。

2017年,央视315晚会上就成功“打脸”了“刷脸”技术。在当时的与消费者互动环节中,主持人在现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仅凭一张观众的自拍照,就成功“换脸”,破解了“刷脸登录”的人脸认证系统。2017年央视315正式发布预警称,智能手机“人脸识别”系统存在安全漏洞,有可能会被恶意利用。

也许有人会说,如今的“刷脸”技术更加成熟,会要求被识别者作出眨眼、张嘴、摇头等动作,仅靠一张照片无法完成。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法分子的手段也越来越多。

今年7月,据媒体调查发现,如今网上正在倒卖人脸数据,一份仅需0.5元,如果再多加35元,还附送一份“照片活化”修改软件。利用这种工具,可将人脸照片修改为执行“眨眨眼、张张嘴、点点头”等操作的人脸验证视频。据悉,只要熟练使用这种软件,不仅可以利用这些人脸数据帮他人解封微信和支付宝的冻结账号,还能绕过知名婚恋交友平台及手机卡的实名认证的人脸识别机制。

二、强制使用令人愁

 “刷脸”技术本身就有风险,让人强制使用则更加令人犯愁。

近日,居住在北京市昌平区某小区的赵明(化名)出差回来后发现,原先无门禁的小区加装了人脸识别门禁。赵明认为:“办理这个需要录入个人信息,我是非常不情愿的。一旦个人的生物信息被录进系统,就有被泄露的风险。”

今年6月,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在浙江杭州开庭。据悉,因为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动物园将入园方式从按指纹改成“刷脸”,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郭兵不愿意使用人脸识别,于是将该动物园告上了法庭。该案也成为国内消费者起诉商家的“人脸识别第一案”。郭兵说,自己起诉的目的其实不在经济补偿,而是认为这是“对目前人脸识别技术滥用的一种斗争”。

今年7月,在安徽合肥就有市民通过“12345政府服务直通车”进行投诉,“繁华逸城”小区更换新物业后,办理门禁卡时强制要求采集业主人脸信息。住户即使拥有门禁卡,也需要“刷脸”进入小区。

三、监管落实很重要

保护我们的“人脸”隐私需要多方力量,首先必须先从“源头”进行管理。人脸识别技术虽然有其优势,但并不能在生活各个领域普遍适用,更不能在部分商业领域强制使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需要遵循三个原则,也就是合法、正当、必要原则。

今年10月1日,新版《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开始实施。《规范》要求,在收集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前,应单独向个人信息主体告知收集、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以及存储时间等规则,并征得个人信息主体的同意。

专家表示:除了规范收集外,还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力度打击网络上非法倒卖“人脸”数据以及相关工具的不法分子。已经泄露出去的“人脸”数据不能让其引起祸端。

同时,专家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在外谨慎选择使用“刷脸”技术,防止自己的“人脸”泄露。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薛军表示,人脸信息作为一种生物识别信息,一般来说伴随着人的一生,是不可更改的。因此,人脸信息与手机号码之类的个人信息不一样,后者发生泄露,实在不行还可以换一个。但人脸信息发生泄露后,并不太可能去“换脸”。

(来源:“人民名品”微信公众号,主编:马海涛,编辑:唐晓彤,责任编辑:梁雅婷)

(责任编辑:)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