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15-03-10 14:04:00 洞庭湖 经济区 生态
洞庭湖地跨湘鄂两省,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亚洲最大内陆湿地。
洞庭湖区域区位优势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生态功能突出,素有“鱼米之乡”和“天下粮仓”的美誉,是国家重要商品粮棉油、畜禽、水产品生产基地,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长江流域水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
“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以来,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民生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自然、历史、地理等各方面原因,特别是近年受江湖关系、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湖区发展面临生态破坏、湖泊萎缩、发展落后等诸多新的突出问题。”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益阳市市长胡忠雄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统筹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已刻不容缓。
2014年4月1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4]46号文批复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打造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胡忠雄看来,规划的获批,对洞庭湖区域发展来说是重大利好,目前当务之急是抓紧将规划落到实处。
因此,他建议首先要大力支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洞庭湖区,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却是湖南省公路交通建设较为薄弱的地带。”
其次要大力扶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特色产业发展。在胡忠雄看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离不开特色产业发展。必须立足湖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两型工业、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体到益阳市来说,就是要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重点支持船舶制造业、茶产业、竹产业发展壮大。”胡忠雄表示,此外,需大力发展新型湖泊经济,加速壮大名特优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与湖泊旅游休闲等主导产业;加快运用信息技术、高新技术,改造提升食品、纺织、造纸、建材等传统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主战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物流基地和专业物流园区建设;深入挖掘湖区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优势,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品牌,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产业之外,需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胡忠雄认为洞庭湖区的新型城镇化,离不开与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对接,也是发展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一环。
因而他建议支持益阳依托洞庭湖山水独特风光,利用滨水资源优势,营造具有洞庭山水特色和湖乡人文特质的城镇风貌。主要是以经济带建设为纽带,以益沅桃一体化建设、“一核二带多组团”的组团发展为主要模式,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根据产业特色、山水生态特色、湖乡文化特色,科学制定湖区城镇发展规划,努力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工业、旅游、商贸、历史文化等特色小城镇,开辟湖乡特色城镇新区,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
胡忠雄在调研中也发现,近年来,洞庭湖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湖泊水量减少,湖体自净能力下降,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降低,外来生物入侵日益严重,人畜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他建议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首要的是要把洞庭湖区域的生态优势、生态资源恢复好、保护好、利用好。加强水体和湿地保护,严格实施达标排放,将达标排放纳入红线管理,对超标或超总量排污企业、使用和排放有毒物质企业全面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实施源头治理,抓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加强沿湖、沿河、沿路林带建设。
同时,结合退耕还林还草,积极实施森林生态保护、平原和城乡绿化、林业产业等工程建设,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形成密布城乡、点线面结合的绿色屏障。注重做好湖泊湿地修复、农田土壤环境污染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廊道建设等生态保护工程,稳步提升益阳生态建设成果。(严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