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传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传播

郫都,乡村振兴展画卷 城乡融合写锦绣

来源:人民传播平台2020-05-25 16:15:51

郫都,位于川西成都平原,从城乡统筹到乡村振兴,一次次抓住中国发展机遇,大力实施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在乡村振兴“牵引力”作用下,从郫县豆瓣到川菜博物馆,从农家乐到乡村旅游,从战旗村到乡村振兴博览园,从双创菁蓉镇到电子产业集群,从城市公园到城乡融合发展示范走廊,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迈入了城乡全面融合阶段。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生态,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最大资源优势和永续利用财富,郫都居成都上风上水之地,境内八河并流,承担着成都市区90%以上饮用水供水任务。为保护好饮用水源,郫都制定了“绿色发展二十条”,《加快生态价值多元转化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着力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和生态圈,夯实乡村振兴物质基础,布局打造川菜产业功能区、特色蔬菜产业基地、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创新示范园,培育构建郫县豆瓣、有机蔬菜等乡村振兴“10+3”特色产业体系。做优做亮品牌体系,建成一批高标准农产品基地、出口备案基地,搭建绿色战旗品牌创新中心等品牌孵化营销平台,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锦宁韭黄等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远销海外。按照构建产业生态链生态圈思路,促进一二三产业横向耦合,实施大地景观再造,建成串联特色镇、产业园区、川西林盘的绿道网络体系,推动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实现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形成了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跻身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乡村旅游持续蓬勃发展,促进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到2023年,郫都区将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基地10万亩,实现10大特色产业产值485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8.2%以上。

以打造“绿色战旗·幸福安唐”乡村振兴博览园为载体,探索乡村振兴的郫都路径。确定了“战旗引领、三轴串联、环廊聚集、四区联动、多点共生”的发展策略。过去两年,战旗村五村连片核心示范区建成了第五季香境等一批文旅项目,保护修复了川西林盘广福村余堆子等景区,安龙村建成产值达3000万元的盆景园,如今,博览园累计引进田园东方、绿城小镇等社会投资类乡村振兴项目21个,协议资金约240亿元,建成“班纳利花卉繁育中心”“润禾家园韭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8个。战旗村成功创建4A级景区,实现旅游收入6400万元。

农业双创为城乡融合发展带来蓬勃活力

郫都区坚持“政府搭台、市场主体、科技引领、集成示范、全域推进”,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双创链”建设,打造农村双创生态圈,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大力促进农村农业新技术创新创业。

搭建孵化平台,激发农创人才新活力。坚持全产业全过程全要素,完善创新孵化链,构建创新生态圈,向创新要动力、向科技要红利、向人才要活力。规划建设118平方公里“绿色战旗·幸福安唐”乡村振兴博览园,打造农村双创核心承载区。依托菁蓉镇全国双创示范基地,打造西部地区最大、最具活力的现代农业双创空间。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多层次创新孵化体系,实现孵化项目、资源、资本、人才等要素高效聚合。创建互联网+农业双创智库,引进“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51人,培育双创大师、“新农人”等实用专家人才570人,聚集科技人才上万名,农村双创科技排头兵队伍加速壮大。推动“园区+院校+企业+产业”联动发展,以多元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农业科技合作机制,探索形成院地农业科技实体化合作、制度化运行、无缝化对接联动的郫都“三化”模式,与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制定出台科研成果转化等一系列鼓励政策,建成豆瓣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转化平台和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23个,开展科技攻关13项、科研成果转化合作项目12个、合作科研项目42个,研发新品种新材料新成果151个。

建立融资渠道,促进资本下乡进村。深化农村金融服务改革,通过“整合+撬动”,建立金融和社会资本下乡“导流渠”,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创设“菁蓉贷”,吸引国内外天使投资、VC/PE投资机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等,设立农村双创基金13.25亿元。发行双创孵化专项债券,创新实施“菁蓉券”制度,构建起“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上市融资+债券融资”多层次资本体系,扩大农业领域金融供给规模。搭建“农贷通”平台,推进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益农社服务点、农村电商服务站等多站合一,构建服务完善、功能完备、供给精准、效能显著的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农贷通”三级服务点128个,入驻金融机构22家,发放贷款133笔共计2.83亿元。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开展农业经营主体用工意外伤害保险试点,创新“业主+保险公司+政府”多方参与的涉农保险服务,化解农村小微实体经济经营风险。搭建农村土地交易服务平台(农村土地产权交易所),敲响四川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第一槌”,推动农村资源变资本,累计成交各类农村产权交易7500余宗、成交额14亿元,抵押融资250宗、28.07亿元,促进了社会资本下乡进村。

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村双创空间。按照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产业组织模式,开展农业全链条、多维度同步创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中国川菜产业园,鼓励引导园区企业对内更新技术设备推动标准化、智能化、高效化生产,对外向上下游种养生产、流通销售环节延伸,不断完善“农工商贸一体化,产加销服一条龙”产业体系。目前,中国川菜产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123.27亿元,拥有国家和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22家,全区已集群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2家。打造绿色战旗品牌创新中心和农产品交易服务平台,引进聚合阿里巴巴、京东云创、天下星农、猪八戒网等高端平台,推动从初级农产品到品牌农产品“五级跨越”,有效链接小生产和大市场,实现了“买全川、卖全球”。云桥圆根萝卜、唐元韭黄、郫县豆瓣等众多“郫都产”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出国门,实现优质高价、助农增收。依托锦江、锦城两条市级绿道和沿线镇村,集成打造乡村旅游度假示范带,高标准建设锦江源—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深入推进都江堰灌区轮作系统及川西林盘保护,积极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全区建设“创客小镇”1个、农商文旅体融合示范“创客村”4个,带动发展特色镇6个、打造川西林盘180个。

激活资源要素 壮大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意义重大而深远。如何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解决集体经济发展中的难题,郫都区通过整合集体内部资源和引进外部发展要素并重,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前沿趋势,聚焦创新和精准,多元化开辟集体经济增收来源渠道,促使农村分散的、沉淀的资源资产转化为流动的、活化的、可增值的资本,成功探索出了不同村情下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6条路径和12种模式。截至2019年底,郫都区农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4.15亿元,村平均收入达到304万元,成功实现了集体经济发展突围解困。

资源重组,众筹共赢。2018年以来,该区进一步加大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房屋、财政扶持资金、农民闲散资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等资源资产整合力度,通过产权流动汇聚资源,以“众筹入股”方式“抱团”发展产业项目。友爱街道石羊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后进村”,为发展集体经济,该村在区农业部门和乡镇指导下,有效整合村内闲置、低效土地和危旧农房等资源,采取党员带头、农民众筹、灵活入股方式,成立“谦泰羊农旅有限公司”,村集体和农民共同筹资400万元建成金海棠湿地公园,2019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超过31500人次,仅餐饮板块就实现营业收入164.5万元,村集体实现收入49.8万元。村集体资产从2017年负债28万元,发展到2019年底实际拥有集体资产300余万元。

要素优配,共建共享。由村集体以资金、机动地、“四荒地”等入股,农民以承包地经营权入股,共同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采取自主经营或对外招商等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唐昌街道战旗村97%以上农户共计1879亩耕地加入村里土地股份合作社,先后引进“第五季·妈妈农庄”“蓝彩虹”等4个企业,集中连片发展薰衣草、蓝莓等特色产业,通过农旅融合,实现亩平均效益达到4.5万元以上。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等多项改革试点有机结合起来联动推进,实行“改革联动推进型”发展模式。三道堰镇青杠树村利用新农村建设结余的269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作为抵押品,向成都市农商行申请6000万元抵押贷款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再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偿还贷款,2019年,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61.8万元。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金融等多项改革环环相扣、叠加嵌套,形成了由集体经济薄弱村破茧蝶变。

拓展空间,跨区发展。突破单村或单组发展局限,探索多种类型集体经济跨区合作方式,形成优势互补集体经济发展格局。鼓励和引导饮用水源保护地、规划限制、村内资源匮乏或发展空间较小村,通过向外购置商贸店铺、入股其他村集体或企业等异地置业、异地联建方式,克服发展空间限制,有效提升了集体经济质效。安靖街道土地村通过与成都市内其他区县村(社区)实行异地置业和异地联建方式,于2018年5月和9月将限期拆除的青羊区蔬菜批零市场和金牛区九里店批发市场整体搬迁过来,利用三方客货等资源进行股份化合作经营,不仅使上述两地村(社区)集体经济在“异地”存活发展,还快速提升了本村集体经济发展质效。蔬菜批发从2018年7月前的60万斤/每天上升至如今的200万斤/天,土地村集体收入当年增加110万元。

描绘城乡融合发展示范走廊 做优“城乡拼图”

去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郫都区被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单位。如何抓住“国家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实现“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目标,这既是新时代郫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目标定位,更是郫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担当。“我们将抓住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优城、城乡融合,加快构建以“智慧农业、数字乡村”为基底、“特色镇(村)、川西林盘”为支撑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郊野型公园城市示范样板,在乡村振兴中继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郫都区委书记杨东升说:“今年,我们围绕“1558”(1个城市主城区+5条城乡融合发展走廊+5个产业功能区+8个特色小镇)融合发展空间布局,将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示范走廊工程建设,同时,重点打造安德川菜小镇、团结影视文创小镇、三道堰亲水度假小镇、唐昌幸福战旗文旅小镇等8个精品旅游小镇,建设15个水美新村。”郫都区委区政府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一号工程”来实施,规划以成灌高速(郫都段)为轴,以沿线17个村(社区)为试验田,由城市景观更新、农业文化展示、农家旅游创新、产村相融示范、美丽乡村样板、乡村文化体验等项目板块组团构筑成“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示范走廊。整个示范走廊面积约35平方公里,覆盖人口约4万人,将有序构建“主体功能区+特色镇(街区)+新型社区(林盘聚落)”三级城镇体系,塑造绿色廊道、融合产业、历史文脉、消费场景交互融合的空间结构,形成主体功能明确、资源效能优化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依托交通干道及生态廊道,由“点上开花”向“串珠成链”转变。

成都以西,一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城乡融合发展的图画正徐徐展开。郫都正以高质量的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全域乡村振兴,再现新时代美好郫都的繁盛图景。(梁正平)

(来源:“人民传播平台”微信公众号,主编:马海涛,责任编辑:唐晓彤)

(责任编辑:)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